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2022年10月09日16:21:14 熱門 1769

這是《自拍》第305個真實故事

如果你有故事,請私信我

李丞汐/口述

孔寧婧/撰文

呱呱/編輯


我是李丞汐(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2016年秋天,我的大四街拍,在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前。

1995年,我出生在福建寧德的福鼎市。上大學之前的18年,我都在這個小地方生活。福鼎有一條桐山溪,所有的房子都沿著溪畔建著,生活很安逸,依山傍水,我對家鄉的印象就是:好吃、好喝、好玩。

我和媽媽、外婆生活在一起,她們倆是我最親近的人。媽媽是個急脾氣,我們倆經常因為一些小事情拌嘴,但很快又會和好。小學三年級時,我學過鋼琴,有一次因為不想練琴惹媽媽生氣了,她走過來,翻開我的手心,打了兩巴掌。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我三周歲生日的留念照。

我不記得自己哭沒哭,被打了巴掌之後,一個人坐在房間里,沒想到過了一會兒,媽媽居然走進來主動跟我道歉了,跟我說對不起,媽媽不應該這樣。這是她唯一一次跟我動手。自那以後,我惹媽媽生氣了也會主動跟她溝通,或者寫小紙條放在她的梳妝台上、貼在她房門上,悄悄道歉。

我和媽媽的關係像是朋友、姐妹,現在我長這麼大了,也依舊對她無話不說。很多孩子沒辦法跟父母聊的話題,我都可以跟媽媽講。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一歲半時和媽媽在影樓拍的合影。

我從小就是一個很有表演慾望的小孩。和叔叔阿姨去卡拉OK時,或者在家裡聽到電視機里有唱歌的聲音,我就會跳上沙發隨著音樂舞動,幼兒園組織表演時,我永遠都是站在中間跳的那一個。

媽媽看到我這樣的表現,就覺得我很喜歡跳舞,乾脆就把我送去舞蹈興趣班。五六歲的時候,我每周三次去市裡的工人俱樂部上課,一次課兩個小時。學舞蹈很符合我好動的性格。從小學到高中,我的舞蹈課十幾年雷打不動。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小學參加文藝匯演後留的紀念照。

只有一次動搖過學舞的念頭,那段時間家裡的經濟狀況比較不好,媽媽就過來跟我商量,可不可以先不學舞蹈了?我雖然眼裡含著淚花,但嘴上還是說了可以。可能是我的懂事超出了媽媽的預想,她不忍心讓我放棄最喜歡的東西,最後還是決定讓我繼續學下去。

福建省舉辦過一個芭蕾舞比賽,我去廈門參賽拿了金獎。評委中有一個是福建省歌舞劇院的院長,還有廈門小白鷺舞蹈學院的院長,他們在我表演完後,就去找我媽媽,問可不可以把孩子送到他們那邊學習,走專業舞蹈這條路。當時媽媽覺得,我的學習成績還挺好,暫時不考慮走藝術方向。如果那時候就選擇舞蹈,相當於選擇了一條確定的路,但作為一個興趣來學,未來的選擇就更多了。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2004年,我在廈門參加省舞蹈比賽獲得金獎。

舞蹈的基本功練習很枯燥,也很疼,但我一次也沒想過放棄。我是一個特別不怕吃苦,並且還挺享受吃苦過程的人。我記得有一次我胃疼,外婆勸我今天別練了,我說不行,一定要練。

在學習方面,我倒不是一個刻苦努力型的學霸。老師提到我的時候,都會用「鬼精靈」和「鬼才」來形容我,因為我在老師和同學眼裡是個挺「雙面」的人。

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我愛玩、愛打扮,不是個傳統意義上的乖學生。我喜歡穿得漂漂亮亮地去學校,小弔帶、小裙子,這樣的穿著確實挺讓老師頭疼的,好幾次老師都委婉地跟我說,希望我不要太個性化。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2004年,因為去北京參加舞蹈比賽,第一次到故宮玩,我穿得也很時髦。

除了穿著方面比較隨著自己的性子,在學習方面我也不完全聽老師的話。老師布置的作業,我從來不會照單全收,我不喜歡題海戰術,比較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規劃。這些和同學們不一樣的學習習慣,常常會讓老師覺得我態度不端正。

從我上小學的時候,班主任就說,你這樣的學習態度,上了初中成績就會掉下來;初中老師又會說,這樣學下去,高中就會跟不上了。除了誇讚,從小我也聽了不少否定的話,我不習慣解釋,只想用行動去回應。

成績一直維持在年級前幾名,大大小小的數學競賽,我也一直拿市裡的第一。身邊的人覺得,我考去清華北大是理所應當的事,但其實在我心裡,有兩個方向上完全不一樣的理想學府,一個是考清華北大,另一個是考北電中戲。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高中時期我參加福鼎市的文藝匯演。

福鼎是縣級市,大家的思想還比較保守,普通家長都覺得只要成績不錯,就不想讓孩子去參加藝考。但藝術特長生和藝考生是兩個概念,特長生考試是通過提前批次的考試,招收一些有特長的學生,降低高考分數線錄取。我當時的舞蹈老師,偶然在網上看到了藝術特長生的招生信息,就跟我說,希望我去試試。我自己也想,既然一直在學跳舞,為什麼不給自己多一個嘗試的機會呢?

高三之前,我開始著手準備清華藝術特長生的考試,大概有半年多的時間,每周上四次舞蹈課,一次兩小時。白天要上課,晚自習的時候去跳舞,聽起來挺累的,但我從小就是每天安排得很滿,學生工作、各種各樣的活動,有做不完的事,所以我挺能適應的。

誰也沒有想到,準備了這麼久,我最後居然連考試的機會都沒有。清華的舞蹈特長生需要進行嚴格的身高測量,女生必須達到163厘米。一般測身高,大家自然放鬆站在儀器上就好了,但他們是特別使勁地按著你的後腳跟量,結果我測出來只有162.8厘米。我和另一個女生都因差了兩三毫米,而不能參加考試,半年的努力就付之一炬。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高二時,在學習之外,最大的任務就是準備特長生考試。

同組的另一個女生在候考現場立馬哭出聲來,我當時除了難過,更多的是生氣,我不服氣也不甘心。我和那個正在哭的女生說:「別哭,大不了咱們裸考考上來。」

回家後,我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文化課上,複習備考的壓力也比之前更大了。有一天晚上突然就很消極,發消息給媽媽說,我不想參加高考了。唯一一次因為學習而情緒崩潰。當時覺得,無論是父母也好、老師也好,對我有很高的期望,覺得我可以考到特別好的學校,我特別擔心讓他們失望。還好最後的結果是好的,2013年高考,我拿到了福鼎市的理科狀元,成績在全省排24名。

北大和清華招生辦打電話來,清華是除了經管以外,其他專業都可以選,北大的光華管理學院我也不能選,但北大有一個元培學院,可以修全校所有的專業,我當時的興趣傾向於學經濟相關的專業,並且北大招生辦的老師知道我喜歡跳舞,跟我說去了之後就可以進舞團,我心動了。去北大!做出決定的那個瞬間,我非常釋然,後來在北大的四年時光,也足以讓我不後悔這個選擇。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大一剛進校,我參加北大的新生舞會(右邊是我)。

去到元培學院之後,我選了不少經濟專業相關的課程,貨幣銀行學、金融學、營銷學。商人是我兒時的理想職業之一,小學我就試過批發小文具拿去班裡賣,還會把廢舊物積攢起來,回收的錢用作班費,高中時也參加學校跳蚤市場的競標,對「買賣」我從小就很有興趣。

除了必修大類,選修類我挑了學校里各種各樣有意思的、跟我興趣相關的課程,其中就有藝術學院的《表演理論與實踐》這門課。我每周都期待著上表演課,老師會布置一些小作業,讓同學們練台詞、拍小作品,這些都是我喜歡的。

在課堂之外,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在舞團跳舞。舞團每周五有培訓課,其他時間的訓練會根據演出任務來安排,每年我們舞團都會參加全國大學生藝術節展演,展演之前可能一天四到七個小時都泡在舞團里,大家一起編舞、練習。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大學時,舞團課程照。

印象特別深的是,在北大新太陽活動中心建起來之前,我們其實沒有固定的排練場所,有時去邱德拔體育館找空閑場地排練。窗戶是大的落地玻璃,排練熬得晚了,從體育館裡往外望,還能看得見亮著燈的中關村北大街。結束了,可能幾個好夥伴約著去五道口吃個夜宵,這樣的日子至今都讓我懷念。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我和舞團團員們在邱德拔體育館排練的照片(我在第一排左二)。

雖然不是藝術特長生,但因為從小練舞的童子功,可能反而讓我比舞團里的一部分特長生有更紮實的基本功。最開始排練,團長可能會默認非特長生的水平沒那麼好,他們排練其他沒有讓我加入的舞蹈時,我也會在一旁跟著學,想要證明自己。久而久之,他們發現我跳得甚至比已被編排到節目里的團員還好,就會把我也排進去。熟悉了之後,我也和許多特長生成為了朋友。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大三,舞團排練「一堂舞蹈課」專場演齣節目時的花絮照(我是左二)。

因為喜歡錶演,一看到機會我就沖,還參演了學校的新生微電影《頤和園路五號》。北大每年都會拍一個微電影放在新生錄取的光碟里,我看到了演員招募,就說我一定要去,喜歡錶演這件事,又有這個機會,為什麼不去?我去參加了面試,當天晚上碰到了面試我的學長,他跟我說:你選上女主角了。

戲中女主角的設定就是學校里的一個藝術特長生,性格也和我很相似,像是我在學校里的生活狀態。整個拍攝過程大概是十多天,片子出來時長有十幾二十分鐘。這是我第一次面對鏡頭,現在看來,表演是挺稚嫩的,但當時還沒有將表演當作一個職業方向,心裡沒有任何負擔,整體很鬆弛。因為是學生團隊,大家互相鼓勵更多,同學們對片子的反饋也很好,這次經歷讓我很享受。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頤和園路五號》殺青照(站在正中間,穿紅裙子的是我)。

在北大,大家的生活狀態都特別不一樣,就拿我們寢室來說,都是元培學院的,各個專業的四個人,濃縮在這麼一個環境中,兩個學經濟、一個學法律還有一個學數學。有些人還在過高三一般的生活,每天泡圖書館、刷題,也有人把重心放在學生工作上,還有的忙於社交活動、實習工作......我沒事就在舞團泡著。我屬於一直對自己規劃比較明確的,不太會受別人的影響,所以很少被「卷」到。

大學時我對未來的規劃原本是畢業後先干金融這一行。我嘗試過一些金融行業的實習,但大學生在這個行業里能做的工作是很微小的,就是一個普通的實習生,接觸不到具體業務層面的東西,除了可以在開會時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議,大部分實操都很基礎。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和大學室友的合照,大家都來自不同專業(我是左一)。

大二的時候,我有一個學長當時在華誼兄弟當經紀人,他有問過我想不想做演員,那個時候真的沒有勇氣說我可以下定決心幹這一行。大三時,有個綜藝節目到學校的舞團里來招人,之前也有好幾個綜藝找來過,我都沒興趣,但這是一個可以學表演的綜藝,我就毫不猶豫報名了。跑到上海去面試,通過了層層海選,但因為擔心延期畢業,最後一輪還是放棄了。算是一次邁出一步,又退縮回來的嘗試。

2017年,臨近畢業,我曾猶豫過,是否要停學一年,去嘗試一下演藝行業適不適合我,可以去劇組,演小配角,哪怕跑跑龍套,我就是想用一年的時間,讓自己感受一下我可不可以。我甚至和學院的老師提過這個想法,很意外,老師非常支持。他鼓勵我,元培的學生就應該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應該被「北大」這個標籤所定義,反而,它是我勇敢選擇的力量。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2017年夏天,我從北大畢業。

心裡有了這個決定後,求職季我只給一家公司投了簡歷。那個公司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金融業的翹楚,如果錄取了,基本上就是當時本科畢業生能找到的最高平台的工作。遞了簡歷後,一周內面試了四次,還有實戰面試,最後他們破格錄取我去了總部。收到Offer時,我經過了一輪心裡糾結,因為沒辦法錯過已經擺在眼前的機會,所以拎著箱子去香港開始了工作生活。

那段時間,我經常在夜裡睡覺時醒來,眼睛也總是布滿紅血絲,我是摩羯座,工作狂,高強度的工作讓我很疲累。在香港待了不到半年,我回到北京,在校友推薦的另一家公司又幹了一年。

因為個人原因,當時我的狀態已經很不好了,處於情緒低谷的階段,人在低谷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思考,你現在做的事情是否有意義?你想要的到底是什麼?當時我就覺得,如果我心裡還對演藝夢無法割捨,那再不做可能真的來不及了。演員這個行業的發展沒有年齡上限,可以一直做到50歲、60歲、70歲,但入行是有年齡限制的,尤其是對女生。就那麼幾天的時間,我決定徹底轉行。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在香港工作時,我隨手拍的風景照。

我想過轉行進演藝圈的利弊,轉行最大的問題在於這個行業的不確定性,付出和回報可能壓根不成正比,收入也不確定。這些哪怕我自己可以接受,媽媽呢?做完決定,我給媽媽發了一條很長的簡訊,用兩三百字,表達了我的想法。

她立馬給我回了電話。最開始肯定還是表達不理解,作為大人,她對這個行業也有偏見,害怕我會受到傷害。但她了解我的性格,知道我是一個做了決定就很難被動搖的人,最終還是說:我還能怎麼辦呢?我只能支持你。

在跟媽媽說之前,我找了一些在影視行業工作的學長學姐了解了情況,也做了一些調查。其中一個學長勸了我三天,說這個行業真的很難。在他眼裡,我繼續做金融,嫁人、成家,舒舒服服過日子不好嗎?

我不滿足於一眼就能看到未來的行業,也不喜歡一眼就能看到未來的生活,明確的上升通道和發展路徑對我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退一萬步說,我給自己留的退路是,如果不做這個行業了,我也有信心從另一個行業從頭開始。我想過最壞的可能性,做好了心理準備,不是頭腦一熱。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和媽媽、外婆的合照,她們一直是我最堅強的後盾。

2018年,我快24歲了,正式轉行進入演藝圈。轉行之初,我基本靠已在這個行業工作的校友帶領,很多是以前在學校里認識的,藝術學院和新傳學院的學長學姐。他們會給我發組訊,教我怎麼看這些組訊,也會帶著我去面試,充當著經紀人的角色。

無論是話劇劇組還是影視劇劇組,都需要通過試戲來獲得進組機會。從愛好到工作,我反而有了心理負擔,有雜念,腦子裡總糾結我演得好不好?這個地方表現得對不對?狀態就無法鬆弛下來。試戲簡直是特別的不順利,為什麼每一次的狀態都不太好呢?怎麼演都不對。跑劇組得到的反饋幾乎都是否定,試完戲,就是一句「回去等通知吧」,相當於說你不行,再見。大部分情況都是吃閉門羹。

還有人一看到我簡歷上寫著北大畢業,就很詫異,問我為什麼要來幹這一行,是想不開還是怎樣?或者覺得,我是不是只能演演學霸?他們默認你只會學習。後來我在資料里基本不提學校的事,先演,憑水平說話。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大學時期,我演話劇的劇照。

那時候基本有什麼劇組都跑去試試,試戲成功的機會那麼渺茫,我有什麼權利去挑呢?喜不喜歡、有沒有興趣都不是我能考慮的。我拿到的第一個機會是演話劇,一個商業項目《王子奇魚記》。

話劇分AB組,我演B組女一,一條美人魚。我猜想選上的原因,一部分可能是外形條件比較接近他們想要的感覺;另外一方面,這部戲本身是喜劇,美人魚這個角色設定很豐富,需要把握喜劇的節奏。試戲的時候,有一些表演需要我躺在地上,當時不在排練廳,地板也沒那麼乾淨,我絲毫不介意,說躺就躺,可能這樣的表現感染到劇組的人,他們覺得可以讓我試一下。

剛進組的一段時間裡,我陷入了迷茫期。話劇可能會有一些肢體動作,相比於舞蹈,並不需要你的動作多麼專業,更多的是解放天性,我舞蹈和形體上的優勢不明顯了。同一個劇組的演員大部分都是開心麻花的專業喜劇演員,面對很多經驗豐富的演員和導演,我的心理狀態就弱了,像是從雞頭到了鳳尾。

好在劇組的哥哥姐姐們都非常照顧我,每天從早到晚地排練,在相處過程中,他們了解到我個性要強,只要一說我哪裡做的不好,我整個人就會一下子彈起來,批評和鞭打會在短時間內促進我的成長,會用這種方式來激我。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2018年底到2019年,我在話劇劇組待了將近半年,這是排練時的合照(我在第一排右四)。

在演戲上找到感覺的時刻有的還記憶猶新。有一幕排練時,我突然變得很自如,一種靈光乍現的感覺。這一幕結束,演員們都說,「你今天成為了這個角色。」感覺一下子通了。還有一次是某天晚上失眠,可能就睡了兩個小時,第二天排練的時候,重複前一天的片段。演完導演就問我,你昨晚是不是想戲了?今天整個人完全變了。有時候這種進步很微妙,無處觸摸,和你在其他方面的努力收穫都不一樣。

但平時的積累和功夫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我會按照不同的影片類型、不同的導演看片子,觀察其他演員在表演的時候,情緒是怎麼給的,怎麼樣區分同一種台詞在不同情緒下的表達。沒有工作的時候,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坐在電視機前拉拉片,做些案頭工作,記錄自己在演戲的時候要注意哪些點,對台詞做功課,寫潛台詞,為之後的表演做準備。

這部話劇的第一輪巡演是明星場,也就是A組去演,男主是杜海濤,作為B組成員,第一輪巡演我沒有參加,當時也在別的劇組拍攝。第一輪上演後,因為各種原因,沒能有二輪三輪巡演。參與了半年的排練,但沒能有上場演出的機會。

我沒覺得太可惜,對於沒什麼專業積累的我,在表演方面的進步就是我對這半年的交代。話劇很鍛煉演員,在劇組的半年讓我打開了自己,脫胎換骨,在表演上愈發自信。另外,我不是科班出身,如果有話劇經歷的話,寫在簡歷里,別人會覺得我可能會演戲。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話劇劇組團建,女生們的合影(我坐在第一排右邊)。

在經濟方面,不可避免的比過去緊縮很多。排練話劇所得的收入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生活都是靠我之前攢下的錢維持。最明顯的,我在北京,房子越住越遠,也越來越便宜,前不久剛搬到朝陽通州的交界。從2018年到現在,我在北京搬了七八次家了。

這個話劇後,我接到了一些影視項目拍攝,基本都是自己試戲試上的。在鏡頭前的表演和在舞台上又有不同,它需要我收斂一點,不過這個調整過程相比於之前順利很多。

接戲最頻繁時,一年也才有三四個組,演大項目里的小角色,比如在蔣勤勤老師主演的懸疑劇《迷霧追蹤》里演一個參加選秀的小城女孩;要麼就是小項目里的大角色,主演了武俠電影《狂刀》、《長江妖姬》,愛情片《那片沙那片海》等。不知道哪一部戲你會突然間被大家看到,只能做好自己,聽天由命。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在電影《狂刀》拍攝中,攝像機中的我。

2019年底,我看到《創造營》欄目的招募信息,比起演戲,參加綜藝的曝光度更高,讓你在短時間內被看到,對我來說可能是一個更好的機會。我和當時帶我的學長商量後,決定報名參加。2020年1月,我接到了《創造營》節目組的電話,經過兩個月的選拔,我入選了。

節目中其他選手都是經紀公司簽約的,我是唯一一個個人學員。進組前我很緊張,突然間要和這個行業里100個女孩一起相處會不會很恐怖?我也會想這些。真正進組了之後,就是不斷適應的過程,你得長大、得懂事,沒辦法做一個小女孩了;訓練也是,後期公演前基本一天只能睡一兩個小時,不會覺得疲勞,像打了雞血一樣,人好像適應那個強度了。

因為沒有經紀公司,有一些公司可以跟節目組溝通的地方,我都得自己來。有的公司會給選手做一些宣傳和話題,這些我也沒有,演出的道具和編排,也都要我自己準備。節目組會把他們想推的選手放前面,「你跟誰誰誰換個位置」、「你坐後邊去」,這種情況還挺多的。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我的初舞台照片。

第一次參與這種節目,我沒什麼經驗,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不懂得表達自己,後期鏡頭很少。節目對選手的定位可能是「少女」,很元氣、很可愛,但我本身就看起來相對比較成熟,為了適應節目,就會泯滅掉自己的特性。穿著呀、打扮呀、發色啊各種,就算這些都改變了,還有表達方式。如果表達不夠少女,你就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

有一次特別有意思,有個工作人員姐姐說,攝像大哥說你會躲鏡頭,我說,呀,我沒躲。我確實沒躲,實際上鏡頭在哪裡,就會有其他人湊到鏡頭前,你不往前湊,人家哪裡拍得到你、找得到你。這就是我不太會去乾的事情,但你說你不做行嗎?不行。不適應也要適應,這是這個行業藝人的基本技能,就如要找鏡頭一樣,你要自己找飯吃,鏡頭不會來找你。

結果就是,我拿到了人生最低排名。我不記得具體是多少名淘汰的,只記得我復活過一次,但一直都在淘汰邊緣。以前念書時也好,大學時也好,我從來沒拿過這樣一個等級和名次,心裡是會有落差感的。從能力上來看,我好像是處在中上水準的啊,但出來結果,排名怎麼在那麼後面。我就覺得,大家是不是不喜歡我?

節目組裡有工作人員姐姐跟我聊天,她說我太要強了,給人的感覺好像我什麼都可以做好,別人並不會把他那一份關注、幫助給到你,要強會讓人變得很辛苦。這可能是我的一個習慣,我對自己的情緒管理比較嚴,不習慣把脆弱展示給別人。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創造營錄製時的花絮照(我是右一)。

【如果你也想講述自己的故事,請發「私信」告訴「自拍」】

這個節目對我來說最大的影響,就是在短時間內刺激到我。我對這個行業的認識應該還算比較全面、現實的,真的沒有很天真,但網上投票這種很直接的反饋。

得知自己淘汰以後,我跟營里的小夥伴借了手機,給媽媽打了個電話。因為封閉訓練和拍攝,我已經太長時間沒有和媽媽聯繫過了,她接電話的時候甚至沒有反應過來,恍若隔世的感覺。她比我自己更關心我在節目中的表現和網路上那些評價,盯著屏幕看,幾乎找不到我的鏡頭,很心疼。聽到我要回家了,她說快回來吧,回來就好。

從節目組出來之後,我遇到了低谷期,整個人特別不好,閑下來了,也開始吃很多東西,體重一下子飆升。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體重焦慮,節食減肥法、生酮減肥法,8+16進食法,各種我都試過,就差吃減肥藥了。最嚴重的時候,會有神經性貪食症的癥狀,先暴食,再吐,折磨自己。

不得不說,這個行業對體重是有要求的,當你的外形沒有達到一個很好的狀態,你的工作狀態也會隨之變得不好。四五月份時,我集中進行了一段比較科學的減重訓練,在健身房找了教練,每天一小時的健身課,自己再加練一小時單車騎行,或者爬樓梯爬100層,在吃方面制定健康的減脂食譜。一個月的時間,掉了10斤體重的同時增了5斤肌肉,體脂從23.2%掉到16.2%。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健身時的對鏡自拍。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按照教練要求,給自己做的減脂餐。

減肥成功後,我緊接就去了《舞蹈生》。這個選秀節目比《創造營》更加適合我,20年舞齡讓我在表達方面更自信。節目很鼓勵選手做自己,放大自己的個人特質,很多人都說,我在《舞蹈生》和《創造營》中,完全是兩個人。

《舞蹈生》不是一個排名制的比賽,也沒有淘汰賽制,但每場下來根據評分會選出下一場表演舞台的A角和B角,根據表現,會有五名舞蹈生獲得最終的專屬表演舞台。我拿過兩次A角一次B角,在40位舞者中,挺進了14人決賽,但沒能拿到前五,算是6到14名吧。我已經很滿足了,節目中我呈現出的自我、選擇嘗試的風格,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的。

我漸漸懂得,千萬不要為了迎合什麼,去改變自己。有些之前會去嘗試的機會,我現在可能不會再去了,算是幫我排除了「錯誤選項」。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在《舞蹈生》節目中主演短片《王小姐》。

【如果你也想講述自己的故事,請發「私信」告訴「自拍」】

偶像、成團、選秀、真人秀,都只是我當下做出的一個工作選擇,無論是通過節目積攢流量也好,粉絲也好,都是為了讓自己能接到更多演藝方面的工作,為有機會演繹好的作品積攢一些條件。

「偶像」給到大家更多的是這個人本身,作為藝人或演員,觀眾更側重於你自己的作品。做出好的作品,自然會被大家認可,這是我從沒改變過的目標。我其實特別想能有機會參加演員向的綜藝,或許能讓大家快速知道,哦,李丞汐是會演戲的。

選秀之後,我又陸續參與了三四個影視項目,每一次工作都以當下能給出的最好狀態去完成,在劇組裡總會收割一眾好評。我只要求自己儘力做到最好,不會對流量和播放量太關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劇組預算,沒辦法讓每一條表演都能盡善盡美,等片子播出來,已經過去至少半年一年了,那麼久之前的我和現在的我又是完全不一樣的。

收入比起最初入行有在變好,但肯定和做金融的時候沒法比。媽媽也沒給我太多壓力,如果有一段時間沒有接到工作,她還會來問我,你這點錢還夠花不?心裡是有點愧疚,畢業三年了,做了這個行業之後,她還要擔心我的收入。

我本身是個適應能力很強的人,讓我過不用考慮花多少錢的日子,我可以,特別節儉地過日子,我也可以。我知道,喜歡的東西都是有代價的,我要做自己喜歡的事,一定要自己承擔代價。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參加完《舞蹈生》後,我參演的影視劇劇照。

難免有時,她會難掩擔心,跟我說,你的同學誰誰誰現在都怎麼樣了,你現在還沒有穩定下來。這種感覺好微妙,以前我在周圍人眼中是「別人家的孩子」,不管做什麼,在哪個學校,我都可以表現得很出色;現在我不是「佼佼者」了,起碼在這個行業,我不是。你要說「泯然眾人」,也對。但這就是我現在這個行業的狀態:一個摸爬滾打的新人。這種狀態持續了一年、兩年、三年。

這樣的狀態也和大環境有關係。在影視「寒冬期」入行,到現在因為疫情,行業可以說是進入了「冰河時代」,項目越來越少,演員又實在是太多。別人沒有那麼多耐心去了解你,到底會不會演戲?適不適合這個角色?不只是在行業內,在一個公司內都卷得厲害。出於發展需求的考慮,我從前一個公司和平解約了,現在在磨合新的合作方。

在我的定義里,是否還是一個「新人」,判定的標準是:是否有自己的代表作。我還沒有等到。看似還停留在原點,但只有我自己知道,通過大大小小的項目,我變得越來越強了。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我主演的一個文藝短片。

【如果你也想講述自己的故事,請發「私信」告訴「自拍」】

身邊很多北大的朋友都很支持我,他們自己本身也是追夢人。他們很為我的選擇開心,也希望能隨著自己的心愿過一輩子。在年輕時不甘於安穩,做一自己想做的事,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像我有的朋友,畢業後去幾個大洲背包旅行,漂過了很多國家;還有的朋友很享受高強度工作,一直在新的領域學習新的東西。

我的不少朋友都覺得結婚、成家這件事至少要放到30歲以後了。成家在我的人生規劃里是一個非常弱的環節,這可能跟我的成長環境有關係,我很享受現在獨立的生活,並且在一個不穩定的工作狀態下,人生的其他事情可能也沒辦法穩定下來。或許是30歲吧,我會給自己一個節點性的選擇機會,還是否繼續這個夢想,留在這個行業。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和好朋友一起健身。

現在能接到項目演主角,我就覺得還不錯,認識我的人也越來越多。前陣子我在咖啡廳,店員來給我上咖啡的時候說,「丞汐小姐姐,你比電視上更好看」,我心裡咯噔一下,很明顯有了不一樣的感受。更多在這個行業的校友也會主動來接觸我,希望有合作的機會。

工作、生活的心態也變得更好了。有一次去試戲的路上,因為沒時間吃飯,只能坐在車上啃麵包。我看著車窗外,天氣特別好,給媽媽發了一條信息,我說,比起以前,好像現在連一口飯都沒法好好吃,但反而心裡都是開心。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現在工作需要時,我還會在舞蹈練習室練練基本功。

沒工作的時候,有時凌晨四點多我就會醒來,睡不著了,就在租的房子里,看著日出吃早飯。空閑的時候會騎個自行車,漫無目的地,從很遠的地方不知不覺就騎到了後海,這裡總能讓我想起南方的故鄉。和小時候一樣,我還抱著那個能在舞台上閃閃發光的美好願望。


點擊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想看更多故事?

我,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轉行當演員,卻不再是「優等生」 - 天天要聞

點擊這裡,閱讀上一篇故事


#自拍我的故事【本組圖文在今日頭條獨家發布,嚴禁轉載】以上是@演員李丞汐的真實經歷。這也是自拍講的第305期真實故事。如果你也想講述自己的故事,請發「私信」告訴「自拍」。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