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府」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稱,是明清時期的二級行政區劃,地位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開封府、江寧府、蘇州府、徽州府……通過古代的戲曲和小說,人們對「府」不算陌生。但現實生活中,留存至今的古代府衙建築卻極為稀少。目前,國內僅存兩座古代府衙,一座是河南南陽府衙,一座是江蘇淮安府署。
這個周末,淮安府署將迎來「650歲生日」,一系列紀念活動也將相繼展開。記者走進這組建築群,尋找淮安府署那些不為人知的往事。

綿延650年, 保留明清府衙格局
古城淮安擁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從隋代以後,就一直是州郡、府、路、軍的治所,明清時代更是蘇北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明代的淮安府管轄區域為贛榆、海州 (今連雲港)、邳州、沭陽、宿遷、睢寧、桃源(今泗陽)、清河、安東(今漣水)、鹽城、山陽(今淮安區)等九縣兩州,是江蘇轄區面積最大的府。 作為淮安府治所的所在地,淮安府署也擁有悠久的歷史。據介紹,淮安府署由淮安知府姚斌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成後的漫長歲月中,淮安府署多次遭遇火災,經歷了數次重修和復建。清咸豐十年(1860年),知府陶金冶再次修復府署,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淮安府署雄居淮安老城中心,與鎮淮樓、漕運總督部院首尾相接。「規模龐大,氣勢雄偉」是很多來到這裡的遊客的第一印象,「淮安府署的建設規模要比其他府一級的衙門大得多。這是因為,淮安是運河名城,地處水運要衝,自古富庶繁華,淮安府因此修建得更加氣派,平日里要處理的事務也更多。」淮安府署景區主任周雪景解釋說。 儀門、戒石坊、正堂、六科、二堂……淮安府署建築群內,保存下來的古建築和部分復建建築分東、中、西三路排列。府署中路前段為辦公機構,後段為知府及家人居住場所,東路為迎賓游宴場所,西路為軍捕廳署,完整地再現了一座中國明清府衙的格局。

淮安府署內最具有文物價值的建築,當數重修於清咸豐十年、佔地500多平方米的大堂,這也是我國目前現存最大的府衙大堂。「這是當年淮安知府迎接聖旨,舉行大型慶典,審理重大案件的地方。」在周雪景的指點下,記者看到地面上保存著多個巨大的明代石柱礎,由此可以推斷明代的淮安府大堂可能比現在的這座更為龐大。大堂上的一副楹聯令人印象深刻:「到盛怒時少緩須臾,俟心平氣和,省卻無窮煩惱;處極難事靜思原委,待精神貫注,自然有個權衡」。楹聯提醒坐在大堂上的知府老爺,遇事一定要心平氣和,三思而後行。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幅楹聯無疑也具有借鑒的意義。

參觀完淮安府署後,記者才發現,真實的府衙和影視劇中的府衙有著很大的差別,太多的細節值得留意。比如,大堂並不是審理全部案件的地方,一些不方便公開的案件在二堂審理,重大刑事案件則要到西路的法鑒堂「過堂」;知府老爺最看重的官印,秘藏在後宅客廳的房樑上的木龕,為了擔心官印被盜,還要設置「守印大仙」的牌位……「淮安府署保留了很多古代府衙的細節,讓參觀者對明清政治體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周雪景說。
以史為鏡,「廉政記憶」在這裡留存
2009年,淮安府署被命名為「江蘇省廉政文化示範點」。府署內,隨處可見的楹聯、題匾、碑刻,提醒著為官者要清正廉潔、克己奉公,關心民眾疾苦,為百姓謀福利。 府署大堂上,這樣一副楹聯寫明了「官與民」的辯證關係:「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告誡官員要心繫民眾,維護百姓的利益。 大堂暖閣背面的牆上書寫「清」「慎」「勤」三個大字,出自《三國志》中的名言:「為官長者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意思是說,當官必須要廉潔、謹慎、勤勉,做到這三條,就能治理好一個地方。

「從明末到清初,淮安府知府先後有兩百多任,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官員是公正廉潔的,當然其中也不乏貪官污吏。」淮安文史專家金志庚說。為了以史為鏡,警示後人,淮安府署用大量展陳和場景還原,講述發生在這裡的廉政故事。在「吏科」展廳,蠟像真實再現了淮安府歷史上正反兩個典型官員的故事。 正面的例子發生在明代:嘉靖年間,淮安知府傅希摯為官清廉,愛民如子。當他被提拔為漕運總督,離開府衙時,部下清點他的物品,發現他的財物竟然只有一塊黑布。儘管如此,傅希摯還是將黑布分給了下屬。大家敬仰他的為人,在黑布上畫上他的頭像供奉,並以此教育子女。負面的例子則發生在清代:嘉慶十三年,淮安遭遇大水災。淮安知府王轂和山陽縣令王伸漢貪污了救災款,還害死了欽差大臣李毓昌,製造了上吊自殺的假相。李毓昌家人將官司告到嘉慶帝那裡,最終才得以真相大白,兩個貪官被就地正法。 在這兩組蠟像面前,很多觀眾駐足沉思,「多行不義必自斃,清正廉潔必然流芳千古。」來自南京的遊客孫先生如此講述觀感。

沉浸體驗,歷史遺韻融入當下生活
如何活化文化遺產,讓古老文物的歷史價值得以彰顯,是當下文旅融合發展孜孜不倦的探索課題。走進如今的淮安府署,「知府小姐帶你游」、升堂辦案接聖旨、「水龍局」里體驗古代「消防」等旅遊項目,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通過互動讓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獲得沉浸式體驗,了解明清府衙建築的形制特徵,體會古代官署所蘊藏的傳統禮儀文化。
淮安府署「文三科」吏科、戶科、禮科排列在大堂東側,其中的「戶科」負責管理民政、財政、稅收等事宜,這裡不但陳列了豐富的卷宗、圖冊和古錢幣,還「再現」了一個古代鑄錢的工場,吸引了大批遊客。

土灶、錫箔、坩堝、火鉗、茶壺、茶碗……逼真的場景展現出一幅熱火朝天的冶煉圖,使人身臨其境,一位山東遊客當場默念起李白的《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歷史愛好者則對細節滿滿的導覽充滿興趣。「清朝光緒三十二年,按照戶部章法,改鑄錢中心為『淮』。當時的鑄錢中心都要冠上省名,唯有淮安府清江銅元局單獨冠以『清江』或『淮』字。」聽完講解,南京遊客張曉軍走上前,掂量著一旁的斗、大抬秤和古天平,嘖嘖稱讚:「這在中國近代銅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可見淮安當時經濟地位的重要性。」 穿過庭院,位於軍捕廳的古代消防部門「水龍局」是很多遊客必訪的「打卡地」。走進大門,左邊一架雲梯大約有兩層小樓的高度;對面是一輛水車,上面是水箱,裡面裝滿水。前來遊玩的孩子們興緻勃勃地充當了「壓水衙役」的角色,他們兩兩一組,配合用力,水龍口內立刻噴出水柱。

讓歷史遺韻融入當下生活,古老的淮安府署正煥發出新的生機。淮安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劉震生表示,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淮安將深入實施「淮安府衙+」戰略:「一是堅持與嚴格保護相結合,科學固化府衙歷史遺產物態,壓實歷史價值利用開發基礎;二是堅持與產業振興相結合,以淮安府衙為載體開發旅遊產品,同時與古城人文旅遊資源整合,開闢更多旅遊線路,促進文旅融合發展;三是堅持與實境教育相結合,圍繞淮安府衙衍生出的科舉文化、官德文化、為政文化、行政管理歷史文化等多種文化,引導學生、公務員、律師等多種群體進行實境基礎教育,建立廉政教育基礎;四是堅持與媒體宣傳相結合,擴大淮安府衙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記者也了解到,從本周六開始,為慶祝淮安府署開府650周年,淮安市淮安區將舉辦一系列活動,讓更多人領略這座府衙建築群的獨特魅力。 交匯點記者 於 鋒 吳雨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