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銀行理財產品逐步打破「剛性兌付」的傳統,凈值型的銀行理財產品數量比以往有明顯增加,被國內商業銀行認為是理財市場的發展方向。那麼,凈值型理財產品到底是什麼?
一、概述
凈值型理財產品類似於開放型基金,為開放式、非保本的收益型理財產品。其沒有預期收益,銀行也不承諾固定收益,用戶獲得的收益與產品凈值有關,風險承擔主體落到用戶身上。
比如我們在購買時的產品凈值為1,到了下一個開放日,如果產品凈值變為1.3,則獲得收益:1.3-1=0.3;如果產品凈值變為0.8,則為虧損:0.8—1=0.2。 銀行會根據協議書,在日、周、月等固定日期公布凈值,我們可以進行凈值查詢。
其主要特點有三個:1、凈值型理財產品由於在封閉型理財的基礎上加了流動性,日、周、月都有開放日,因此相對於一般的理財產品,申購贖回較靈活。2、由於產品定期披露收益,信息較公開透明。3、其掛鉤不同的市場,特別是一些高風險的市場,收益受行情影響較大。
二、具體收益率計算
假設投資者的總申購金額為1萬,申購時當期理財單位份額凈值為1.02元,贖回時的凈值為1.06元,則得出投資者的贖回實際金額=申購份額×1.06=10000÷1.02×1.06=10392.2元。
那麼,凈值型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贖回實際金額-總申購金額=10392.2-10000=392.2元。實際收益率=392.2÷10000=3.92%。(註:此為不計算申購、贖回費後的數據)
三、目前形勢
凈值型理財產品雖然被國內商業銀行認為是理財市場的發展方向,但實際發行數量並不多,目前不是銀行的主推產品。
據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行理財產品190721款。其中,凈值型理財產品1183款,相比2016年同比增長56.27%,但是佔比僅為0.6%。也就是說,銀行傳統理財產品從數量和收益率上依然佔據主流,凈值型產品佔比幾乎可以被忽略不計。
某股份制銀行支行理財經理表示:由於凈值型理財產品不像一些封閉性理財產品那樣有固定的理財收益,風險係數相對較高。因此,大部分客戶對這種理財產品的興緻都不高,傳統型的固定收益理財產品目前依舊是他們的最愛。
一些投資者也表示: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實在波動太大,還不如購買銀行的固定收益理財產品或者基金產品。
另外,從各家銀行的發售情況來看,3個月以下的非保本理財產品還是很多的, 33天、86天、90天等非保本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均在5%以上。
綜上所述,依據監管思路,銀行理財產品未來將大概率轉化為「凈值型」。但就目前情況看,投資者對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熱度不是很高,傳統的理財產品依然是銀行的主推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