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造假再觸底線!不同作者,不同疾病,卻能得出「相同」結果?

2022年10月03日16:26:16 熱門 1977

今年 2 月,知名 「學術打假人」 伊麗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爆出猛料,一次性點名超過 400 篇問題論文,這些幾乎全部來自中國的幾十家醫院,在條帶、圖形版式和標題上高度雷同,似乎都產自同一家 「論文工廠」。比克甚至認為,此類出自論文工廠的文章可能有幾千篇。

一時間,「論文工廠」 事件引起了國內民眾的高度關注與討論。

而在短短 3 個月時間後,比克再次曝光一批疑似造假論文,此次列出的 8 篇論文均來自不同的醫院、不同的作者,論文研究的疾病也是完全不同的癌症種類,但結果卻出奇一致,甚至論文當中的圖表和數據都出現了大面積的雷同情況。

將如此明目張胆的學術造假論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堪稱是刷新了學術造假的下限,簡單而粗暴。

讓人唏噓的是,和前幾次問題論文事件一樣,這次被曝光的相關人員依然全數來自中國。

微博上一位執業醫師、健康博主表示,這是 「喪心病狂的造假」。其中 3 篇論文竟然還在文中註明,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造假再觸底線!不同作者,不同疾病,卻能得出「相同」結果? - 天天要聞

此次涉及人員分別來自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院腎內科、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胸心血管外科、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普外科、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科、遼寧省腫瘤醫院影像科、遼寧省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婦產科和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普外科。

論文造假再觸底線!不同作者,不同疾病,卻能得出「相同」結果? - 天天要聞

圖|8 篇論文(來源:PubPeer)

在這些相似的論文中,大部分論文出自 2017-2018 年,其中,最早一篇發表在 2017 年,最新一篇發表於 2020 年 4 月。這 8 篇論文被發表在以下 5 種期刊上,影響因子在 3-6 之間。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影響因子 3.361,1 篇;

Cellular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影響因子 5.5,1 篇;

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影響因子 4.658,1 篇;

Open Biology,影響因子 3.89,2 篇

Oncotarget(2017 年已從 MEDLINE 中刪除),3 篇

「突破了我對學術造假的所有認知,從文章署名來看,從一線醫生到主任副主任醫師、醫院副院長,還有多篇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一微博網友表示。

DeepTech 通過郵件向 8 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核實情況,截止到發稿時間,未能得到任何回復。團隊成員至今也未在 PubPeer 上進行任何回復。

對於論文本身可能存在問題,目前還需要等待團隊的進一步回應。

8 篇論文高度相似

而種種跡象表明,這批問題論文很可能還是出自 「論文工廠」 之手。

論文造假再觸底線!不同作者,不同疾病,卻能得出「相同」結果? - 天天要聞

(來源:Twitter)

同時,比克在學術交流平台 PubPeer 上發文,對比了其中兩篇論文,發現兩者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其中,一篇論文的數據來自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的 286 名胃癌患者;另一篇論文的數據則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遼寧省腫瘤醫院的 384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比克發現,這兩篇均發佈於 2018 年、基於完全不同研究項目的論文,有著相似的 Kaplan-Meier 曲線、相似的線圖、相似的蛋白質印跡、相似的柱狀圖和相似的統計數據。

論文造假再觸底線!不同作者,不同疾病,卻能得出「相同」結果? - 天天要聞

圖|相似的 Kaplan-Meier 曲線和線圖

論文造假再觸底線!不同作者,不同疾病,卻能得出「相同」結果? - 天天要聞

圖|相似的蛋白質印跡和柱狀圖

論文造假再觸底線!不同作者,不同疾病,卻能得出「相同」結果? - 天天要聞

圖|相似的實驗數據

比克甚至發現,文字上的相似性也很明顯。

論文造假再觸底線!不同作者,不同疾病,卻能得出「相同」結果? - 天天要聞

(來源:Twitter)

比克進一步對比了所有 8 篇論文的 Kaplan-Meier 曲線,儘管在幾篇論文中沒有中部的黑線,但紅色和綠色曲線的形狀卻出奇地相似。

論文造假再觸底線!不同作者,不同疾病,卻能得出「相同」結果? - 天天要聞

圖|8 篇論文均具有相似的 Kaplan-Meier 曲線(DeepTech 制)

她在 Twitter 發問,「如果有 2 個不同的患者組,2 個不同的癌症類型和 2 個不同的研究機構,那麼結果將完全相同的機會是多少?」 隨後,比克給出肯定答案,「顯然為零」。

論文造假再觸底線!不同作者,不同疾病,卻能得出「相同」結果? - 天天要聞

(來源:Twitter)

兩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使用了同一個郵箱:[email protected],這也符合德國獨立科學記者列昂尼德·施奈德(Leonid Schneider)此前的推斷,「這些賬戶的控制者肯定不是某個被列為論文作者的醫生,而是論文工廠的經營者」。

論文造假再觸底線!不同作者,不同疾病,卻能得出「相同」結果? - 天天要聞

圖 | 比克推測問題論文並非簡單的抄襲

在這一系列論文里,比克在對比當中敏銳發現論文文本出現了大面積重合,更重要的是,兩篇論文在接收/發表時間上也剛好 「撞車」。

信息顯示,其中一篇在 2018 年 5 月被期刊接收,同年 8 月發表在網站上;第二篇論文手稿最早接收於 2018 年 7 月,最後在同年 10 月發表。

這一細節表明,在第一篇論文公開發表之前,疑似雷同的論文手稿就已經完成且被接收,意味著這不會是簡單的論文抄襲。

比克在推特上推測,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第一篇論文在同行評議階段被 「竊取」;第二個則是,兩篇論文可能出自同一個論文工廠之手,出現雷同的原因是論文工廠將一樣的論文進行 「二次售賣」。

DeepTech 就此事與該論文打假團隊取得聯繫,團隊成員證實,目前已經有足夠的理由推測出這些更像是有組織的代寫,而不像是個人的抄襲。

團隊成員還透露,除了這次曝光的 8 篇論文,團隊在幾年前就發現了其他類似的問題論文。這種情況也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現。

團隊向 DeepTech 分享了一個博客,記錄了此前發現的一批疑似造假論文,其中相似圖片在多篇論文里重複出現的手法與這次的如出一轍,而論文作者也同樣來自中國。

論文造假再觸底線!不同作者,不同疾病,卻能得出「相同」結果? - 天天要聞

圖 | 團隊通過梳理髮現,多篇論文圖表存在交叉復用的情況,稱為「論文多胞胎」

驚天學術造假,3 個月前剛剛發生

這並不是近期唯一發生在我們身邊的 「論文工廠」 造假事件。

3 個月之前,比克和她的團隊發現了 400 多篇來自不同機構的論文,似乎都產自同一個「論文工廠」,這些論文幾乎全部來自中國的幾十家醫院,其中甚至還包含了多家三甲醫院。比克當時提到了以下 6 家三甲醫院: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三甲):101 篇論文(幾乎沒有重複作者,涉及到兒科 15 篇、心臟病學 6 篇、內分泌學 6 篇、腎病學 6 篇、血管外科 5 篇等不同科室);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三甲):59 篇論文;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三甲):23 篇論文;

臨沂市中心醫院(三甲):16 篇論文;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最大的三甲):16 篇論文;

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三甲):12 篇論文。

據當時統計,這些相似的論文中,最早一篇發表在 2016 年,大部分論文出自 2018-2020 年。其涉及的期刊也並不都是所謂的 「灌水刊」,整體質量還不錯,這也是當時引起很大轟動的原因。

被列出的 400 多篇論文主要集中發表在 6 種期刊,這些期刊的影響影子在 2-5 之間,其中,Cellular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已於 2019 年 1 月被踢出 SCI。同時涉及 Wiley、Elsevier 等多家出版社。

比克的這一發現來自匿名用戶 Indigofera Tanganyikensis 提供的線索,當時這名用戶在 PubPeer 上指出,一些論文的蛋白質印記檢測板之間的背景具有很強的相似性,之後他們發現,不僅是同一篇論文的背景相似,不同論文的檢測板之間也出乎意料地相似。

在注意到這條線索後,比克進行了後續跟進。她發現,在 400 多篇論文中,蛋白質印跡條帶之間的間隔都非常規則,外觀呈啞鈴或者蝌蚪狀,沒有常見的污跡。所有的條帶都放在相似的背景上,表明它們是從其他來源複製和粘貼過來的,或者是電腦合成的。

除了數據圖本身,這些論文的柱狀圖也很有規律:以灰色調居多,左邊是黑色條,每幅圖都是雙邊誤差線。不排除這樣的布局可能是一個比較流行的標準圖像樣式,但不同機構上百篇論文的版面設計都一樣,這的確少見。

比克甚至總結出了這些 「論文工廠」 的標題模板,即 「插入一個分子名稱、選一個動詞(一般現在式、第三人稱單數形式)、選一到兩個細胞轉化過程、選擇一種癌症或者細胞類型、選一個連詞、選一個動詞(現在進行式)、插入 miRNA 或者神經通路的名稱」。

在此次最新事件中,這 8 篇論文的標題中也發現了同樣的規律。比如,

Interleukin-37 mediates the antitumor activity in colon cancer through β-catenin suppression;

Interleukin-36 Receptor Antagonis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Interleukin-35 Expression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s Associated With Tumor Progression。

截止此次發稿前,已有高達 453 篇論文在列表中。如果此類現象繼續猖獗下去,這一列表將會更長。

當時,打假團隊成員之一 TigerBB8 表示,其在揭露論文造假的過程中,曾收到過來自中國論文買家的訴苦信息,「白天,我有門診手術;下班後,我得照顧我的孩子。晚上 10 點以後,我只有一點點時間,但這遠遠不夠,因為科學研究需要大量的時間。」

針對此次最新事件,也有微博網友表示,此類事件屢屢發生一部分原因是醫生的職稱晉陞制度存在問題。

論文造假再觸底線!不同作者,不同疾病,卻能得出「相同」結果? - 天天要聞

學術造假過於猖獗

近年來,「論文造假」 現象已是屢見不鮮。

此前 「論文工廠」 事件涉及到的圖片和數據造假問題,也很常見。現階段,學術出版界尚缺少系統的方式來甄別圖片造假的問題。

在 DeepTech 此前的報道中提到,比克團隊認為,對圖像和數據進行分析是揪出論文造假漏洞的重要途徑,這也是比克團隊在從事論文打假工作過程中的最重要關注點之一。

長期以來,打擊蓄意的論文造假問題並不是學術出版屆的關注重點。比如,同行評議環節的審稿人在收到論文之後,一般不會懷疑數據、圖片的真實性,而是關注論文中的實驗設計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不嚴謹等環節。

此前據 Nature 報道,到目前為止,多數學術期刊也沒有使用針對性的手段識別論文中的圖片是否重合,原因無非是太貴或太耗時,更沒有可以大規模篩查論文的軟體。

但近年來中國學者在國際的學術期刊上影響力越來越大,其中抄襲、惡意造假事件頻頻出現讓這一問題得到更多重視。

近期,以愛思唯爾和約翰威立為首的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正在展開行動,探索如何自動識別和標記科研論文中那些被篡改或重複使用的圖片。

他們已經提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正式的跨行業倡議,為此還成立了一個新的工作小組,為篩選有問題的論文圖像的軟體制定標準。

該工作小組由 「國際科學,技術和醫學出版商協會(STM)」 旗下的標準和技術委員會牽頭成立。STM 協會總部位於英國牛津,是一個主要維護學術、科學、技術、醫學和專業出版商利益的組織。

工作小組由愛思唯爾的研究完整性負責人 IJsbrand Jan Aalbersberg 擔任主席,成員除了來自愛思唯爾和約翰威立,還有 Springer Nature 和 Taylor&Francis 等出版商代表,幾乎囊括了所有主流學術期刊。

「最終目的是打造一個可以幫助我們自動識別圖像篡改的環境。」 Aalbersberg 表示。

但到目前為止,這一針對圖片造假的應對措施還處於早期階段。而論文造假背後,由各種來自學術界、醫學界的系統性問題未被解決的話, 「造假」 和「反假」必然還會是一個長期的拉鋸戰。

事件發生後,有國內微博網友評論,這種現象「害了那些這些苦逼想思路,累趴做實驗,熬夜寫論文的真正科研工作者。」

而另一方面,在原本相對純凈的學術界,大量的惡意假文章會給科學論文帶來難以挽回的污染問題。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