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作為台灣省的省會,長期以來都是整個台灣島的中樞核心,台北市長一職自然也備受外界關注。自1972年到1994年,台北市長都是由國民黨的人馬執掌,可以說是國民黨的重要堡壘。而1994年,民進黨的陳水扁戰勝了國民黨的黃大洲和無黨籍的趙少康成為了台北市長。國民黨在北部的防線就此出現了鬆動,1998年曾經擔任過法務部門主管的馬英九正式參選台北市長。為了得到李登輝的支持,馬英九公開向李登輝表忠心。李登輝在位時大力推動所謂的「本土化」,重用台灣出身的幹部。馬英九投其所好,就聲稱「自己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的新台灣人」,結果順利當選。其具體的情形如何,且待我慢慢道來。
李登輝支持馬英九
火花四濺的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戰
自從1986年民進黨成立以後,這股以反對國民黨為主要旗幟的政治力量快速崛起,在台灣的各個縣市都打下了一片天地。而台北市作為整個台灣島的核心,自然也少不了民進黨的一席之地。自從1945年台灣光復之後,台北市長就是整個台灣島內最為重要的地方主管。1950-1957年,無黨籍的吳三連、高玉樹、項昌權相繼成為了台北市長,特別是高玉樹曾經在1954、1964、1967年多次出任台北市長,對於台北市卓有貢獻。但是國民黨在台北市依舊享有極大的選舉優勢,特別是進入到了選舉社會後,國民黨仍可以戰勝新生不久的民進黨。但是分裂與內訌永遠是國民黨內部的魔咒,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政治金童」趙少康脫離國民黨,宣布以無黨籍的身份參與1994年台北市長的選舉,這就造成了國民黨力量的大分裂。
黃大洲
1994年的台北市長選舉中,國民黨的選票來源正好被平均分成了兩半,由國民黨時任台北市長黃大洲和趙少康共享。因而讓民進黨的陳水扁輕騎入關,坐收漁翁之利成為了台北市長。在陳水扁擔任市長的四年間,他依靠著自身的政治算計和不擇手段的處事風格確實在台北市內做出了一些成績。比如他以鐵腕手段「掃黃」、「除惡」,拆除了不少政治人物的違規私建。照理來說,他在1998年尋求連任的難度其實並不算大。可是當時的台灣島內崛起了一位比他更具有政治魅力的後起之秀,他就是曾經擔任過台灣法務部門主管的馬英九。雖然馬英九和陳水扁是同年,可是論及選舉經驗,馬英九還是陳水扁的晚輩。但是他憑藉著特殊的親和力與英俊的外貌俘獲了許多台灣女性的支持,一躍成為了政壇新星。
馬英九
馬英九曾經是蔣經國的英文翻譯,還擔任過新聞部門的副主管,在社會上有一定的辨識度。李登輝上台後,馬英九成為了大陸委員會的成員,還曾經擔任過副主任。1993年2月27日,台灣行政部門負責人連戰組織了大批擁有博士學歷的精英人士進入核心層擔任各個部門的主管,馬英九因而接掌了法務部門。可是馬英九的身份背景並不為李登輝所喜歡,加上他對於李登輝的「黑金政策」造成了不小的威脅。1996年馬英九就被授予了「政務委員」的閑職,等同於被雪藏。李登輝在1993年徹底逼走了郝柏村之後,再也沒有人能夠限制他的權力。他大力提拔出生在台灣島內的「本省人」擔任要職,甚至曾經一度只看籍貫不看能力,任命了大批聽話的本省「庸才」。
李登輝
1997年,台灣省內發生了「白曉燕命案」,知名影星白冰冰的女兒白曉燕被悍匪綁架後殺害。匪首非但沒有被及時逮捕還逃入了南非武官卓懋祺在台灣的別墅內,劫持了卓懋祺一家。後來是由民進黨的謝長廷擔任談判者,刑警隊長侯友宜沖入別墅救人才勉強化解了案件。可是這樁惡性事件也讓當時的行政機構負責人連戰飽受詬病,已經被雪藏的馬英九也發表了辭官退隱的公告。他想回到政治大學擔任副教授,並於1997年八月正式入職,同時他也回絕了當時的國民黨要員擁護他參選台北市長的請求。可是時移世易,用台灣當局最喜歡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時空背景不一樣」。1998年初,馬副教授正式捲土重來再度進入政壇,並成為了1998年台北市長的國民黨候選人。
連戰
台灣島內的地方縣市首長尋求連任時可以得到更多的便利條件,能夠調動非常多的公共資源為自己造勢。馬英九迎戰尋求連任的陳水扁可以說壓力不小,而最重要的是馬英九雖然得到了國民黨的提名,卻一直沒有得到國民黨主席李登輝的強力支持。李登輝對於馬英九的參選始終是不溫不火,似乎並不看好。這一點也讓馬英九心急如焚,事實上馬英九也曾經短暫擔任過李登輝的英文翻譯,雖然只有半年的時間但也算是有上下級的情誼。李登輝反感馬英九的原因一方面是馬英九不算純粹的台灣本省人,另一方面是因為馬英九在擔任法務部門主管時期大力肅貪,懲戒了上百位國民黨籍的議員和官員。這些人之中不乏李登輝的子弟兵,在多年之後李登輝還記恨著馬英九這件事,痛斥他「差點把國民黨搞垮」。有鑒於此,李登輝自然不希望看到馬英九勝選。
台北市
馬英九雖然祖籍是湖南湘潭,但卻出生在1950年的香港九龍油麻地廣華醫院。當時的香港還在英國人的控制之下,嚴格說來馬英九的籍貫都能夠算到香港和英國的賬上。馬英九是在1952年和父母一起遷居到了台北市,之後就在台北生活。這樣的身份也讓李登輝感到厭惡,為了彌補這種心理落差,馬英九也做了不少的工作。1998年12月24日是台北市長選舉的「選前之夜」,李登輝在這最後關頭才站到了馬英九的身邊,和他一起造勢。當時的李登輝在舞台上公開問馬英九:「馬先生啊,你告訴我,你是哪裡人啊?」馬英九也直接向李登輝宣告:「報告長官,我是喝台灣水、吃台灣米飯的新台灣人。」這無疑是對於李登輝的效忠,也是投其所好。果然,李登輝的影響力直接把馬英九捧上了台北市長的寶座,陳水扁以不到十萬票的差距落選。
吃台灣米飯、喝台灣水的政治人物
馬英九向李登輝效忠,稱自己是「喝台灣水、吃台灣米飯的新台灣人」。這句話實際上對於未來的台灣政局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日後有許多的政治人物都是用這句話來表達對於台灣的感情和親近程度。2015年,洪秀柱被島內的綠營勢力圍剿,還被扣上了「急統」的「紅帽子」。她當時就說自己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的,怎麼會不愛台灣。2021年,轉行成為台灣媒體業大亨的趙少康重返政壇,他也在反覆強調「自己從基隆出生,吃台灣米喝台灣水,講台灣話」。這句話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國民黨籍的外省人用來表示對於台灣感情的慣用話術,歸根結底還是李登輝在位時期推出的「本土化」政策依舊在發揮效用。當籍貫成為了人事任命的重要參考項,那麼勢必會出現一大批玩弄自己籍貫出身的職業政客。
趙少康
馬英九的執政生涯中就是把自己的籍貫玩弄得遊刃有餘,可以說是充分榨取了剩餘價值。當他需要對大陸表示親近時,就說自己是「湖南伢子」,是中國人的一份子。當他需要對於西方勢力表達忠心時,則會強調他出生在英國管理之下的香港,也曾經常年在美國留學工作,大女兒也是在美國出生。而當他需要對於親近民進黨的民眾喊話時更是強調自己的「台灣人」身份。實際上這一系列的話術都是脫胎自蔣經國執政時期曾經說過的「我在台灣居住、工作40年。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但是這些國民黨的徒子徒孫卻完全忘記了蔣經國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當年的蔣經國是在島內大權獨攬,說一不二的政治強人。他用「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論調一方面突出了自己是中國人的重點,另一方面也是要安撫那些台灣的本地人。
蔣經國
可是如今的環境已經與當年大不相同,國民黨早就被民進黨打上了「外來勢力」的烙印,一句「我是台灣人」已經不足與取信民眾。民進黨手中最大的武器就是他們的認知作戰能力,東亞民族在骨子裡有親近自己人,疏遠外人的天性。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在認知上傾向於和我們存在某種關係的人事物,而對於外人則有天然的陌生感。民進黨就是用這樣的手段來分化瓦解台灣的民意基礎,他們把國民黨和大陸變成了「外人」,而聲稱自己才是台灣民眾的「親人」。在長達數十年的洗腦宣傳中,很多基層的台灣民眾已經接受了這種設定。我記得曾經有過這樣的報道,生活在台灣的大陸配偶只要是在公共場合替大陸說話,哪怕是在朋友之間的閑談中說了大陸的好話。周圍的鄉親就會聚上來說「你現在吃的是台灣米,喝的是台灣水,怎麼可以替大陸說話。」
台灣稻田
從這些台灣社會生活中的剪影,我們便不難看出這種認知作戰的可怕之處。我們雖然一直在強調大陸和台灣是血濃於水的骨肉兄弟,但是卻被一句「吃台灣米,喝台灣水」分化瓦解。事實上在明清時期,台灣島內民眾吃的是從大陸運來的糧食,穿的是和大陸人交換而來的布匹,台灣島上負責管理百姓的更是來自大陸的官吏。就連耕地作業的人口、農具、技術都是來自於大陸的東南沿海,台灣最早的水利工程八堡圳、瑠公圳、曹公圳無一例外都是大陸移民及其後代所興建。這樣說來,台灣吃的其實是「中國米」,喝的是「中國水」,生活的地方更是中國的土地。這種歷史上的聯繫是民進黨當局所無法斬斷的,也是國民黨政客所無法抹殺的。我們只能從一系列的鬧劇中看到政客刻意炒作話題,爭奪政治地位,而受損的則是兩岸長期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