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調解室、社區矯正宣告室各1間,所長、輔助人員各1名,構成了遵義市綏陽縣梘壩司法所。工作人員屈指可數,辦公環境簡潔,卻年年被評為縣級先進司法所,先後被評為市級優秀司法所、市「五化」達標所,今年10月又榮獲「全國模範司法所」稱號。
要問這「全國模範司法所」是怎樣煉成的?憑的就是一腔為民辦實事的熱情,肩負使命,不輟前行。
1997年,梘壩司法所正式掛牌。1998年,張吉林任職司法所所長,到現在已工作24個年頭。
在村裡,鄉親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張司法」,大事小事都喜歡來諮詢他,遇到矛盾糾紛,更要找他「把脈問診」。
村民因務工發生安全事故,受害人家屬聚集鬧事,打砸機械設備。張吉林得知情況後,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安撫家屬情緒,不分晝夜地進行調解,直至雙方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達成賠償協議;貨車撞壞村民房子,雙方交涉無果,張吉林便主動上門耐心疏導,讓雙方當事人和保險公司達成了一致的賠償協議,把矛盾「扼殺」在搖籃里......處理這樣的事情,在張吉林手裡數不勝數,他把每一件小事都當成大事去完成。
「張司法是個好官,真心通過法律為我們解決問題。」2018年以來,梘壩司法所先後解決處理各類疑難案件160餘起,平息群眾集體上訪35起,矛盾糾紛調處成功率達到98%以上,2020年以優異的成績通過州級「七五」普法驗收。
「調解工作,就是情與法的融合。無論大小事,群眾找到了我,就是信任我,就要耐心為他們處理好。」張吉林說。
2004年,梘壩司法所開始對刑滿釋放人員進行安置幫教,並於2005年實行法律援助。
「如果不是張司法,我都不曉得今後的日子怎麼過。」梘壩鎮中塘村的吳某服刑17年,出獄之後思想嚴重與外界脫節,抵觸情緒較重。考慮到吳某屬於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撫養義務人的「三無」人員,張吉林四處聯繫相關部門,幫他維修房子、解決臨時生活救助、推薦就業,隔三岔五疏導情緒,這才使吳某有效地實現與社會銜接,生活有了盼頭。
多年來,梘壩司法所一直對回歸社會的刑釋解教人員繼續給予教育,關注每個歸正人員。組織綜治網格員、村幹部、派出所民警等,合力管控幫教刑滿釋放人員,提高其思想覺悟和法律意識,保證遵紀守法,不再觸碰法律紅線。同時,完善幫教網路,實行「一人一檔」管理,每年幫教刑釋解教人員在100餘人次左右。
2011年6月,梘壩司法所全面接管了社區矯正工作。
村民韓某因非法捕撈水產品,獲緩刑一年,根據法律規定,需在考驗期內實行社區矯正。期間,梘壩司法所像對待親人一樣,竭盡全力幫助他回歸社會。「感謝張司法的耐心教導,解矯之後,我要好好生活,再不犯錯。」韓某表示。
據了解,自開展社區矯正以來,梘壩司法所創新提出了「責其罪、幫其心、挽其人、促其進」的十二字矯正思路,並貫穿於工作之中。目前,累計接收社區矯正對象69人,在工作人員的精心管理和耐心幫教下,梘壩鎮沒有發生過社區矯正對象重新犯罪、脫管、漏管情況。
法律知識淡薄是引發民間糾紛和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是普法宣傳的重中之重。
為開展好普法宣傳,梘壩司法所以「送法進鄉村」為載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內容,通過公開調處民間糾紛、召集群眾現場說法,定期到校園、村組以及群眾家中進行法制教學等,讓普法接地氣貼民生,使群眾法律意識逐步提高。
此外,梘壩司法所還將法治建設納入鄉風文明管理當中去,將《憲法》、禁毒知識、掃黑除惡知識等內容,融入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長廊、法治文化舞台、法治文化路、法治對聯街和《民法典》宣傳一條街的建設當中,集中彰顯法治權威,進一步弘揚法治精神,強化法治理念。
「村民們積极參与民主法治示範村的創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法治文化的熏陶,不斷提高了他們的法律素質和法律意識,依法辦事的能力也逐步增強。」張吉林說,創建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收到的最大效果就是鄰里之間更和睦了,找司法所調解糾紛的人數也逐年減少。
近年來,梘壩鎮7個行政村成功創建了6個民主法治示範村,其中2個省級、4個市級,村民們每天都沐浴在法治文化的春風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國歡
通訊員 李艷
編輯 徐然
編審 田旻佳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