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2022年07月12日05:06:10 熱門 1328

西行

西行是一帶一路沿線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資訊最全的媒體。一帶一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2000多年前,一條以中國徐聞港及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路。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唐代,我國東南沿海有一條叫作「廣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這便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

在宋元時期,中國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針的航海運用,全面提升了商船遠航能力。這一時期,中國同世界60多個國家有著直接的「海上絲路」商貿往來。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從3世紀30年代起,廣州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廣州長時間處於「一口通商」局面,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宋末至元代時,泉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並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第一大港」,後因明清海禁而衰落,泉州是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在東漢初年,寧波地區已與日本有交往,到了唐朝,成為中國的大港之一,兩宋時,靠北的外貿港先後為遼、金所佔,或受戰事影響,外貿大量轉移到寧波。

絲路歷史

絲綢之路」是德國地貌學地質學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原指中西陸上通道,因為主要貿易是絲綢,故名。此名出現後,學術界又延伸出海上絲綢之路。最早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是法國漢學家沙畹(1865-1918年)。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期——秦漢;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期——魏晉;海上絲綢之路繁盛期——隋唐;海上絲綢之路鼎盛時期——宋元;海上絲綢之路由盛及衰——明清。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航路:由廣州或泉州啟航,經過海南島、環王國(今越南境內)、門毒國、古笪國、龍牙門、羅越國、室利佛逝、訶陵國、固羅國、哥谷羅國、勝鄧國、婆露國、獅子國、南天竺、婆羅門國、新度河、提羅盧和國、烏拉國、大食國、末羅國、三蘭國。同時,唐代即有唐人移民海外。其中,2001年韓國林氏到泉州惠安彭城尋根謁祖更傳為佳話,唐林氏始祖渡海韓國繁衍至今120萬人。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十五至十八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歐洲人相繼進行全球性海上擴張活動,特別是地理大發現,開啟了大航海時代,開闢了世界性海洋貿易新時代。西歐商人的海上擴張,改變了傳統海上絲綢之路以和平貿易為基調的特性,商業活動常常伴隨著戰爭硝煙和武裝搶劫。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這一時期的明代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已擴展至全球:向西航行的鄭和七下西洋:這是明朝政府組織的大規模航海活動,曾到達亞洲、非洲39個國家和地區,這對後來達.伽馬開闢歐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線,以及對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都具有先導作用。向東航行的「廣州—拉丁美洲航線」(1575年):由廣州啟航,經澳門出海,至菲律賓馬尼拉港。穿聖貝納迪諾海峽基進入太平洋,東行到達墨西哥西海岸。這樣,開始於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經唐、宋、元日趨發達,迄於明代,達到高峰。鄭和遠航的成功,標誌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

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港口

廣州

廣州古稱番禺城,自秦漢起,得山海之利,地控珠江三江入海,海陸相交的地緣地理條件,使廣州成為嶺南乃至兩廣地區兩千年來的地緣中心。地緣中心的地位以及鮮明的海洋屬性,讓作為中國的「南大門」的廣州成為印度洋地區及南海等國家商船到達中國貿易必先到的港口,所以當時中國與南洋和波斯灣地區的定期航線,都集中在廣州,古稱「廣州通海夷道」 。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廣州從3世紀30年代起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明清兩代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最重要的港口,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的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可以稱為「歷久不衰的海上絲綢之路東方發祥地」。宋末至元代時期,廣州的中國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廣州仍然是中國第二大港。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明清兩代,由於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其間廣州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唯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廣州海上絲綢大路貿易比唐、宋兩代獲得更大的發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環貿易,並且一直延續和保持到鴉片戰爭前夕而不衰。這一時期,從廣州起航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迅速增加到7條,抵達世界7大洲、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泉州

泉州,西方稱之外號「刺桐」(zaitun),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高峰期(12-14世紀),也是古代中國在中外貿易中居主導地位的時期,泉州作為東西洋間國際貿易網的東方支撐點,佔有重要獨特的歷史地位,是當時世界性的經濟文化中心。在馬可波羅遊記里,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深受馬可波羅遊記影響的哥倫布致志尋找東方新航路,在意外發現美洲時還認為終於到了泉州。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宋元之交,主掌泉州港的蒲壽庚及其所代表的地方投降政治勢力叛宋降元,獻城獻海船交於元軍進攻殘餘宋軍,加速滅宋於廣東崖山。蒲壽庚的主動變節叛宋降元眾所不齒,卻在客觀上使泉州港免於戰火,保持繁榮。之後蒲氏又促使元廷加封媽祖為天妃,成為新的泉州海神,之後成為全國性的海神。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元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主港仍是泉州,但元朝民族等級殘酷,蒙古人為第一等,色目人第二等,漢人為最低等,這便使得泉州港的實際權益落入色目人阿拉伯人手裡,民族矛盾空前尖銳。在元後期,中央朝廷的權力鬥爭波及到這利益攸關的第一大港,導致長達十年的亦思法杭兵亂,泉州港受到重創。

明成化十年(1474年)泉州市舶司移設福州,標誌著泉州港四百年的外貿港地位的終結。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清代,在因鄭成功反清復明戰爭和海禁遷界的影響下,泉州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港口的繁華已煙消雲散。大批民眾為了生計開始背井離鄉,下南洋過台灣,造就泉州今日中國第一僑鄉和台灣同胞主要祖籍地。泉州港繁華落盡,衰落到默默無名不為人知,以致西方學者在整個19世紀都在爭論那個曾經在12-14世紀無比繁榮為西方所津津樂道的zaitun(刺桐)究竟在哪裡。直到1918年日本學者桑原騭藏的《蒲壽庚考》問世,zaitun即泉州才成定論。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古代泉州府的管轄範圍包括如今的泉州、廈門金門、釣魚島、澎湖及台灣。 古泉州港有「四灣十六港」之稱。「四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湄洲灣,每個港灣中各有四個支港,從而組成了這個著名的海絲名港。經中央批准同意,文化部與福建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每兩年一屆,永久落戶泉州市。

寧波

寧波,古稱明州。位於中國南北海運航線的終端,通江達海,輻射內陸。浙東運河將寧波與錢塘江連接起來,隋朝開通大運河後,浙東運河又成為大運河的自然延伸段,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南北水運動脈,寧波則成為大運河出海口。通過錢塘江、長江、大運河等眾多水系,使寧波港的輻射力拓展到眾多內陸省份。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寧波的海外交通始於東漢晚期。這一時期,舶來品和印度佛教已通過海路傳至寧波地區。唐長慶元年(821)明州遷治三江口後,構建州城,興建港口,置官辦船場,修杭甬運河等一系列重大舉措,使明州成為中國港口與造船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躋身於四大名港之列。日本遣唐使先後四次在明州登陸入唐。明州商團崛起,越窯青瓷遠銷世界各地。中國的東海航線主要由寧波進出港。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明代海禁,寧波港衰落,但寧波港仍是中日官方勘合貿易的唯一登陸港,明海禁導致海外貿易被迫轉型為走 私性質的私商貿易,而寧波雙嶼港一度是浙江乃至江南最大的私商港。清代設在寧波的浙海關是當時全國四大海關之一。

南京

公元3—6世紀,六朝政權為了建立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國家的友好往來,形成了以建康(今南京)為起點的東海航線,這為拓展和加強中國與東亞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佛教經義乃至佛寺建築就是在此時從建康傳入百濟(韓國)和倭國(日本)。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15世紀,明朝鄭和下西洋使南京成為鄭和下西洋造船基地和始發港,見證了海上絲路最後的輝煌。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策源地、起終點和物資人員彙集地。永樂皇帝為表彰其出使西洋修建的天妃宮、靜海寺以及為下西洋興建的大型官辦造船基地龍江寶船廠等歷史遺存見證這一航海壯舉。

福州

福州(港)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啟泊地之一,肇始和奠定了對外商貿格局,推動繁榮發展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溝通中國與海外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福州海上絲綢之路在唐中期至五代時期,不僅發揮著中外經濟貿易通道的歷史作用,還促進了東西方多元文化的交流以及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就佛教文化交流來講,唐末五代主閩的統治階層十分推崇佛教,寺院及僧侶數量居全國前列,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佛寺(如雪峰寺等)與高僧(神晏、師備、長慶慧稜等),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個時期,福建與印度、朝鮮、日本等國在佛教文化上交流頻繁,主要表現為許多外國僧人來到福州學習交流佛法。

揚州

從空間地理上來講,把「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聯繫起來的是大運河。大運河因為其在中國水陸交通網路中的關鍵地位,長時間成為「東方世界主要國際交通路線」。揚州則借其在大運河沿線城市中的獨特位置和大運河在全國交通體系中的作用,成為「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連接點」。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兼得江、河、海運之便,隋代揚州就確立了全國水陸交通樞紐地位。唐朝全國經濟中心南移,「海上絲綢之路」隨之崛起,揚州成為唐朝吞吐四海,溝通宇內主要窗口。宋、元時期,揚州仍然起著紐帶作用。揚州是漕運和南北物資集散中心,8世紀中期商業經濟地位躍居全國首位。

漳州

明朝海禁,民間海外貿易被迫轉型為走私性質的私商貿易,泉州港作為宋元兩朝官方大港,受到嚴格管控壓制。走私只能在沿海小港口進行,官府雖明言海禁但在地方官府利益驅使之下控制不力,往往採取縱容政策,最後私商貿易逐漸集中到漳州月港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月港,在漳州城東南20公里,北距泉州城80公里,月港是屬於內河港,港道不深,它的港道從海澄港口起,沿南港順流而東,要經海門島才到九龍江口的圭嶼,再經今天的廈門島方可出海。正因為月港港道水淺,大型舶船不能靠岸等等自然條件不優越卻非常便於將「開放」控制在能夠由官府掌控,管理,盤查情況下,月港很快一舉成為東南沿海最大私商港口。在西方商業擴張勢力東進於浯嶼時,內地私商可以通過月港到近海的西方商業據點去交易。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1567年隆慶元年,明朝廷迫於內外壓力,解除海禁開放月港,「准販東西洋」,月港終於得到正名,迎來中國海外貿易的月港時代。月港從興起到繁榮昌盛近200年。月港時代正逢西歐大航海後的擴張時期,它與東南亞、印度支那半島以及朝鮮、琉球、日本等47個國家和地區有直接貿易往來,並以呂宋(菲律賓)為中轉,與西班牙荷蘭等西歐擴張勢力相互貿易,在中國外貿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蓬萊

蓬萊(登州)唐代以前為天然良港,宋慶曆二年(1042)設「刀魚寨」,明洪武九年(1376)建蓬萊水城,水城內的蓬萊閣在此期間也逐步擴建繼而名聲大振,蓬萊水城及蓬萊閣作為一個整體完整體現了古代登州港在對外交往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蓬萊(登州)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連接東北亞交流的紐帶,受到歷朝歷代政府的重視。據現有可查閱資料表明,歷朝歷代朝、日使節共有65次在登州登陸的記錄。唐宋時,在此設立「新羅館」、「高麗館」專門接待水路來朝的使節。

連雲港

連雲港古稱海州,西元前219至西元前210年,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葯,曾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和百工等數千,於琅琊郡古朐港東渡日本,這是有文字記載的中國人首次航海。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隋唐以後,海州成為大唐帝國和新羅、日本交往的重要城市。大量來往於海上貿易的新羅人在今連雲港的宿城設立了新羅所與新羅村,連雲港成為當時繁忙的海上運輸線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清朝統一台灣之後,雲台山(今江蘇連雲港)與廣州、漳州、寧波、四地,於康熙二十三年被指定作為對外通商口岸,稱為「四口通商」。

徐聞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徐聞縣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發祥地。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曾派人從徐聞(今廣東徐聞)、合浦(今廣西合浦)港出海,經過日南郡(今越南)沿海岸線西行,到達黃支國(今印度境內)、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隨船帶去的主要有絲綢和黃金等物。這些絲綢再通過印度轉銷到中亞、西亞、和地中海各國。這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記載。在徐聞發現「萬歲瓦當」,非皇家建築不能擅用可知漢時派駐徐聞官員級別之高。雷州半島地區一直是海絲之路的重要節點。

北海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北海(合浦)對外開放歷史源遠流長。北海(合浦)自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合浦郡,是漢朝南海對外海上貿易的中心和樞紐,是中國南方重要的對外開放窗口。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北海在兩千多年前,成為了中外通商往來的重要門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益州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漢代時雲南可走水路沿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出孟加拉灣航行到印度。與印度洋航道連接起來。《魏略·西戎傳》記載,大秦國水道通益州永昌郡,當由緬甸海岸登陸而達永昌。《厄立特里業海航行記》關於印度東海岸以東地方的描述也可以印證這條路線。商人在其地以中國絲綢等名產,換取緬甸的寶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歐洲的黃金等珍品。

海上絲綢之路主要航線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有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東海航線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南海航線主要是往東南亞及印度洋地區。宋朝之前東海航線主要由寧波進出港,南海航線則主要由廣州進出港。

南海航線阿拉伯主導期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的過程中,阿拉伯是最關鍵的締造者。絲綢之路的西端,無論是陸路還是海路,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西方或西歐。羅馬帝國和漢朝之間也並沒有直接的商業往來,之間的往來,全通過阿拉伯等中間商進行交易,西歐人想要獲得中國絲綢瓷器都要通過阿拉伯和威尼斯熱那亞商人。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中國史書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國,在古老的七海航路上所有港口城市,基本上都有阿拉伯商人。從地中海到中國南海,整箇舊世界已知的海域內都可以見到他們的船,大唐稱這些遠來海船為「南海舶」、「西域舶」、「南蠻舶」、「崑崙舶」、「獅子舶」或「婆羅舶」,最常見的統稱為「波斯舶」。宋朝中期之前,中國商人或僧侶出洋,乘的大都是「番舶」,直到宋中後期中國航海業超過阿拉伯世界才改變。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阿拉伯商人跨越遼闊的內陸和海洋,在亞非歐三大洲之間運送貨物。即使是後來大航海的歐洲人,他們的航海技術以及船隻上配備的六分儀、羅盤,大多也是出自阿拉伯人。在大洋上航行需要知道的航行的方向與船隻的位置。這就需要中國的指南針和阿拉伯人的"緯度航行"技術。中國靠指南針和地貌、水深等航海,屬於地文航行;阿拉伯人靠觀測星星進行航行屬於天文航行,在海絲之路與阿拉伯人長期接觸後,取長補短,後來中國的航海就是觀測天象與看指南針結合了。

南海航線中國主導期

宋朝中期前,朝廷對華商出洋並不鼓勵,甚至一度禁華商下海,屬被動型國際貿易,此時在廣闊的海洋世界,仍是阿拉伯商人們掌控著優勢。之後宋朝廷出於貿易營收依賴等原因開始支持鼓勵,國家和商業力量的合力,使得中國海商成功地參與到被阿拉伯壟斷的海洋貿易中,並超過他們,在此後幾百多年的時間裡,開創出一個中國主導國際貿易的時代,並基本上壟斷了中國──印度的航運。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中,對於中國宋元時期的世界圖景是這樣描述的:「宋朝期間,中國人在造船業和航海業上取得巨大的進步,12世紀末,開始取代穆斯林在東亞和東南亞的海上優勢。宋元時期,中國的船隻體積最大,裝備最佳;中國商人遍布東南亞及印度港口……。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也值得注意,表明這一時間,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居主導地位。」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宋元時代的歐亞大陸展開了前未所有的商品和技術交流。海洋四通八達,技術與市場、原料與商品、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思想與藝術彼此交流、相互影響,從東北亞的日本、高麗,到東南亞各地和印度沿海,乃至波斯灣和東非各港口,已經形成了一個「小全球化」的活躍海絲貿易網路,商船揚帆萬里,回首中中國陸,是龐大的絲綢、瓷器、茶葉等供應基地,這些深受國外客商歡迎的產品,經過車馬、舟船、手挑、肩扛,匯聚到海岸線上的各個港口,然後再裝上大船運往海外……與此同時,發生在宋朝龐大經濟體內部的商業革命則十分有力支撐宋朝成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階段最富有的朝代――南宋城市化率,科技商業都是中國古代的最高峰。

南海航線蒙元主導期

到蒙元興起,元朝遼闊的版圖第一次與拜占庭(東羅馬帝國)接壤,第一次使歐洲人穿過阿拉伯人的帷幕與中國人直接交往貿易。海路陸路全暢通,馬可·波羅從陸路來海路回,並不是偶然的。由於蒙元在中國實行民族政策分四等,漢人最低等,於是,主導權實際上落入在華的色目人手裡,如泉州的阿拉伯蒲氏家族。元朝的興起使得歐洲人可以直接與東方進行貿易。馬可波羅遊記更深刻激起了歐洲人對黃金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元朝的崩潰,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再次在歐洲人的東面形成了穆斯林帷幕。這一切阻隔迫使歐洲人熱切尋找通往東方新航路、從而引發地理大發現和西歐大航海。歐洲的地理大發現與文藝復興。

南海航線西歐主導期

15世紀的西班牙、葡萄牙國家開始企圖繞過被義大利和奧斯曼帝國控制的地中海航線與舊有的絲綢之路,要經由海路接通南亞和東亞,並希望能從中獲得比絲路貿易更大的利潤。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等到西歐航海先驅葡萄牙人繞過好望角,依靠武裝船隊打敗了往日與東方進行貿易的自由無武裝的阿拉伯商人後終於來到南中國海時,鄭和下西洋剛停航不久,此時明朝正在海禁,鄭和船隊消失後在亞洲海域留下的權力真空,使遠道而來的葡萄牙擴張勢力所向無敵的控制海洋主導權發展貿易,葡萄牙船隊的到來是近代西方擴張的開始。一個西方為主導的世界經濟政治秩序將開始成型,東西方的強弱格局也將由此開始逆轉。

東北亞絲綢之路

是指陸路從河西走廊經漠南至東北亞的絲綢之路,海路是指從江南-北京-開原(絲關)-阿什哈達-松花江-黑龍江-韃靼海峽-庫頁島-日本北海道。「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東北亞絲綢之路是指中日兩國之間一衣帶水,水路交往十分方便。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丹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船員百工數千人東渡日本已成中日佳話。據日本古史記載,西漢時中國的羅織物和羅織技術已傳到日本。公元三世紀中國絲織提花技術和刻版印花技術傳入日本隋代,中國的鏤空版印花技術再次傳到了日本。隋唐時期,日本使節和僧侶往來中國頻繁,唐天寶年間鑒真和尚也經海路東渡日本。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唐代,江浙出產的絲綢直接從海上運往日本,絲織品已開始由禮物轉為正式的商品,正倉院則是貯藏官府文物的場所。今日的正倉院已成了日本保存中國唐代絲織品的寶庫,其中的很多絲織品即使在大陸也很難見到。目前最早宋代貿易憑證存於日本大宰府的公憑,這份宋代的官方證明文內容是泉州客商李充於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到日本貿易的記錄。

朝鮮方向最早記載是自周武王滅紂,封箕子到朝鮮,從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的渤海灣海港出發,到達朝鮮教其民田蠶織作。中國的養蠶、繅絲、織綢技術由此最早傳到了朝鮮,對日本絲織工業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通過東海航線,不僅中國的商品被源源不斷地輸往日本及朝鮮半島,中國文化隨之大規模地傳播到這些國家,包括儒家思想、律令制度、漢字、服飾、建築,飲茶習俗等。中國文化對日本及朝鮮半島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文學藝術、生活習慣、社會風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貿易對象:

朝鮮、日本、琉球

位於今中南半島上的國家

東南亞沿岸島嶼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南亞

伊斯蘭世界

歐洲各地,因為此海上絲路多隻到阿拉伯,因此其他到歐陸的物品一般由經由阿拉伯人轉運。

進出口物品

出口:自中國出發之貨物主要以絲綢、茶、瓷器、金、銀、書籍等等。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進口:來自國外的貨物包括:琉璃、貓眼石、明珠、象牙、香料、金銀、寶石、水晶、瑪瑙、琥珀、駱駝皮、乳香、沒藥、安息香、沉香、檀香、蘆薈、胡椒、溫納齊等。

傳入中國的國外主要物品多數經陸上絲路。

絲路申遺

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一項持續時間2000多年、範圍覆蓋大半個地球的人類歷史活動和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載體,多起點、多航線,具有不同歷史年代的地位和作用,其歷史遺產自然納入「世遺」委員會的視野。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的說法源自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1年海絲綜合考察中,對泉州保存的眾多豐富多元原真度高的海絲歷史文化遺存的認可,及對其在海絲高峰期第一大港地位歷史作用的肯定。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象徵性的榮譽認定,而非學術概念。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2016年9月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的海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上,明確泉州、廣州、寧波、南京、漳州、莆田、麗水、江門8個城市共31個遺產點列入首批海絲申遺點,陽江市「南海1號沉船及沉船點」作為關聯點。其中,泉州列入海絲申遺的首批遺產點有14個,申遺點數量最多。廣州有6處史跡點入選申報名單,數量在國內各申遺城市中位居第二。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泉州:萬壽塔、六勝塔、石湖碼頭、江口碼頭和真武廟、洛陽橋、天后宮和德濟門遺址、梅嶺德化窯遺址、開元寺清凈寺、草庵、清源山、伊斯蘭教聖墓、土坑村、九日山摩崖石刻。

廣州:南越文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光孝寺、懷聖寺光塔、清真先賢古墓、南海神廟及碼頭遺址。

寧波:永豐庫遺址、保國寺、天童寺、上林湖越窯遺址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南京:龍江寶船廠遺址、鄭和墓、浡泥國王墓、洪保墓。

漳州:南靖東溪窯遺址、平和南勝窯址。

江門:大洲灣遺址。

經濟影響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中國輸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貨物,從絲綢到瓷器與茶葉,形成一股持續吹向全球的東方文明之風。尤其是在宋元時期,中國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針的航海運用,全面提升了商船遠航能力,私人海上貿易也得到發展。這一時期,中國同世界60多個國家有著直接的「海上絲路」商貿往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透過義大利馬可·波羅和阿拉伯伊本·白圖泰等旅行家的筆墨,引發了西方世界一窺東方文明的大航海時代的熱潮。

文化影響

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還傳播著我們的民族工藝和儒道思想,對「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歐洲各地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掀起了「中國熱」。其中,瓷器和茶葉對世界有著很大的影響。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那時,俄國、法國、埃及等很多國家都崇尚收藏中國瓷器或以之為外交禮品,也曾把中國的瓷器作為身份的象徵或類似黃金的代貨幣。在中國瓷器的影響下,世界各國的制瓷工業得到發展,從阿拉伯國家仿製中國式的瓷壇,到波斯結合中國瓷器造型的波斯陶器,之後泰國、越南、埃及、荷蘭、法國、德國、俄國、丹麥、英國、西班牙等國也都掌握了制瓷技術,甚至通過中國瓷器工藝與本國文化的結合,創新出許多產品。隨著這些國家崇尚中國瓷器之風的盛行,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也有了一定的改變,崇尚中國瓷器的觀念也融合到了宗教文化之中。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茶文化也傳播到世界各地,從生活方式到思維理念對許多國家產生了一定影響。公元9世紀日本颳起一股「弘仁茶風」,貴族間出現了模仿中國人品茶的風潮。公元12世紀,日本僧人到中國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植,此後經過長期的本土化,最終形成獨特的日本茶道。17世紀初,荷蘭率先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茶葉輸入歐洲,開始推行飲茶之風。18、19世紀,茶葉在英國開始由奢侈品轉變為大眾飲品,飲茶也成為英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歷史影響

歷史證明,由海上絲綢之路帶動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動了世界的進步和發展,國際化視野的開放交流也因此成為世界發展的思想共識。當下,中國正在啟動與東盟及世界各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戰略,歷史上曾創下的海洋經濟觀念、和諧共榮意識、多元共生意願,將為國家發展戰略再次提供豐厚的歷史基礎。「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堅韌」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對於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於中國與世界更深層次的互動,無疑具有深刻的啟迪和極其重要的當代意義。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在新的國際形式下中國倡導建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富含軍事意圖與地緣政治意圖的發展戰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構建和平穩定周邊環境的戰略舉措,是中國與東盟之間開拓新的合作領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戰略契合點,有利於擱置爭議、增進共識、合作共贏,推動構建和平穩定、繁榮共進的周邊環境;也是新形勢下中國應對挑戰、用開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徑;還是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空間的深遠謀劃,不僅有助於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港口航運、海洋能源、經濟貿易、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人文交流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而且對促進區域繁榮、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將大大拓展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並最終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繁榮,實現互利共贏。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合作夥伴並不僅限與東盟,而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增進同沿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發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以亞歐非經濟貿易一體化為發展的長期目標。由於東盟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經之地,將是新海絲戰略的首要發展目標,而中國和東盟有著廣泛的政治基礎,堅實的經濟基礎,21世紀海絲戰略符合雙方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進入新世紀特別是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開始凸顯,政治地位也明顯提升,並被看做下一個超級大國。美國在建立「兩國集團」(G2)或中美國(Chimerica)的願望落空後,轉而實行「重返亞太」 或「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並在 2013 年調整為「亞太再平衡」。客觀地看,再平衡政策是盎格魯撒克遜的傳統地區戰略,迥異於冷戰時期的對蘇遏制戰略。但從安全與經濟角度看,中國顯然是美國再平衡的主要對象。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而在中國,2008年11月推出的「四萬億計劃」負面效果日益凸顯,產能過剩、外匯資產過剩;中國油氣資源、礦產資源對國外的依存度高;中國的工業和基礎設施集中於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擊,容易失去核心設施。中國邊境地區整體狀況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鄰國與中國加強合作的意願普遍上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適時提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主動創造合作、和平、和諧的對外合作環境的有力手段,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創造良好的機遇和外部環境。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根據2015年3月,經國務院授權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加大海南國際旅遊島開發開放力度。加強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台、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三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強化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功能。以擴大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創新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形成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成為「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獨特優勢作用,積极參与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為台灣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出妥善安排。

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世界性貿易網路 - 天天要聞

西行關於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的介紹,已經有南亞十九國近三十多篇文章,在2018年西行計劃用一百五十篇文章來全面介紹海上絲綢之路沿海地區城市港口以及相關國家和地區。比如南京揚州鎮江,蘇州太倉港,上海泉州廣州等,以及相關國家,比如非洲大陸和地中海國家。

一帶一路上的風土民俗藝術瑰寶,盡在西行文化!

西行首席主編:李欣榮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