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雪屋為什麼不會融化,首先要弄清楚雪屋是怎麼搭建起來的,建造雪屋之前,首先要在雪地上挖一個大坑,差不多半個人的深度,然後把雪壓縮成一塊一塊的轉頭形狀,再將磚塊堆砌在一起,形成一個圓拱形的房屋,縫隙也用雪來填滿,最後把一些傢具和生活用品放進去,這樣一個雪屋就搭建好了。
一般來說,因紐特人的一個雪屋最多可以住2個月左右,雪屋只是他們狩獵季節的臨時落腳點,並不會長期居住在這裡。有人測試過雪屋的保溫效果,在外面零下50°C的時候,屋內的溫度大概在零下20°C左右,顯然,雪屋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保溫防寒效果的。雪屋可以隔絕大風,當冷風吹過物體表面時,尤其是人體表面,會帶走很大部分的熱量,雪屋牆體的厚度一般都在50厘米以上,不僅非常堅固,還可以起到很好的防風保溫效果,並且雪只要不融化也就不會吸收熱量,而雪在0°C的時候才會融化,因紐特人生活的地方常年溫度都在0°C以下,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雪也很難融化。
除此之外,雪磚堆砌成的牆體還具有很好的反射熱量的功能,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小熱源,我們的身體正常情況下都會不斷向外部輻射熱量,而生活在雪屋裡面,人體散發的熱量經過雪牆的反射,有一部分又會回到身體周圍,所以屋內的溫度也會比外面更高。
當然,因紐特人不止就靠自身熱量輻射來取暖,他們也會在屋內「生火」,但是這個火和我們理解的不一樣,他們點的不是柴火,而是油燈,油燈裡面的油來自海豹、鯨魚等動物的脂肪,這樣的油脂非常寶貴,通常不會用來生火做飯,只用於照明。而油脂產生的熱量,和柴火燃燒的熱量不能相提並論,完全無法把雪加熱到可以融化的溫度。
雪屋也並不是完全密封的狀態,屋頂位置一般都會留有縫隙或者排氣孔,不然長時間的燃燒動物脂肪,屋內的空氣會變得渾濁,熱空氣的密度比冷空氣的密度小,所以它們會通過屋頂的縫隙或者排氣孔飄出去,不會在屋內長時間停留,通過這種方式讓屋內的溫度一直維持在零下幾度左右,屋子也就不會融化。
零下幾度對我們來說可能還是很冷,但是對於常年居住在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來說卻是剛剛好,極寒的天氣和匱乏的食物資源也讓他們進化出了更強壯的身體,我們平時攝入的食物以熟食為主,維生素主要從水果蔬菜中攝取。而因紐特人是不烹飪的,加熱會破壞食物裡面的維生素,他們大多數時候食用的是生肉,從生肉中獲取所需的維生素(臭名昭著的腌海雀),雖然身體素質極好,讓他們能夠抵擋極地的寒冷,但是惡劣的環境還是使他們的平均壽命很短,新生兒的存活率也很低。
現在很多的因紐特人已經放棄了這種居無定所的原始打獵生活,他們中的大部分選擇住進固定的村落生活,過上了現代人的生活,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還堅持著傳統的雪屋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