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興米廠位於台灣屏東縣竹田鄉,張品蓁和一家人在這裡生活多年,米廠對她們來說是兒時的記憶。2019年,她邀請好友、設計師利培安翻新祖傳米廠,建造複合空間「德旅店」,希望打造一個融入鄉村鄰里、私密又親近的住所,既可以紀念曾在此奮鬥的家人,也能為返鄉遊子提供住宿。
屏東常年高溫,到了7、8月還是雨季。利培安在外牆上開出了51扇「窗」,同時滿足風與光的匯入、植物的生長、鳥兒的棲居……
如何翻新,才能讓村舍里的廢棄老房,煥然一新的同時,又能「合群」?近日,我們連線了設計師利培安和張品蓁,一起聊了聊其中的設計關鍵。
德興米廠位於中國台灣南部屏東鄉,建於1942年。早些時候,它作為糧食局,是儲存稻米的地方,德旅店則是糧食局的辦事處,一旁就是以前德興米廠的建築群。
德興米廠的創辦人張德才,是張品蓁的爺爺。她作為第三代傳人,記憶里,米廠是自己和姐姐瑞枝兒時玩耍的遊樂場,也是村名們心目中的客家大夥房。「小時候,農夫搬米糧來秤重,媽媽坐在一樓開農糧票,妹妹就在旁邊跑來跑去。」
▲
改造後的德旅店
在當時,村裡的農人耕作了一天,來這裡繳交作物之後,換取糧票,然後聚在德旅店泡茶聊天。張品蓁還記得農人們揣著糧票、笑呵呵的樣子,在她看來,當時的德旅店就像一個聚集地,「能把大家聚在這裡,又能給予人快樂」。
四年前,有了養老的打算,張品蓁於是起意返鄉。她找來姐姐瑞枝一起,希望把祖傳的米廠重新利用起來,作為一處複合空間,一方面自住,其次作為民宿,讓回鄉的人有地方住,尋回返鄉的安適感。
▲
中庭的水池,成了孩子們的遊樂場
幾次設計提案看下來,張品蓁和姐姐瑞枝都不滿意,她於是找來了好友、設計師利培安。利培安是力口建築的創辦者,與團隊都是南部客家人,這些年,帶領著團隊經手了不少鄉建項目。
消化完張品蓁敘說的大家族故事後,利培安發現,屏東鄉長年炙熱,七、八月一到就是雨季,面對的又是一個廢棄多年的老房,防潮、通風、採光是關鍵。
▲
力口建築作品:大和頓物所
一間由傳統碾米廠改造的咖啡館
一開始,張品蓁對空間提了兩點要求:入口處的空間得寬敞,其次,屏東氣候炎熱,房子最好能冬暖夏涼。
在利培安看來,德旅店的場域非常小,從舊火車站走來一旁的十字路口,不到三分鐘,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在這個過程里創造出「複合體驗」:一是做地域性的連結,嘗試從現有的構造物入手,對舊的空間做些「微改造」,至少讓更新後的舊建築從外部環境來看是「合群」的;其次,重現舊物,比如食物、碾米機等等,從而形成之後的微型博物館,成為在地米食教育的延續。
▲
利培安為「德旅店」手繪的設計草圖
▲
德旅店,外牆上的「洞」
和張品蓁溝通後,利培安放棄了對建築形體的過多改建,而是把專註力放在就地取材,以舊換新。首要做的,就是「開口」。
前期考察時,利培安發現,舊糧食局是磚與木構造混合的建築,因為年久崩壞,早些時,為了維持既有的營運,只得在舊牆增建加強磚造的透天厝;停業後,拆除後的木構造、既有外牆上木樑的結構孔,留在外牆上,就像一個個小窗口,他靈機一動:為何不將這些開洞利用起來?
▲
立面近景,以及從室內望向立面
51個開洞,作為紀念德興米廠51年的歷史,保留歷史底蘊、家族情感,通過傳統的洗石子工法,來呈現手作的新建築皮層,讓壁面一粒粒的小紅磚粒摸起來如同米粒,作為對曾經糧食局的回望。
其次,通過適當的比例調整,最大化室內的光與風:小的口對應內部是房間、大的則是公共空間,為的是「打開」空間。其功能性各不相同,有窗的口、風的口、光的口、植物的口、鳥居的口、記憶的口……
▲
利培安為張品蓁設計的房間
結合了再造的開口之一
植物作為垂直空間的介質,隨四季的變化,也讓建築形成不同的面貌:鄰房咖啡廳的石院子,置放了台灣欒樹,形塑出新的綠屋頂。樹葉自冬天掉落,植物枝幹有機的形狀與房子幾何的鋼構,形成對比。
海葡萄植栽葉的圓,對應德旅店本身自帶的圓角;香水梅喬木特有的香味,平衡了鄉下時有的特殊氣味。屋頂的花園,則提供鳥瞰石院子的綠屋頂及新舊車站的視角,更遠處的大武山也能盡收眼底。
材料的選擇,是利培安與團隊在舊房子改造中很在意的部分,「我們思考每一個材料都希望能回應兩件事,第一是記憶,需要考量材料有沒有辦法跟環境對話,第二是工法,這樣的偏鄉地方有沒有師傅們可做得到。」
新建的德旅店,為了呼應舊有比例大、密度低的紅磚牆,利培安在立面在分層的過程中,使用了比例小、密度高的紅色洗石子,通過對比的方式,重塑建築的時間感。
▲
拱門細節
德旅店本身的地下水紋豐沛,「水」於是成為利培安設計的關鍵。
水池設於中庭,引導人們入內的動線,在艷陽的午後,還可調節微氣候。而得益於中庭的水池,一樓的入口處,退縮一處駐留的前院,使得街道空間得以延展到內部,形成一個半戶外空間。
到了周末,或是無水時,一樓的私領域,又可以開放為半公共性的微型廣場空間,連結周末在竹田驛園的市集,成為鄉公所與各社團夥伴們交流互動的空間。
這樣一來,空間成為了回家遊子、觀光旅客、在地居民的「會客廳」,被徹底的利用起來了,讓張品蓁和利培安備感欣慰。
德旅店完成後,原本是治安死角的廢棄老房,經過了翻新,如今已變成村裡最有人氣的「會客空間」。
作為設計者,利培安覺得,鄉村是近年來不斷被討論的議題,設計對環境的改造,更像是一次「梳理」:如何把某些界面的公共性打開,把在材料或空間上找到的可能性更舒服串聯在一起。加上鄉下的環境,很多資源願意共享,有了空間,新的鄰里關係也就更容易產生。
最近讓張品蓁動容的,要屬來德旅店吃飯、辦婚禮、參加市集,也有回家來幫忙家人務農的,「在村裡,我們每年都會有一些季節性的收割,比如說稻穀,或是現在的可可、檳榔,我希望再忙,大家也能夠回來,跟家人一起,吃飯也好,務農也好,總之能一起做些事情。」
無論是村民,還是聞訊而來的旅客,大家的交流都多了起來,舊址上才會形成新的活力。「這個地方的存在,就像家一樣,是給所有人共享的家,只要回來了,就會有回家的感覺。」在未來,利培安也希望,德旅店可以通過建築之本體外的事情被看見,「它應該成為大家心中的德旅店,而不是力口建築的德旅店。」
疫情的蔓延,改變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建築空間的使用和需求也受到影響。採訪最後,利培安也分享了他的觀察。他認為,工作與生活模式的空間分界變得模糊,人們對滿足更多元的生活模式與使用的彈性空間的需求,變得多了。
「比如,流動的二地居、鄉村地景的再造與在地化、大城市小社區等等,這也許是我們在建築環境、空間設計上,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