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雪》為何提到唐宗宋祖,而不是明太祖或清太祖?

《沁園春·雪》是主席眾多詩作中最為出名的一首,其中最經典的莫不過於那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對此,有人提出,為何此處提到了唐宗宋祖,而不是明太祖或清太祖呢?對於這個問題其實要從兩個方面來解答。

第一點:那就是詩詞的韻律、平仄的角度

《沁園春》是一首詞牌句,這自然和現代流派的詩歌不同,必須遵循其平仄,很顯然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兩組詞都押韻了,如果換成「秦皇漢武,明祖清祖」明顯就不押韻了,讀起來也彆扭,此乃其一。

其二,歷史背景的角度的也決定了明太祖和清太祖不可能被使用。從前一句秦皇漢武出發,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皇帝,也是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人,有「祖龍」之稱。

而漢武帝是漢朝400多年江山的奠定者,在漢武帝時期,遠擊匈奴,打出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氣勢,奠定了漢朝最大版圖,同時收復了河西走廊、開啟了絲綢之 路,可以說之後的中國版圖由漢武帝始。

這二位不僅是歷史上的偉大皇帝,同時主席對這兩位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

主席評價秦始皇: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從詞的角度對仗角度來度,與秦皇漢武相對仗的除了韻律外,人物形象也需要與之相對象。唐太宗、宋太祖這二位也是中國歷史有名的高評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為李唐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還開創了貞觀盛世。

作為軍事家,英雄惜英雄,主席是非常欣賞李世民的軍事才能的,他不只一次地說過: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樣,先守不攻,讓敵人進攻,不準士兵談論進攻的事,談論者殺。待敵人屢攻不克,兵士氣憤已極,才下令反攻,一攻即勝。這樣一可練兵,二可練民。」

儘管主席不是很喜歡宋太祖作為後周臣子兵變立國的做法,但趙匡胤卻結束了五代十國百年的混亂局面,同時開啟了宋朝的文治,出現了中國的又一個文學巔峰,對於這一點主席也是非常認同的。

所以從文學、韻律、人物、對仗的角度來講,「秦皇漢武」對「唐宗宋祖」都是十分合適的。

若換成「明祖清祖」,又會怎麼樣

第一點,在韻律上就明顯已經不合適的,除此之外,這二位的人物形象也與「秦皇漢武」並不想匹配。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雖是農民起義軍出身,這一點倒也符合,在打仗上,主席是認可朱元璋的,但對於治國上,顯然朱元璋就並不怎麼好了。

主席評價朱元璋:

「朱元璋是農民起義領袖,是應該肯定的,應該寫得好一點,不要寫得那麼壞。(指朱元璋晚年)」

至於清太祖,連一個皇帝都算不上,努爾哈赤在位時,不過是後金的一個大汗,連中原都沒有入,充其是只能算一個少數民族的優秀首領,這自然不能其開國皇帝相提並論。

除此之外,這明清兩朝都屬於中國封建後期的沒落王朝,並不具備封建王朝的代表性,而且主席對這二位開國者的評價也不高,所以從各角度來講,都不可能使用「明祖清祖」。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對應的」秦漢、唐宋「四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代表時代,我們今天常用」秦磚漢瓦「、」遠邁漢唐「、」唐詩宋詞「,皆出自於那個時代,無論從文治、武功來講都是封建中國的代表時代。

《沁園春·雪》這首詞寫於1936年2月,當時紅軍正在陝北準備過黃河,此時大雪覆蓋了黃土高原,主席登高望遠於是下了這首名篇《沁園春·雪》。

主席不愧是千古奇人,每次讀主席詞時都由衷地感嘆真是大格局、大氣勢,從開篇的「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到末句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首句的大場景開篇,到末句的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風流人物,但那一切都成了過去,若在這些風流人物中論個排名,還得看今天的英雄們,這也體現了主席無產階級領袖的大思想大氣魄。

無論是《水調歌頭·游泳》中」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還是《憶秦娥·婁山關》」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七律 長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都可以看出,主席心中的真正英雄是如今為了人民而不畏艱難險阻的時代英雄們,所以主席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