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講清朝秀女:和皇帝耍心眼,不僅連累父母,還可能一生難出嫁

關於清朝的宮斗劇,一定不能少了四種人物:後宮主子、宮女、太監,還有皇宮中唯一的男主人皇上。而宮斗的主角自然指的是後宮的各位主子們。其實,作為女人,她們之所以宮斗無非為了心中的那口氣。俗話說,女人何必為難女人。充入後宮的她們,在外人看來,似乎風光無限,但在她們心中,苦與淚唯有自知。那她們當初又是如何進宮的,在進宮前後又會發生何種特殊情況呢?

未經選閱禁止出嫁,一經查出牽連眾人

眾所周知,在清朝有資格參加選秀的女子,都是正身旗人家的姑娘。這些參加選秀的姑娘,一旦被選中,主要有三個去向:一是,充入皇上的後宮;二是,為皇子皇孫拴婚;三是,為宗室王公大臣子弟指婚。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皇上優先。選秀三年舉行一次,旗人家的姑娘十三歲就要參加選秀。

然而,並不是所有旗人姑娘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兒進入那牢籠一般的後宮。為了不讓姑娘參加選秀,很多父母只能劍走偏鋒,居然出錢購買漢族貧困家庭中的女子來頂替。但在當時滿族姑娘與漢族姑娘有一個很大的區別。滿族姑娘不需要纏腳,而漢族姑娘從小開始纏足。但為了女兒,那些旗人父母還是買了漢族姑娘頂替自己的女兒。果然,在嘉慶時,就發現了十九名纏足的姑娘參加選秀。所以,在嘉慶九年,嘉慶皇帝發布諭旨:禁止秀女穿漢服與纏足。但很多人不知道,這些纏足的女子中有一部分是冒名頂替參加選秀的。除了買漢族姑娘冒名頂替外,更有旗人父母居然親手把自己的女兒臉上弄上疤痕,來逃避參加選秀。

冒名頂替,一旦被查出後果很嚴重。但如果故意拖延不參加選秀,不僅不能出嫁,還要被治罪。清朝規定,八旗秀女未經選閱的,一律不能私自聘嫁。當然,兩種情況除外,一種是有嚴重的殘疾;一種是與蒙古王公聯姻。除此之外,如有違反,不僅本人與父母要被治罪,就連相關的官員也要一起受罰。即使有些姑娘在初次選秀時,因各種原因未參加,也要在下次補選,如果年齡拖延到了二十歲。有關的官員就要查明相關的原因,上奏皇上裁決。這種結果有兩種:一是,皇上認可不參加選秀的原因,可以私自聘嫁,二是,皇上否定了不參加選秀的原因。但此時姑娘已經二十歲早已超過選秀的年齡。最悲催的是,姑娘既不能參加選秀,也不能出嫁,只能一輩子和父母在一起。

即使是封疆大吏的女兒,如果沒有參加選秀,就直接出嫁,也毫無迴旋的餘地。乾隆六年(1741年),兩廣總督馬爾泰的女兒已經17歲了,但還未參加選秀。原來,馬爾泰曾私下把女兒與一位叫德佩的男子訂下姻親。因為,馬爾泰的女兒想從未參加選秀,所以,要和德佩結婚,必須經過乾隆皇帝的同意。作為兩廣總督,馬爾泰有直接向皇帝上奏摺的權力。因此,馬爾泰專門向乾隆寫了一封奏摺,請求答應女兒與德佩的婚事。乾隆看到馬爾泰的奏摺,瞬間怒火中燒,一邊在諭旨中大加申斥馬爾泰違背朝廷舊制,一邊再次告誡,將來未參加選秀的旗人女子,斷不可私自與人結親。一定要在選閱之後,才准許婚聘。可見,旗人姑娘要想逃避選秀而與心投意合的男子結婚,簡直難於上青天。如果,一直逃避選秀,那將做好一輩子不出嫁的準備。

參加選秀有程序,黑夜白天很辛苦

旗人家的姑娘到了十三歲就有參加選秀的資格了。但年齡在十四歲到十六歲之間是最合適的,在當時被稱為「合例」。如果因各種原因而未在合適的年齡參加選秀,一旦超過十六歲那就超齡了,當時稱之為「逾歲」。不要以為逾歲的姑娘就可以不參加選秀了,照樣也要像其他合例的姑娘一樣參見,只不過她們要排在合例姑娘的後面。

當時參加選秀的姑娘,家住在京城的自然方便許多。就如現在考試一樣,家住在考場附近的,自然要比那些離考場比較遠的考生更方便。所以,對於那些離京城很遠的旗人家的姑娘,千里迢迢到京師參加選秀,由於交通不方便,所以非常的辛苦。然而,皇命難為,這是她們所有人一生中都要經歷的。當京城以外參加選秀的姑娘都齊聚京師之後,她們還要按照各自所在的旗籍排好。比如正黃旗的在一處,鑲黃旗的在一起,其他六旗也是如此。其中每一旗中又分滿蒙漢,滿在前,蒙次之,漢在最後。就這樣,她們坐在騾車上日落之後出發,在夜半時分到達紫禁城的北門神武門,在此等候開門,隨後有領頭太監將她們領入宮內。

關於選秀的地點,並沒有統一的地方,有時在御花園坤寧門前,有時在殿閣之中。選看時,一般是五人一排,但也並不不統一。不過每一位參加選秀的姑娘胸前都掛有一塊小木板,上面寫有自己的姓氏,而在皇上與皇太后面前的御案同樣擺著關於各位姑娘的詳細信息的薄木片。薄木片綠頭白身,上面寫有名字、某官某人之女、旗籍以及年齡。參見選秀時,為了方便,姑娘可以立而不跪。如果被皇帝與太后選中的留下牌子,稱之為留牌子,定期復看,而那些沒有留牌子的叫撂牌子。這些姑娘就自由了,回家之後,可以自由婚聘了。

就在姑娘們進宮被選看的過程中。她們每人乘坐的騾車,按部就班,依次出從神武門夾道出東華門,再由崇文門大街直到北街市,再繞過後門(地安門)到達神武門,此時已經是正午時分。那些被選看完的姑娘出門之後,分別坐上她們的騾車,各回各家。騾車雖然很多,但秩序井然,浩浩蕩蕩,相當壯觀,當時稱之為排車。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選秀女的具體時間。從日落出發,半夜時分到達神武門,等到開門,姑娘們進入,開始選秀,大約次日正午時分選看完,然後出宮坐上騾車回家,或回自己的住處。當然,每一天只選看兩旗的姑娘,第二天,同樣的時間,同樣的過程再接著選看後面旗籍的姑娘。我們可以看到,參加選秀的過程是夜以繼日的。那為何參加選秀的姑娘偏偏要從紫禁城的北門神武門進宮呢?

去過故宮的人都知道,一進入神武門就是內廷的宮殿。內廷的宮殿自然是那些外朝官員不能隨便出入的。外朝的官員一般都是從紫禁城的前三門:午門、東華門、西華門進出。這三個門也是後宮嬪妃不能隨便走的。除了陪伴皇帝到西苑三海遊玩,那些嬪妃才能跟隨皇上出入西華門。在後宮中能從午門走的,只有後宮之主皇后與皇帝大婚的時候,乘坐鳳輿從大清門到午門,一路經過太和、中和、保和等外朝宮殿,直到坤寧宮降輿。這是後宮之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可以穿過外朝之門,當然這也是皇后一生唯一一次。我們說過在清朝只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的五位皇后有這樣的待遇。

一入宮門深似海,此生無緣娘家門

在選秀中,還有一種是選秀記名的秀女,這種一般是年齡比較小的,等長大以後,準備複選,但記名期有五年。對於三品以下人員之女記名的,規定每月給銀子一兩。如果,參加複選再落選,那就退出記名,回家自由婚聘了。如果,滿五年才退名的另給銀二十兩。很多人以為每月一兩銀子很少,但在當時對於一個姑娘來說,每月一兩銀子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在清朝,一個普通旗兵每月也才1.5兩銀子,每年24斛俸米,但這些收入要養活一家人。所以,對於姑娘來說,每月一兩銀子,生活費是足夠了。當然,這些錢是以她們的青春為代價的。

然而,還有一些記名的秀女久不複選,那她們也就沒有退出記名的明文規定。如果這樣,她們只能終身不嫁了。而對於那些被選入後宮的秀女,她們的一切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當秀女充入後宮,有了名號後,也就是說她的一生將被永久地束縛在這裡。想要再見自己的父母也不能太隨便了,必須要有皇上的旨意,一年或數月,才能在皇上的同意下見上父母一面。除了父母,其他親戚絕不許進宮,自然難以見上一面。而對於那些沒有獲得封號的秀女,或者皇上不同意有封號的秀女父母進宮見女兒,那真是一入宮門深似海,從此無緣見父母。

有人會說《紅樓夢》中不是有元妃省親,可以見到父母家人嗎?然而,這對於清朝的後宮嬪妃只能是一種美好而無法實現的憧憬而已。後宮嬪妃可能會在皇上允許下,與進宮的父母見面,但絕不能回娘家與父母或親戚見面。可以說,掌握清朝大權48年的慈禧太后自咸豐二年(1852年),選秀進宮被封為蘭貴人後,一輩子也沒有再回娘家。當然,慈禧也曾因各種原因,多次出宮,但終究還是沒有回娘家看一眼。同時,因為自己凌駕於皇帝之上,所以她即使不能回娘家,但她可以時常召見娘家人進宮。這就是慈禧與其他後宮嬪妃的不同之處,因為人家有權力,不需要皇上的同意。在清朝的嬪妃中也曾有回娘家的例子,那就是珍妃的姐姐瑾妃曾回娘家為母親祝壽。瑾妃之所以能回娘家,是因為清朝早已結束十多年了,對於進宮與出宮沒有以前嚴格了,所以當時已身為端康皇貴妃的她才得以回家一次為母親祝壽。當然,對於妹妹珍妃來說,從與姐姐進宮那一天到最後投井,一輩子也沒有回過娘家。

後宮嬪妃不能隨便回娘家,還必須要皇上同意才能見父母一面,那平時她們如何與父母家人聯繫呢?那隻能靠自己身邊的太監,因為太監畢竟有很多機會出宮,所以這時嬪妃就會委託太監與家人聯繫。當然,這種行為按規定也是不允許的,對於難以見到家人的嬪妃也只能冒險一試了。所以,後宮嬪妃對自己信得過的太監一般較好。這也是一個原因。

個性秀女試圖反抗,得罪皇上沒好下場

在京城景山後面,曾建有一處吉安所。此處就是專為那些後宮身份低的常在或答應而建的。如果,她們中有得了重病或者暴亡的,宮中都相當忌諱,絕不能留在宮內。所以,最後就將把她們抬到這處吉安所內。一朝入宮,終生難出,最終花落吉安所。對於那些沒有封號的秀女,康熙時期規定三十歲以上的直接遣出宮,雍正時,改為二十五歲。當然,不論是二十五歲,還是三十歲,對於那時的姑娘來說已經是大齡之女了,美好的青春都浪費在了皇宮之中。

當然,也有個別有個性的秀女決心為自己的命運搏一搏。咸豐九年的冬天,有一位四品官員之女進宮備選。然而,這位女童因為衣服單薄不耐寒,實在難以忍受,卻又無法出宮。這位秀女最終忍無可忍,居然大聲嚷嚷道:「我聽說,朝廷做事都是很有分寸的,很有規矩的。現在天下戰亂不堪(太平天國運動),京城之中缺衣少糧,很多人家只能喝稀粥維持生活,並沒有多餘的糧食,現在一家父子之間也難以相救。然而,即使這樣,朝廷之中卻未曾選用將相,召見賢士,卻今天選妃,明天挑女。我聽說古時有無道的昏君,應該和今天差不多。」(翻譯之後的)

這位備選的秀女之所以大聲嚷嚷,一是因為自己實在因寒冷受不了了;二是激發了心中對朝廷的那種不作為的怒氣,三是,想讓咸豐知道自己的行徑。果然,咸豐皇帝很多知道了這件事,也知道了這位秀女。然而,咸豐帝表面上並沒有對這位有個性的秀女發怒,而是令人把她送出了宮。但咸豐不會忘記這位秀女對自己的侮辱,很快找了一個理由把這位秀女的父親的官職降了一級。即使這樣,咸豐仍不罷休。當京師一位年齡很大的王公喪偶後,於是,咸豐就把這位秀女指婚於這位喪偶的王公。最終,這位有個性的秀女也沒有逃出咸豐的手掌心。可見,秀女得罪皇上,是沒有好下場的。

這就是入宮秀女的身前身後事。她們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不是每一家父母,每一位姑娘都願意進入那深宮大院之中。但出身又決定了她們必須去參加三年一次的選秀。如果,被撂牌子,她們至少從此不再為見一面父母而愁斷腸;如果,她們被留牌子,最終進入後宮,成為帝王妃嬪,那她們將從此不能再踏進娘家門一步,也從此無緣再見那些親戚與從小的玩伴。她們不愁吃穿,但心中的壓抑是外面的女子難以理解的。然而,命運就像已經安排好了一樣,你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試圖去反抗時,卻往往會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