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親:僅有2位公主出嫁,卻達成3個目的,性價比高不高?

「和親」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與《左傳》等書。其意義被解釋為「和睦相親愛」。

因和親而締結為姻親關係,即「下嫁公主」,最早為漢高祖採用劉敬的策略。和親政策到了唐朝,開始盛行起來。唐高祖李淵未定關中前,曾欲行和親之策懷柔突厥。李淵曾曰:

「我當用長策以馭之,和親而使之……」

遺憾的是,此計未見實施。根據史料記載,在這之後,唐高祖數次許婚,但未見下嫁公主。

唐高祖李淵劇照

漢唐「和親」不盡相同

就戰略目標而言,和親可達拉攏、排擠、離間,甚至分化敵國。此外,在軍事目標上,借和親亦可達成「軍事同盟」的效果。

如貞觀二十三年(649),太宗去世、高宗繼位時,吐蕃贊普弄贊給長孫無忌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下有不忠者,願勒兵赴國討之。」故當年太宗嫁文成公主的效果,由此可見。

和親政策在漢代,僅是一種短效的「止痛劑」——其效果有限。然而,在隋唐時期,尤其唐初,和親乃是一種正式的對外策略。

唐太宗劇照

唐朝真正對外和親,始自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下嫁吐谷渾烏地也拔勒豆汗慕容諾曷缽。

唐初,突厥已分為東、西兩部。唐朝之所以與西突厥和親,實在是因為天下初定,在國內亟需安養生民。

至於與吐谷渾和親,是因為吐谷渾位置特殊,介於唐與吐蕃兩大國之間,所以唐朝特別想拉攏他們,以孤立並削弱突厥勢力。

所以在當時,和親一舉達成了三個目的:「遠交近攻」、「以夷制夷」、「拉攏(西)牽制(東)」。

總之,唐朝對外和親,乃恩威並施,是以堅強的武力作後盾。請婚同意與否,主導權都在唐朝廷,不像漢代是在受脅迫狀況下而不得不和親。

漢高祖劉邦劇照

貞觀時期,因和親而出嫁的公主,僅有2人

唐代17次對外和親,幾乎均由外蕃主動提出請求,而且當時雙方均處友好狀態。在太宗貞觀時期,實際出嫁公主,僅有2人——弘化公主和文成公主。

弘化公主嫁給了吐谷渾慕容諾曷缽。吐谷渾於隋代經常犯邊,在太宗時期則時附時叛。貞觀九年(635),太宗遣李靖與侯君集等率大軍討伐,吐谷渾大敗,其子慕容順立為可汗,稱臣內附於唐。

沒過多久,慕容順被臣下所弒,其子慕容諾曷缽即位,《舊唐書》載:

「諾曷缽入朝請婚……太宗以弘化公主妻之,資送甚厚。」

唐太宗劇照

這是太宗,也是唐初第一次正式嫁公主。從史料可見,唐朝在當時處於上位,而吐谷渾主動向太宗提出和親,且臣服於唐。

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贊普弄贊。這是一次效果明顯且影響後世深遠的和親。《新唐書》載:

「(弄贊)為人慷慨才雄,長驅野馬、氂牛,馳刺之以為樂,西域諸國共臣之。」

由此可見,吐蕃以游牧為生,民風強悍,且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相結合,文化雖較低落,但戰鬥力卻極為強大。

貞觀八年(634),弄贊派出使者朝貢,太宗派人撫慰之;弄贊接著奉表求婚,然而太宗未許之。

文成公主劇照

誰也沒有想到,弄贊竟發兵擊吐谷渾,掠其人畜,並率眾二十餘萬,停留在邊境。太宗遂派侯君集率兵出擊,弄贊因此退兵,遣使謝罪,並復請婚。這一次,太宗見弄贊態度誠懇,便答應了。

由此可見,哪怕吐蕃兵強馬壯,但此次「弄贊求婚之事」,唐朝並不是在屈辱之下達成和親,反是力戰而勝之後,方允和親之事。

因此,唐朝和親的作用與目的,並非僅是暫時「止痛」之用。

「和親」的性價比高不高?

唐與吐蕃聯姻後,雙邊關係頗為融洽,使唐朝有餘力經營西域。

如貞觀二十一年(647),唐即獲吐蕃之助,得以取龜茲;次年,王玄策發吐蕃及泥婆羅之兵以討中天竺,奠定了唐朝在西域的聲威。

唐太宗劇照

唐代和親的目的,雖不盡相同,但可以確認:它不僅可以建立和穩固君藩之間的關係,也促成了民族的融合、經濟的交流、文化的開拓。尤其在軍事上,它化解了西北邊防的威脅與壓力。

文成公主出嫁後,吐蕃曾遣使入唐請求蠶種、釀酒、製紙、墨等工匠之事;更由於通婚後,借交通之發展,中原的絲綢、茶葉及許多工藝、農耕技術得以傳入吐蕃;吐蕃的特產如馬、牛、羊、駱駝、金器、銀器與玉器等,都得以大量輸入中原。

太宗時期唐軍力強盛,雖可征討四方,卻勞師動眾且損耗國力,而和親,實不失是一種「性價比極高」的緩衝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