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帽子:男性的恥辱,既是中國的文化特徵也體現女性的附庸地位

在中國,男性最怕戴的帽子是"綠帽子"。因為只有男子的妻子"紅杏出牆"時,才會被稱為戴了綠帽子。比如,葉紹翁的《遊園不值》中有:"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其中的"紅杏出牆"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女性給男性戴"綠帽子"的典故。

這是因為"綠帽子"一詞在中國的文化氛圍中,帶有歧義的文化色彩。可是,"綠帽子"一詞也不是從誕生之初就指代——男性的妻子有和其他男性苟合的情況的,而是對古代頭戴頭巾的底層百姓的指稱,之後隨著頭巾在整個社會的普及,才被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不僅能體現中國男權為尊的社會文化,也能體現古代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這一詞語的背後所折射的是中國的文化特徵和中國女性的附庸地位。

"綠帽子"的由來

1,"綠帽子"源於古代的"綠頭巾"

首先,今天所謂 "綠帽子",源於古代的"綠頭巾"。這和中國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思想有關,漢族人輕易不剪髮。所以,自漢代開始中國興起了頭巾,勞動人民為了勞作方便用頭巾把長長的頭髮裹起來。而當時百姓們使用頭巾的顏色,除了常見的純色外,還有偏藍的綠色和深藍色,所以,綠色的頭巾被稱為"青巾"、"碧頭巾"和"綠幘"。

這和古人對顏色的認識有關,《荀子》中有:"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白居易的《憶江南》也有"春來江水綠如藍"。在古人的眼裡,"綠""藍"是非常相近的顏色,所以,綠頭巾所指代的範圍也很廣泛,比如上文提到的"青巾"、"碧頭巾"和"綠幘"。

2,"綠頭巾"曾被廣泛使用,在很多地方和時期沒有侮辱性的意思

其次,在漢代到元代,綠頭巾在社會被廣泛使用,在很多地方和很多時期並沒有侮辱性的意思。只是如上文所說,綠頭巾的佩戴者是底層百姓,地位低下。比如,在晉朝沈瑩有一支軍隊叫做"青巾兵",其中大多是底層百姓;再者,北周時期尉遲迥有一支親兵,叫做黃龍兵,士兵們統一"皆綠巾棉襖",穿著棉襖頭戴綠巾,這些人也多是窮苦百姓出身。可見,雖然這一時期"綠頭巾"的佩戴者多是底層百姓,但是卻並沒有後世指代妻子出軌的侮辱之意。

到了唐宋時期,頭戴頭巾成了仙風道骨的標誌。比如,在唐傳奇《玄怪錄》中就有相關記載:"綠幘青帔"是仙童的衣著;而宋代的《隱真道堂記》中"戴青巾、披青氅"的人則是典型的道士,連秘書省的官員楊簡給皇帝的奏章中指稱道士也出現了"青巾紫袍"的服飾;與宋同期的契丹,也有"丈夫或綠巾、綠花穿袍"的記載,說的是契丹的男性多穿綠色的衣服,頭戴綠色的頭巾。可見,當時綠頭巾也並未有什麼不好的意思,但是凡事皆有例外。

3,在唐朝的東部戴"綠頭巾"曾有屈辱之義

再則,在唐朝的東部戴"綠頭巾"曾有屈辱之義。比如,在《封氏聞見記·奇政記述》記述了這樣一件事:"李封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級,日滿乃釋。吳人著此服出入州鄉,以為大恥,皆相勸勵,無敢僭違。"記述了一位叫做李封的官員的事迹,在他任職延陵的縣令時,如果他手下的官吏有犯錯的, 他不採用杖擇的粗暴方式,而是讓犯錯的官員頭戴綠色的頭巾來讓他感到恥辱,並且根據犯錯的大小來決定戴綠頭巾的時間長短。

因為李封的做法,當時整個吳地的人都對"綠頭巾"產生了心理陰影,以戴綠頭巾為恥。在此風氣下,整個東吳地區都對綠頭巾有了看法,紛紛以戴綠頭巾為恥,因為延陵地處南方,大約在今常州、江陰、丹陽等吳地沿江一帶地區。可為什麼李封用這種方式處罰人呢?

"綠頭巾"在唐代開始帶有貶義的原因

1,和春秋時期的一個"娼夫"有關

其一,這和春秋時期的一個"娼夫"有關。當時,曾發生過販賣妻女來求食物的人,這個人被人們稱為"娼夫",而這個娼夫就是用綠頭巾裹頭的,人們都很看不起他。而李封的做法是在假借春秋時期這個道德品質敗壞的"娼夫",來反諷他的手下,這個現象並非是常態。常態是上文提到的從漢代到元朝綠頭巾都沒有什麼貶義,因為李封官吏的身份,加上中國在晉朝時候實行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而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一大參考標準就是家庭出身和背景,或者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所以,當時的普通百姓做官的幾率小,故而對官員保持著很大的崇拜心理,在此社會心理下,李封的做法才在吳地延伸開來。

2,戰國時期用"青布"裹頭的士兵等級低下

其二,這和戰國時期用"青布"裹頭的士兵等級低下有關。比如,《史記·蘇秦列傳》中就有相關的記載:"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其中提到魏國的軍隊中,有"武士""蒼頭""奮擊""廝徒"四類。而其中的"蒼頭"指的就是用"青巾"裹頭的軍隊,這點不管是宋代的文字學家鮑彪對"蒼頭"注釋的:"以青帕首項";還是唐代司馬貞解釋的:"以青巾裹頭以異於眾",指的都是青巾裹頭的士兵。而這些士兵多是地位低下的人所組成的軍隊。因為"蒼頭"指的是頭巾誕生之初對於頭戴頭巾百姓的稱呼,本身就意味著地位低下。

甚至,裹綠頭巾的人在漢代都還是地位卑賤人的特徵。比如,史書記載館陶公主的家臣董偃第一次進諫漢武帝時就曾頭裹綠色的幘,而關於他的這個裝束蔡邕曾有評價:"幘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意思是說"幘"這個東西不是戴冠的貴族階級佩戴的,而是卑賤的人所佩戴的;甚至到了唐代顏師古在解釋"綠幘"時,都還是說"綠幘,賤人之服也。"意思是說綠幘的佩戴者是地位卑賤之人所戴的。

東漢之後,"蒼頭"甚至成為了四人僕役和奴隸的專稱。而古代的僕役大多是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地位很低,而奴隸更是地位低下,到了後來逐漸發展為只要是家奴都可以用"蒼頭"來指代。所以,上文提到的李封用"綠頭巾"來警示懲罰自己的樹下就是借"蒼頭"在古代指代地位低下的人之意。

3,經濟中心南移的完成,導致元代正式確立"綠頭巾"的恥辱地位

其三,經濟中心南移的完成,導致元代正式確立"綠頭巾"的恥辱地位。從西晉末年至隋唐五代時期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經濟發展從南北基本趨於平衡到南方開始超過北方。所以東吳等地區的習俗,在南方的經濟開始得到迅速發展後,李封的做法才會因為影響東吳地區而進而影響到整個中國。

在元代,經濟中心完全南移的情況下,被東吳地區視為恥辱的"綠頭巾",才會被元代政府當做國家制度正式確定下來。比如,《元典章》記載:"至元五年 ,准中書省札,娼妓之家 ,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巾。"直接規定元代娼妓戶籍的男人只能帶綠色的頭巾。《元史》中也有記載:"禁倡優盛服,許男子裹青巾,婦女服紫衣,不許戴笠乘馬。"說明了元代直接禁止娼優這樣身份的人的服飾特點,要求男性頭戴青色的頭巾,而女性則只能著紫色的衣服,還不能帶著斗笠騎馬。綠頭巾自此成為世人周知的貶義詞。

4.明代跟隨前代,繼續實行倡優身份的人戴"綠頭巾"的政策

其四,明代跟隨前代,繼續實行倡優身份的人戴"綠頭巾"的政策。比如,明代的《萬曆野獲編·禮部二》記載:"按祖制樂工俱戴青字巾系紅綠反搭膊,常服則綠頭巾以別於士庶。"直接說明大明朝的祖制就是樂妓等人必須頭戴青色的頭巾,目的是和士族百姓這樣正經身份的人做出區別,和元朝一樣在法律層面上將"綠頭巾"定在了恥辱柱上。

並且,樂工因為是"下九流"之一,身份低下。比如,明代的《五雜俎》記載:"幘本賤者之服,綠幘又其賤者,近代樂工著綠頭巾,亦此意也。"很明白的說頭巾是古代地位低下之人所戴,而綠色的頭巾,更是地位低下中的地位低下之人所戴,說明了樂工等人身份的低賤。也因為他們身份低下,所以樂工的妻女也多做了歌舞伎,常常被人玩弄。也開始用來諷刺、挖苦那些妻子行徑不檢點的男人,比如"今吳人罵人妻有淫行者曰綠頭巾"。

5,明代後,非樂籍的男性也被扣上"綠頭巾"

其五,明代後,非樂籍的男性也被扣上此稱。一旦一個男性開始頭戴綠色的頭巾就意味著他的老婆有偷漢子的行為,此時的"綠頭巾"已經完全是侮辱人的象徵,還一直延續至今。後代的一些小說中也有對此的記述,比如,明末清初的《醒世姻緣》中有:"老程婆子孫氏也料得魏三封已有武舉頭巾戴了,又要這頂綠頭巾做甚?"這句話的背景是當時一個叫做魏三封的男人在新婚之夜發現自己的老婆不是處女,結果發現是美人搗鬼,說的就是綠頭巾在人們心中有著不好的意思。

6,清代以後人們多戴瓜皮帽子,"綠頭巾"引申出"綠帽子"

其六,清代後人們多戴瓜皮帽子,"綠頭巾"引申出"綠帽子"。清代後,封建王朝滅亡,頭巾這樣的裝飾已經作古,當時百姓多戴瓜皮帽子,於是綠頭巾演化為綠帽子。比如,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就有相關記述:"那婆娘暗想:這個烏龜自己情願拿綠帽子往腦袋上磕,我一向倒是白耽驚怕的了。"直接說出綠帽子是一個男性的恥辱,自己給自己找綠帽子戴更是不可思議。至此,"戴綠帽子"被認為是男人的恥辱。

而"綠帽子"的稱呼也一直沿用至今。人們不計較用它來形容妻子出軌的男性,也用它表達對一個人的譏笑和咒罵。比如,民國軍閥倪嗣沖曾經被戴了綠帽子,於是當時的報紙直接寫到:"文無文,章無章 ,娘子競效紅拂女 ;清不清,白不白,將軍甘戴綠頭巾。"甚至,當時還有人故意給自己找綠帽子戴的,晚清時期的一些官員為了陞官將自己的妻女送去討好上司,還有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的荒唐話"不怕頭巾染綠,須知頂戴將紅。"因為,晚清時期,人們做官獲得紅頂戴的方法有九種,被稱為"九紅",而勇妻女姐妹獲得晉陞的方式被稱為"肉紅"。可見,在當時女性的地位有多麼的低下,不僅是男性的附庸,更是淪為男性晉陞的工具。

"綠帽子"一詞所體現的社會內涵

"綠帽子"一詞的形成,背後有中國人重視女性貞操的因素

其一,"綠帽子"一詞的形成,背後有中國人重視女性貞操的因素。中國人十分重視女性的貞操,特別是宋明之後,在程朱理學的加持下,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點。更重要的是,中國古代是完全的男權社會,女性是男性的附屬物,女性失貞不僅是女子德行之大虧,更是她丈夫的恥辱。於是,人們在辱罵別人時,常常將"偷漢子""綠帽子"等詞語來形容別人,為的是站在中國特有的文化歷史情況下,辱罵別人。可見,"綠帽子"一詞的產生有女性地位低下的因素,在女性是男性附屬品的情況下,貞操變成了對一個人忠誠的象徵。

2,"綠帽子"一詞的形成,背後有中國三綱五常概念的因素

其二,"綠帽子"一詞的形成,背後有中國三綱五常概念的因素。"綠帽子"和"綠頭巾"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陋習,其本質是因為中國封建社會中的"三綱五常",在其中"夫為妻綱"的原則下,直接奠定了男尊女卑的社會倫常,而人們的行為處事都要符合此倫常。"綠帽子"之所以是對男性的侮辱,是因為在古代妻子是屬於丈夫的物品,二人的關係是從屬關係,要求妻子對丈夫從身到心的絕對服從和敬服。

而妻子出軌這樣的事情,是對丈夫權威的絕對挑釁。因為妻子與他人有染,在道德上是女子不守婦道,在禮教上是女子不顧"夫為妻綱"的倫常。再加上中國人對待"性"一直是避而不談,但是又十分曖昧的態度,別人的老婆出軌是多大的笑話,不僅滿足看客心理,還滿足民族文化中對"性"的曖昧態度,畢竟中過古代連"文人春夢"都有了!久而久之,人們在看待"綠帽子"時,總是帶著莫名的調侃和嘲笑,滿足自己幸災樂禍的勁頭。

總結

綜上可知,中國的"綠帽子"一詞,是中國男人都不願意沾染上的帽子,它既是中國的文化特徵,也體現了中國女性的附庸地位。"綠帽子"的形成,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百姓為了勞動方便創造的"頭巾",而"綠頭巾"曾被廣泛使用,在很多地方和時期沒有侮辱性的意思,只在唐朝的東部戴"綠頭巾"曾有屈辱之義。

而"綠頭巾"屈辱之意的形成,則是有六個原因:一,和春秋時期的一個"娼夫"有關;二,和戰國時期用"青布"裹頭的士兵等級低下有關;三,和經濟中心南移的完成後,導致元代正式確立"綠頭巾"的恥辱地位有關;四,和明代跟隨前代,繼續實行倡優身份的人戴"綠頭巾"的政策有關;五,和明代後,非樂籍的男性也被扣上"綠頭巾"有關;六,和清代以後人們多戴瓜皮帽子,"綠頭巾"引申出"綠帽子"有關。另外,這一詞語的背後,不僅有中國人重視女性貞操的因素,還有中國三綱五常概念的因素。這一詞語,不僅能體現中國男權為尊的社會文化,也能體現古代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這一現象的背後所折射的是中國的文化特徵和中國女性的附庸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