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的《滿江紅》與鄂州西山望江亭

岳飛的《滿江紅》與鄂州西山望江亭

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長河當中,岳飛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英雄人物。岳飛雖然是以武聞名,但是,其文采卻絲毫不遜色於宋代的其他文人墨客。岳飛傳世的作品不多,最為著名的有三首詞,其中兩首均以「滿江紅」為詞牌,一首是《怒髮衝冠》,一首是《登黃鶴樓有感》,還有一首便是《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岳飛倘若不是一生戎馬倥傯,應該能創造出更多的作品,成為詞中大家。然而,正因為岳飛有從軍的這種特殊經歷,有南宋飽受外患的這種國家命運背景,才為他的詞作注入了一般文人所不具備的那種鐵骨柔情。岳飛、辛棄疾,以及詩人陸遊,三人的生命雖然有短短几年的存世交集,但是三人可能素未謀面,倘若能在一起觥籌交錯、談笑風生,估計岳飛也不會發出「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感嘆。

在岳飛的詞作當中,最為著名的當推《滿江紅·怒髮衝冠》,在兩歲的時候,因為渴望上學,當時,父親便教我背誦他的這首詞,這首詞寫在家中的中堂上面,雖然當時一個字都不認識,但是,只要是從頭到尾念,不會有一字認錯。背得滾瓜爛熟後,就去了村裡的一所學校,不過,沒上多少天學,書就被「吃」光了,於是,只得打道回府,到了六歲的時候才正式上學。

現如今,每當有人提到「滿江紅」的詞牌名時,聞者基本上都會自然聯想到岳飛的那首《怒髮衝冠》,因為該詞氣壯山河、光照日月,並且對後世有著極強的激勵作用。一蹶不振的年輕人讀後會精神抖擻,而軍人讀後則更是氣宇軒昂,愛國殺敵之心雄起。

宋太祖趙匡胤因為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皇位雖然來自不義,但是,趙匡胤卻懂得順守,既不對後周皇室趕盡殺絕,又不對功臣宿將「兔死狗烹」。讓人看到了一位仁慈的君主形象,泱泱大宋,政治、經濟、文化都取得了輝煌成就,唯獨在軍事上乏善可陳。整個北宋,沒有一位拿得出手的將領,而北宋的最後兩位皇帝徽欽二宗還以被敵國俘虜而成為難以洗刷的國恥。

宋高宗趙構因禍得福,被推上了皇帝寶座,然而,偏安一隅的南宋雖然有收復舊河山,還都汴京的志向,卻沒有實現這種志向的力量。岳飛的出現,應該是趙構成為中興之主的一縷曙光,然而,忠心耿耿、雄心萬丈的岳飛在屢戰屢捷之後,卻飽受趙構質疑,最後不得不屈死風波亭。

害死岳飛的除了遺臭萬年的秦檜之外,其實還有宋高宗趙構。秦檜雖然向趙構大進讒言,但是,沒有趙構的不辨黑白、不識忠奸和最終拍板,岳飛絕不可能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杭州西湖邊,岳飛墓前秦檜的跪像依然立著,有後世文人作了這樣一幅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其實,該給岳飛下跪的還應該有趙構才對。

紹興四年(1134)秋,岳飛北伐大獲全勝,六戰六捷,並一舉收復襄陽六郡,正打得金軍昏頭轉向的關鍵時刻,秦燴收受金方賄賂,向宋高宗趙構進讒言,稱岳飛功高震主。趙構擔心自己會赴父兄之後塵客死他鄉,於是下旨停止進攻。岳飛不得已率軍退守鄂州,是時,朝廷擢升岳飛為清遠軍節度使,當旌節發到武昌(今湖北鄂州)時,全軍將士歡欣鼓舞,而岳飛卻一籌莫展。

精忠報國之志是岳母從岳飛孩提時代就幫他立下的,雖然軍職得升,但是,岳飛卻倍感抑鬱,因為壯志未酬,河山未復。鄂州在當時被稱作武昌,屬於兵家必爭之地,此地山河表裡,易守難攻,層巒疊翠的西山、九曲迴腸的瀾湖以及東去的滾滾長江既是戰爭的天然屏障,又是文人墨客吟詩作對、寫詞譜曲的靈感源泉。

西山之名,不僅因為有蘇澈的《九曲亭記》,有慧遠大師所建的古靈泉寺,有蘇軾愛吃的東坡餅,還因為有和岳飛結下不解之緣的望江亭。一天,風停雨住,天高雲淡,岳飛來到望江亭里憑欄遠眺,望著不住流淌的大江和對面的東坡赤壁,不禁感慨萬千,於是便吟詠出了《滿江紅。怒髮衝冠》這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岳飛對鍾靈毓秀的鄂州愛慕有加,恨不能終老於此,不過岳飛的部將孟安的重孫,也是南宋最後一位名將孟珙則實現了這一願望,其墓地至今還保存在鄂州的塗家堖鎮下楊村,遺憾的是,九年前此墓遭到人為破壞,幸好得到了後續保護。

岳飛的生命已經過往不復了,西湖邊的那片土地成了他最終的歸宿。然而,岳飛的《滿江紅》依然被後世傳唱不衰,而使他能吟出《怒髮衝冠》這首壯麗詞章的望江亭則依然矗立於鄂州西山之北,它見證著那段金戈鐵馬、硝煙四起的歷史,也眺望著充滿希望的大地並憧憬著這個民族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