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與李靖,因「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走上了不同人生路

有句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是說古代打仗的時候,將軍帶著軍隊遠征,遇到了突發情況,無法跟君主溝通,只能臨時改變作戰策略。

然而,武將擅自改變早先定下的方針,這是讓君主十分厭惡的行為,我們都知道,任何君主都害怕手握軍權的將軍反叛,所以,只要將軍有一點點「異動」,君主都會如坐針氈。

縱觀史書,「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例子很多,但打完仗交回軍權後,將領們的命運卻分成了兩派,一派被猜忌直至被殺,一派愈加受恩寵。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風險

武將一旦決定採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麼就得自己背負風險和責任,如果打了勝仗還好說,至少不會因為戰敗被殺。如果打敗了,要殺要剮只能悉聽尊便了。

但是就算打了勝仗,也別高興太早。君主都好猜忌,雖然勝了,但肯定會在小本子上怒記一筆,以後找機會「處理」不聽話的將軍。韓信和劉邦的故事就是這個模式。

當然,也有海納百川,心胸廣博的君主,不僅沒有事後算賬,還給了隨機應變的將軍應有的回報,這就是李靖和李世民的案例。

同樣不聽君主的話,為啥韓信被殺,李靖卻成了大英雄 ?我們先分析一下他們不同的人生經歷。

兩代名將的人生

韓信:楚漢爭霸進入相持階段,韓信陳兵齊國邊境,與此同時,劉邦正跟齊王就投降的事討價還價。可韓信無視了劉邦的停戰令,一鼓作氣滅了齊。

此戰過後,韓信手握幾十萬常勝之軍,還佔了齊魯漁鹽之地,瞬間有了跟劉邦和項羽分庭抗禮的實力。韓信這時主動試探劉邦對自己的態度,於是打報告求封假齊王,劉邦最終只能強忍怒氣封韓信為真齊王。雖然後來的確借著韓信的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當上了皇帝,但他心中一直不放心韓信,權衡之後放任呂后殺了韓信。

李靖:唐帝國如日中天時,為了解決突厥問題,李世民命李靖北征,突厥感受到壓力,要求跟大唐和談,於是李世民命令李靖暫緩進攻,派唐儉去商量議和。李靖認為突厥放下了戒備,機不可失,於是選精騎直奔突厥大本營,獲得了陰山大捷,生擒頡利可汗。

因為是突襲,不僅突厥毫無防範,連唐儉也差點死於亂軍之中。不過,對於李靖的擅作主張,李世民不僅沒有怪罪,反而大加讚賞,畢竟李世民也是震古爍今的名將,懂得見機行事的道理。

為啥韓信和李靖都沒有聽皇帝的話,最後卻落得不同的下場?其實包含兩方面的原因,第一,韓信確實有反心,而李靖是個忠臣;第二,韓信和李靖所處的政治環境不同。

韓信有反心,李靖是忠臣

如果武將沒有反叛的心思,君主自然會放鬆對其的戒備程度,也就不會因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起殺心。但是,與李靖相比,韓信確實有一些比較明顯的反叛跡象。

一開始,韓信滅了趙國,收服了李左車,他並沒有將李左車推薦給劉邦,而是留在自己軍中,壯大勢力。彼時劉邦正在滎陽跟項羽大戰,他感到了一絲不妥,於是趕往修武,趁韓信睡覺的時候,拿走了兵符,並打亂了軍隊編製,這就是修武奪兵。

這之後,劉邦在滎陽的戰事不利,韓信不聽劉邦的停戰令,私自滅了齊國,還要求封為「假齊王」,在劉邦看來,這就是趁人之危,借著劉邦陷入困境,以要挾的方式求封賞,劉邦只能應允。

漢五年,劉邦追擊項羽,要求韓信發兵,韓信卻按兵不動,直到劉邦許諾將西楚故地全部封給韓信,後者才加入戰局。垓下之戰後,項羽兵敗自刎,劉邦第一件事就是趕到定陶的韓信軍大營,再次拿走兵符,並將韓信改封為楚王,這就是定陶奪兵。

從這段歷史,我們能看出韓信和劉邦之間的互相猜忌和不信任:

韓信破趙收李左車劉邦修武奪兵韓信觀望滎陽大戰求假齊王劉邦封真齊王韓信觀望楚漢大戰劉邦封韓信西楚故地垓下之戰劉邦定陶奪兵。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韓信兩次按兵不動,劉邦兩次奪兵,既凸顯了韓信並不對劉邦絕對忠誠,也顯示劉邦始終堤防韓信。

與韓信不同,李靖的生平則顯示了其忠臣的屬性,一開始,李靖忠於大隋,發現李淵要反叛,於是想要揭發,沒想到中途發生變故差點被殺,最終被李世民收入秦王府,成為了事實上的秦王嫡系。

後來李靖接李淵命令南下,差點被李淵以貽誤軍機為名殺掉。李淵之所以要殺李靖,就是因為李靖是秦王的人馬,他不希望兒子的勢力太大,於是想趁機剪除其羽翼。幸好有人搭救,李靖才免於遇難。

為了防止李世民勢力過大,李淵不放心李靖繼續領兵南征,於是選擇了一個李氏宗親李孝恭作為南征部隊的最高指揮官,讓李靖給他打副手。後來唐軍南征部隊滅蕭梁、輔公祏,功勞歸於李孝恭,沒有算在李靖以及李靖所代表的的秦王府的身上。

後來,為了弱化李靖對於李世民的忠誠,李淵還故意將李靖派往靈州防禦突厥,一方面是想拉攏李靖,二是外放李靖,斷李世民一臂。

事實上,我們能看出李靖除了一開始要揭發李家之外,從始至終都是秦王李世民的嫡系,在李世民登基之後,說他對李世民存在反心,恐怕不太可能。

當然,除了韓信和李靖二人對君主的忠誠度不一樣外,他們二人所處的政治環境也不同。

漢初、唐初的政治環境不同

楚漢爭霸的時刻,雖然有秦國的模板,「天下統一」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但對於大一統具體怎麼操作,人們還不清楚,所以劉邦用了一個取巧的辦法:跟秦朝反著來。秦帝國採用郡縣制,那漢帝國就恢復分封制。不過,劉邦也吸取了項羽大封異姓王導致「二次大亂」的教訓,他升級了分封制,設計了同姓分封的制度。如果把國家看成公司,那麼異姓封王就是合伙人制,各個王都是老闆的合伙人,而同姓封王就是家族企業制,所有王都是老闆的員工。

在同姓封王的制度下,韓信、英布和彭越這些實力強大的異姓諸侯,瞬間就由功臣宿將變成了阻礙漢帝國統一的頑疾,勢必除掉。

所以韓信被兩次奪兵,從齊王降為楚王,再降為淮陰侯,直至最終被殺,其實是跟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合拍。

唐初的情況與楚漢爭霸不同,李靖勞師襲遠,不管他能建立多大的功業,控制多少軍隊,說到底,他只是一個給皇帝打工的職業軍人,無法叛唐自立,因為大一統的唐帝國已經形成,人們習慣了統一的環境,沒有人會容忍在唐帝國之外再出現一個分裂勢力的情況。

李靖自己也清楚,武將功勞再大,實力再強,也根本無法對唐帝國的統一制度造成任何動搖,因為統一帝國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韓信和李靖,二人都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將領,在雲起龍驤的年代,他們脫穎而出,靠著過人的智慧、敏銳的直覺,以及果斷的決策,二人獲得了無與倫比的勝利。然而,他們都有違反君主的囑託,採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模式的經歷,可是,由於他們忠誠度不同,所處的政治環境不同,一個人最終被無情處理,另一個則成了萬世流芳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