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十大將聚首,九人向一人敬禮,尊稱他為首長,他是誰?

十位開國大將齊聚時,有九位會向一人敬禮,尊稱 「首長」。他不是元帥,卻享元帥待遇;大將排名第七,資歷、經歷、地位卻獨一無二。他,就是張雲逸大將。

這份超越軍銜的殊榮背後,是怎樣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讓我們走進這位從清末同盟會走到新中國開國大典的傳奇將領的一生。


同盟會元老,辛亥風雲的倖存者

張雲逸的革命起點,遠在共產黨成立之前。青年時代,他便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成為堅定追隨者。1911 年黃花崗起義,他是參與者之一。起義悲壯失敗,眾多志士喋血,張雲逸憑藉機警與智慧,在清軍嚴密封鎖下奇蹟脫險。這份生死磨礪出的膽識,為其日後革命生涯埋下伏筆。

起義失敗未澆滅他的鬥志,武昌起義槍聲響起,張雲逸投身其中,為推翻清王朝、迎接共和曙光貢獻力量。袁世凱妄圖復辟帝制,孫中山舉起 「護國」「護法」 大旗,張雲逸追隨轉戰南北,在討伐袁世凱及後繼軍閥勢力的戰鬥中屢建功勛,贏得孫中山高度信任與倚重,積累了豐富軍事指揮經驗,奠定在革命陣營中的資深地位。

大革命中的高位與信仰的抉擇

大革命時期(1924 - 1927 年),國共合作北伐,張雲逸在國民革命軍中擔任高級參謀要職。當時,林彪、徐向前等後來威名赫赫的開國元帥,尚在基層擔任連排長。張雲逸的軍事地位,是許多開國將帥當時難以企及的。

然而,大革命因蔣介石背叛而失敗,國民黨右派的反革命行徑和腐敗墮落,讓張雲逸深感失望。在歷史十字路口,他毅然脫離國民黨,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完成信仰的徹底轉向,決心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

點燃八桂烽火,百色起義的領導者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9 年,張雲逸與鄧小平受黨中央委派前往廣西開展工作,成功掌握部分廣西地方武裝領導權。同年 12 月 11 日,百色起義爆發,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宣告成立,張雲逸任軍長,鄧小平任政治委員。起義在八桂大地點燃革命烈火,創建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沉重打擊國民黨在廣西的統治。

革命道路並非坦途,紅七軍轉戰中因敵我力量懸殊及戰略指導偏差遭遇重大挫折。為保存革命火種,張雲逸等果斷決策,率部艱苦轉戰,1931 年成功抵達中央蘇區,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中央紅軍主力會師。此後,他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1936 年西安事變爆發,張雲逸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參與斡旋調解,為促成國共兩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發揮積極作用。

抗戰砥柱,新四軍的奠基人與華東戰場的主將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張雲逸扮演關鍵角色。1937 年,他協助葉挺軍長籌建新四軍,擔任參謀長兼第三支隊司令員。1938 年,親率新四軍第三支隊挺進華東抗日前線,在皖南皖中地區領導軍民浴血奮戰,創建抗日根據地,像尖刀插入日偽統治區,沉重打擊侵略者,牽制日軍兵力,有力支援國民黨軍隊正面戰場作戰。

1941 年皖南事變新四軍軍部遭受重大損失。張雲逸與陳毅、劉少奇等臨危受命,參與重建新四軍軍部,繼續領導部隊在華中華東地區堅持抗戰。面對日偽軍頻繁 「掃蕩」 和國民黨頑固派摩擦挑釁,他指揮若定,堅決反擊,保衛並擴大抗日根據地。1944 年,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好轉,他堅決執行黨中央局部反攻指示,率領部隊主動出擊,拔除日偽據點,為抗戰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解放戰爭的後勤基石與主政廣西

抗戰勝利後,中國面臨命運決戰。解放戰爭時期,張雲逸根據革命形勢和自身身體狀況,更多轉入後方工作,擔負後勤保障和根據地建設任務,為前線輸送兵員、物資,穩固大後方,有力支持全國解放戰爭勝利進程。

新中國成立,張雲逸回到曾戰鬥過的廣西,任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廣西軍區司令員。面對百廢待興且匪患嚴重的局面,他領導廣西軍民開展艱苦剿匪鬥爭和各項建設工作,為穩定新生政權、恢複發展廣西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傾注大量心血。

大將殊榮,元帥禮遇,九將之 「首長」

1955 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張雲逸被授予大將軍銜,位列十位大將之一,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雖排名第七,但開國十位大將中,有九位在革命戰爭年代曾是他的直接或間接下屬,接受過他的領導或指揮。

這份資深經歷和歷史淵源,使張雲逸在開國大將群體中享有極高威望,被尊為 「首長」。授銜後,粟裕、陳賡等大將見到他仍主動敬禮。黨中央給予他特殊關懷,他是唯一享受行政三級(相當於元帥級別)待遇的開國大將。這種 「大將身份,元帥待遇」 的安排,是對他革命一生、功勛卓著的獨特肯定。

晚年風骨,功勛不朽

授銜後,因年事已高和傷病,張雲逸逐漸淡出軍隊一線,與夫人在北京東城區小院安度晚年。他生活極其簡樸,中組部同志探望時,發現其住房破舊,提出撥款修繕,被他婉言謝絕:「國家還不富裕,我們這些老同志,不能再用國家的錢來享受了。」

1973 年,張雲逸病情加重,毛澤東指示安排他到最好的解放軍總醫院治療,並囑咐召回其子女盡孝。1974 年,鄧小平前往醫院探望這位曾共同領導百色起義的老戰友,此時張雲逸已病重難以言語,但仍努力交流,這次會面成為最後訣別。同年 11 月 19 日,張雲逸大將與世長辭,享年 82 歲。

張雲逸大將的追悼會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隆重舉行,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詞,高度評價他的一生:「張雲逸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幾十年來,他在毛主席、黨中央的領導下,在長期革命戰爭中,在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中,忠心耿耿,英勇鬥爭,積極工作,艱苦樸素,聯繫群眾,勤勤懇懇地為人民服務,為革命事業貢獻了一生。」 覆蓋在骨灰盒上的黨旗,訴說著一位跨越世紀風雲、功勛卓著、德高望重的革命家、軍事家的不朽傳奇。他大將的軍銜、元帥的禮遇、「九將之首領」 的尊崇,共同鑄就了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和軍史上獨特而耀眼的光輝。


【參考資料】:
《張雲逸傳》(當代中國出版社)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史》(國防大學出版社
新四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傳》(解放軍出版社)
《毛澤東年譜(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
《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中央文獻出版社)
《開國大將》(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百色起義史稿》(廣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