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是塑造傳奇的時代。
前段時間看完沈從文的傳記,再次發生感嘆。
沈從文自從小學畢業後就當了兵,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曾經在「湘西王」陳渠珍手下做書記官。
1922年沈從文來到北京,沒有考上大學,就在北京大學旁聽,用一支筆打拚人生。後來收到包括徐志摩胡適等人的認同,他在中國公學任教,愛上女學生張兆和,用情書打動了出自世家的張家三小姐。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之後他的《邊城》《湘行書簡》讓更多的人認識了他。
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1949年迫於政治壓力他曾經選擇自殺,之後就停止了文學創作,從事中國古代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從文在1988年5月去世,彼時他已連續第二年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並且進入了終審名單。如果沈從文沒有去世,他會在當年十月獲獎。
沈從文墓地位於湖南省鳳凰縣沱江畔聽濤山,墓園以天然五彩石為碑,正面鐫刻其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背面為姨妹張充和所撰輓聯"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
這個文字是沈先生逝世後,傅漢斯、張充和從美國電傳來一幅挽辭,就是這四句:
不折不從,亦慈亦讓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從文在西南聯大教書的時候,他有個學生叫做汪曾祺,汪曾祺紀念他的老師,寫了一篇文章,就用的這個作為題目:《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很早以前我讀《湘行散記》《邊城》的時候,我就喜歡沈從文的文字,現在重讀,更是感慨:他的文字,大約是不朽的。
兩耕齋閑話:閑來喝茶,夢裡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