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取得勝利。
人們總是期望看到勝利的場景:扛著紅旗,將旗幟插到對方陣地上,歡呼雀躍,國與國開戰,誰都希望勝利。
但是,近年來的三場戰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現象:戰爭也可以是雙贏,甚至各方都可以宣布自己取得了勝利,哪三場戰爭?
第一場戰爭是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十二日戰爭,以色列對伊朗發動了突襲,打擊了伊朗的核設施和軍事高層。美國也介入其中,對伊朗的核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
按理說,以色列和美國似乎佔據了上風,但伊朗卻宣布自己取得了勝利。
伊朗表示,他們成功突破了以色列的導彈攔截系統,攻擊了美軍在中東的基地,並且伊朗人民團結一心,展現了強大的凝聚力。
伊朗將這種團結視為勝利的象徵。而美國和以色列也分別宣布了自己的勝利。
這樣一來,這場戰爭似乎成了一個「三贏」的案例。
第二場是5月份的印巴空戰。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衝突爆發後,巴基斯坦成功擊落了印度的戰機。
按常理說,巴基斯坦在軍事行動上佔據了優勢,但印度卻舉行了長達十天的慶祝活動,宣布自己取得了勝利。
而巴基斯坦當然也有足夠的理由宣布勝利。在這種情況下,印巴雙方都宣稱自己是贏家,這場衝突也成了一個「雙贏」的局面。
再看看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衝突,這場戰爭已經持續了三年半。目前,雙方都沒有宣布勝利,但也沒有人認為自己是失敗的一方。
俄羅斯認為自己佔領了烏克蘭20%的領土,以一國之力抗衡西方多國,保衛了國家的主權,因此認為自己是勝利者。
俄羅斯甚至以勝利者的姿態與西方國家進行談判,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採取了不屑一顧的態度。
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和烏克蘭人民則不認為自己是失敗者,甚至全世界也都沒有把烏克蘭當做失敗者。為什麼?
烏克蘭作為一個小國,甚至算不上中等強國,卻能夠與軍事強國俄羅斯抗衡三年多,僅丟失了20%的領土。
在戰爭初期,俄羅斯軍隊氣勢洶洶,三面進攻,準備一舉拿下烏克蘭首都基輔,推翻烏克蘭政權。
但烏克蘭不僅成功頂住了壓力,還在當年秋天實現了反攻,奪回了包括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在內的多個地區。
此後,烏克蘭還通過無人機和特工等多種方式,對俄羅斯境內發動了襲擊,甚至在去年還進入了庫爾斯克地區,烏克蘭人認為自己沒有輸。
雖然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戰爭不能算作雙贏,但至少雙方都不認為自己是輸家。
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傷亡人數超過百萬,這無疑是巨大的損失。
這些戰爭告訴我們一個什麼問題呢?
現代戰爭已經不再僅僅是戰場上的你死我活,還包括信息戰、認知戰等多種形式。我們稱之為混合戰。
戰爭的各個方面都有所涉及,包括戰場之上和戰場之下的外交、軍事行動,以及社交媒體上的各種信息傳播。這種複雜的戰爭形式導致勝利的標準變得模糊不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條件投降就意味著失敗,但現在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再是滅國之戰,很難讓對方無條件投降。
因此,戰爭的勝負、是否吃虧,往往取決於各方的說法。在認知戰和混合戰的情況下,勝利缺乏一個固定的標準。
甚至可以通過誇大其詞、四處宣揚來宣布自己取得了勝利。至少像印度那樣,可以告訴本國人民「我們贏了」。
在這種情況下,現代戰爭中的「勝利」變得越來越難以定義。可以說,你覺得你贏了,那你就是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