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紅軍被十萬國軍包圍,一戰士想出妙計,毛主席:軍中神人


說起長征,那是咱們中國革命史上最硬核的一段故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江西出發,開始了這場史詩級的戰略轉移。一開始有8.6萬多人,裝備也不算差,但沒走多久就碰上了硬仗——湘江戰役。這仗打得太慘了,國民黨軍幾十萬人圍堵,紅軍拚死突圍,結果人數從8.6萬直接掉到3萬出頭,損失過半。武器丟了不少,士氣也跌到谷底。更麻煩的是,蔣介石調了10萬大軍,聯合貴州當地的黔軍,在湘江以西布下天羅地網,打算把紅軍徹底困死。

這時候,紅軍到了貴州境內,前頭是烏江,後頭是追兵。烏江是貴州第一大河,江面寬200多米,水流急得嚇人,兩邊全是懸崖峭壁,想過江可沒那麼容易。國民黨軍還把渡口的船全燒了,木材也毀得差不多,擺明了不讓紅軍有活路。1934年底到1935年初,紅軍就卡在這兒了,3萬人被10萬人圍著,進退兩難。渡不過烏江,紅軍就得全軍覆沒;渡過去了,才能喘口氣,找機會翻盤。

1934年12月31日到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甕安縣的猴場開了個緊急會議,史稱「猴場會議」。這會開得及時,定了大方向:放棄北上湘西跟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道向黔北進軍。要進黔北,烏江是繞不過去的坎兒。會議一結束,劉伯承被任命為渡江總指揮,帶著紅一軍團工兵連直奔烏江。

烏江這地方,真不是隨便能過的。冬天水冷得刺骨,流速每秒4米多,遠超建橋的安全標準。對岸還有黔軍守著,機槍大炮架好了,渡口封得死死的。紅軍試過派水性好的戰士游過去探路,但水太急,敵人的火力又猛,好幾個人都沒能回來。工兵連的連長王耀南帶著人連夜勘察地形,發現傳統木橋壓根搭不了,木材也不夠。咋辦?時間緊,追兵近,大家都急得冒汗。

就在這時候,一個19歲的貴州小夥子站出來了,他叫石長階,是工兵連的戰士。石長階提了個主意:用烏江邊的竹子做竹筏,搭浮橋過江。別看這想法簡單,擱當時可是救命的招兒。烏江邊竹林多,竹子又輕又有浮力,關鍵是韌性好,能扛住急流。石長階從小在烏江邊長大,對竹子熟得很,知道咋挑、咋用。王耀南一聽,覺得靠譜,馬上拍板干。

石長階,1916年生的,貴州本地人,家就住在烏江邊的一個小村子裡。家裡窮得叮噹響,祖祖輩輩靠砍竹子、編竹筏過日子。他打小就跟竹子打交道,知道哪種竹子結實,哪種適合漂水。烏江水急,他也摸透了水性,算是半個「土專家」。1934年,紅軍路過貴州,宣傳要給窮人打天下,18歲的石長階一咬牙,扔下家裡,跟著紅軍走了,進了工兵連。

工兵連乾的是啥活兒?架橋、修路、開道,哪危險哪有他們。石長階個子不高,瘦瘦的,但幹活麻利,腦子活泛。長征路上,他沒少出力,架過好幾次橋,小河小溪都難不倒他。湘江戰役後,紅軍損失大,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覺得自己得干點啥。到了烏江邊,他看到那片竹林,立馬就有了主意。

史料里,石長階的名字沒咋提過,可能只是個代表性人物。但工兵連在烏江渡江里確實功不可沒,石長階的故事多半是從那時候的集體智慧和犧牲里提煉出來的。不管咋說,他提的竹筏主意,確實幫了紅軍大忙。

定了用竹筏渡江的計劃,工兵連馬上行動起來。烏江邊的竹林成了救命稻草,戰士們拿刀砍竹子,挑那種粗壯的公竹,又硬又有浮力。砍完拖到江邊,用竹條編成繩子,把竹筏紮緊。時間緊,任務重,大傢伙兒幹得熱火朝天,連當地老百姓都來幫忙。

可敵人也不是吃素的。黔軍發現紅軍有動靜,對岸的炮火就轟過來了,子彈跟下雨似的。剛紮好的竹筏往水裡一放,還沒穩住就被打得晃晃悠悠,好幾個戰士當場犧牲。浮橋搭到一半,晃得厲害,眼看就要散架。關鍵時刻,石長階跳上去了,用身體頂住竹筏,穩住結構,讓戰友接著干。他這一下子,等於拿命換時間。結果炮彈炸過來,他被掀進江里,沒能回來。

石長階犧牲了,但浮橋保住了。工兵連咬著牙修完,1月2日,浮橋總算搭好了。紅一軍團第四團打頭陣,冒著槍林彈雨衝過去,跟黔軍幹上了。戰士們拚死作戰,硬是撕開了防線。到1月3日,軍委縱隊和紅五軍團過了江。1月5日到6日,紅三軍團在茶山關渡口也突破了。6天之內,紅軍全軍渡過烏江,打垮黔軍6個團,抓了500多俘虜,還繳了不少槍支彈藥。這仗打得解氣,也打出了活路。

過了烏江,紅軍沒歇著,1月7日就佔了遵義。這地方比之前待的地兒強多了,有喘口氣的機會。1月15日到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義開了個大會議,就是有名的遵義會議。這次會議可不簡單,徹底清算了博古、李德的錯誤路線,把指揮權交給了毛主席。從這兒開始,紅軍有了新打法,後來的四渡赤水金沙江大轉移,都是毛主席帶著大家靈活機動,甩開國民黨軍的圍堵。

烏江渡江這場仗,直接給遵義會議鋪了路。沒這勝利,紅軍可能連開會的地方都找不到,更別提扭轉局勢了。長征後頭的事兒,大家都知道了:紅軍過了金沙江,到了陝北,建了根據地,最後撐到抗戰勝利,解放全國。烏江這步棋,走得太關鍵。

石長階這人,史書里沒啥詳細記載,咋死的也沒具體說法。但他的故事,代表了長征路上無數默默付出的普通戰士。工兵連那幫人,個個都是硬骨頭,沒他們開路,紅軍走不遠。石長階的竹筏點子,可能是他一個人的靈光一閃,也可能是大傢伙兒一塊兒琢磨出來的成果。不管咋樣,這主意救了3萬人,毛主席後來聽說這事兒,感慨地說了句「軍中神人」,算是給這些無名英雄最高的評價。

有人說,毛主席這話不一定真是當場說的,可能後人加了點修飾。但這話聽著接地氣,也符合當時的情況。紅軍里這種「神人」多了去了,靠的就是一股子拼勁兒和腦子活。石長階的事迹傳下來,成了長征精神的一個符號,讓人記住那段苦日子裡的智慧和犧牲。

石長階到底存不存在?這個不好下死結論。正史里沒他名字,可能是因為當時記錄不全,也可能是後人把工兵連的集體功勞安在一個典型人物身上。這種事在革命宣傳里挺常見的,突出一個人,更容易讓人記住那段歷史。就像《紅岩》里的許雲峰,原型是好幾個人拼出來的。

但烏江渡江這事兒,史料里實打實有記載。工兵連確實用了竹子搭浮橋,確實有人犧牲,紅軍也確實靠這招突圍成功。石長階可能是真有其人,也可能是個符號。不管咋樣,他的故事跟史實不衝突,代表的是那時候紅軍的真實狀態——物資少、敵人多,全靠人腦子和命去拼。

你知道啥特別的故事沒?可以在評論里說說,大家一塊兒聊聊那段苦日子裡的硬氣和智慧!

參考資料

本書編寫組編. 《長征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