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失敗後,殘餘逃亡到此國,現有20萬華人,還講著廣東話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路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他們說,那些太平軍最後去了南美,聽起來像傳說,但人還在,說粵語,過春節,幾十萬人,真真切切地活著。

天京破了,城牆塌得連塊整磚都找不到。

湘軍圍了三年,餓得城裡人啃樹皮,喝髒水,死人都沒地兒埋。

太平軍撐到最後幾天,子彈都快沒了,還在用破火槍往城下打。

曾國藩一看,覺得差不多了,命人挖壕溝、掏地道,直接炸開了口子,一下子沖了進去。

清軍進城那天,殺聲蓋住了哭聲,三十萬軍民亂成一鍋粥,逃的逃、躲的躲,大多數沒逃出去。

陳玉成被抓了,公開砍頭,腦袋掛在城門上晾著。

戰敗之後,清廷沒打算收留這幾十萬人,養不起也不想養。

朝里有的說放了吧,有的說該殺殺,該流放流放。

最後,和洋人一商量,打了個算盤——賣。

這些人被賣去了秘魯。

不是坐船旅遊,是一船船地被押著走,長時間海上顛簸,很多人連陸地都沒看到就死在船上。

活著的,到了一個叫鳥糞島的地方。

真的是鳥糞堆出來的島。

那兒不是住人的地方,是挖硝石的礦區,空氣里全是刺鼻味,礦井裡黑得像地獄,粉塵嗆得人喘不過氣來。

說好聽點是「契約工」,實際上就是沒自由的勞工,幹活干到死,吃的是發霉的餅乾,喝的是混著沙子的水。

有人病了沒人管,餓了沒人問,稍微慢一點就挨打,甚至有的直接被打死。

在那種地方活下來,不靠命硬就靠熬。

幾年後,南美那邊開了戰,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因為硝石資源打起來了。

原本管這些中國勞工的人手少了,防守鬆了。

曾經打過仗的太平軍沒忘記怎麼打,他們開始串聯、藏武器、夜裡開會,準備反抗。

一晚,幾個勞工趁換班突然動手,先拿下了守衛,再搶武器庫,乾脆利落。

礦區的管理者想反撲,可這些人雖然當了幾年苦力,手上功夫沒丟,打起游擊來一點都不含糊,熟地形、搶節奏,仗打得不拖泥帶水。

反抗成功之後,他們控制了整個礦區,還抓了不少秘魯士兵。

這事一傳出去,智利軍注意到了,派人接觸他們,說可以合作。

太平軍這邊也清楚,靠自己長久不了,乾脆應了下來,跟智利軍混在一起打仗。

後來那場莫克瓜戰役,智利軍本來打算正面硬剛,太平軍出主意說別傻打,繞過去打側翼。

智利人一聽,試試吧。

結果一戰成名,敵人被圍個正著,前後夾擊,打得沒脾氣。

戰後,智利政府開始重視他們,不把他們當「外人」了,授了國籍,還讓他們在伊基克定居。

這些原本被賣來的中國人,最後成了這座城市的「主人」。

他們在這兒蓋房子,做買賣,過春節,講粵語,供祖宗,連那城門口都立了個大牌坊,看著就像中國南方某個小鎮,把「天國」沒實現的願望留在了這片鹽與血交織的土地上。

日子久了,後代越來越多,從最初的一兩萬人,變成了如今二十多萬。

街上還能聽到老廣的話音,廟裡香火不斷。

這裡成了華人最多的南美城市之一,不少家族都能追溯到那批太平軍。

這些人從南京的城牆下逃出來,漂洋過海被賣到鳥糞島,挖礦、反抗、打仗、安家,一步步走下來。

他們沒成英雄,也沒寫入大書,但他們的血脈留下了,一代一代在異國他鄉活出自己的樣子。

伊基克的老街里,還有幾棟老屋,門口貼著對聯,用的還是繁體字。

老人坐在門口抽煙,說的是廣東話,講的是當年礦井的事,說那些從地洞里爬出來的兄弟,後來一個個穿上軍裝,為智利打仗,最後留下了。

後來有學者去查資料,說這批人改變了智利北部的命運;也有人說,他們是被歷史遺忘的一群人。

但不管怎麼說,這二十多萬人還在,活生生地在那片土地上說著自己的語言,過著自己的日子。

參考資料:

【1】 趙仲田.《智利的伊基克自由區》.《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1989年第8期

【2】 智利國家檔案館,《硝石戰爭時期外國勞工記錄》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並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