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芳華》劉暢在蓮舟畫扇上發現蔣府地下室,蔣長揚是凶是吉?

01

縣主張幼貞和劉暢真的是「天生一對」,縣主剛剛燒完芳園,劉暢又蹦出來找蔣長楊的麻煩。

劉暢向寧王進言,以結果論來講,蔣長揚給寧王造成了諸多損失。

首先,縣主燒芳園的事坐實,縣主除了要受罰挨鞭子,寧王還要承擔芳園修繕的錢。

另外, 寧王的火油庫被燒,這件事又連帶寧王的軍器坊停工。

樁樁件件,表面上和「貪財」的蔣長楊毫無關係,又隱約有隱情。

其實,寧王的疑心一直都在,也專門派人私底下調查蔣長楊,就是找不到破綻,所有反饋信息都是和蔣長揚無關。

但,劉暢又一次進言,寧王是聽進去了!

劉暢說了兩點,不得不說,說得還是相當有水準。

第一點,他引用了荀子的話證明看一個人不要被表象所蒙蔽。

荀子說:「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

意思是說,觀察一個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看他怎麼做事。

判斷一個人的本質要從他的思想和他如何做事來判斷。

第二點,劉暢提到了蔣長楊和聖人的關係。

蔣長揚和聖人的關係,簡直就是親密無間。

寧王是聖人的兄長,如果蔣長揚一個外臣和聖人的關係都超過了寧王,那蔣對寧王可是一種不小的威脅啊!


02

不得不說,這一番話說到寧王「痛處」了。

寧王不是坐以待斃之人,劉暢也一直想搜蔣府卻沒機會。直到,劉暢在蓮舟的扇子上發現了一個細節,他知道,機會來了。

某日,寧王搞了個突襲蔣府,聖人正和蔣長揚一起。

寧王表面上,是過來和蔣長楊、聖人喝酒、聽戲的,可醉翁之意不在酒。

寧王自己帶了個木偶戲班子過來演傀儡戲,選的戲也別有用意。

偏偏選了秦始皇和呂相的故事,呂相監國理政,功勞卓著,晚年卻被嬴政流放,途中迫其飲毒自盡,講的是君主對權臣的忌憚。

寧王暗比自己是呂相,聖人是嬴政,還裝出一副心寒了,想卸任歸隱的樣子。

蔣長陽立馬就明白了寧王的「潛台詞」了,使勁給聖上遞眼色,讓聖上去安撫寧王。

為什麼蔣長楊要這樣做呢?

說明當時朝廷的局勢,還需要寧王的力量,寧王撒手不幹了,聖上也會受到影響。

哪怕蔣長楊和聖上才是一條心,對寧王有忌憚,還是要安撫寧王,蔣長楊更要把自己以寵臣自居,故意削弱自己的價值來凸顯寧王的價值。


03

當然,寧王跑這趟,並不是過來發牢騷的,給聖上哭訴「你愛外人也不愛自家親兄弟」。

都知道,最是無情帝王家!大家都是在演戲。

寧王的真正的目的是搜蔣府,抓蔣長揚的把柄。

寧王這邊拖住聖上和蔣長楊,另外一邊就讓劉暢帶人馬搜蔣府。

劉暢等這個機會等太久了!

如果不是劉暢對寧王頗為成功的兩次進言,又在蓮舟畫扇上的蔣府圖上,發現了蔣府的地下室,寧王也不會輕易給他撐腰。

幸虧,蔣長楊曾經和牡丹以琴聲作為危機暗號,千里傳音,通知牡丹。

當劉暢滿心狂喜地讓人撞開牆時,地下室里裝的不是什麼把柄,全是「春宮圖」和「成人用品」。

那個本來就「玩世不恭」、「臭名遠揚」的花鳥使不過是在頭銜上再加了一條有特殊癖好,實在不值一提。

這一局,有驚無險,算是敷衍過去了。

只不過,從此以後,寧王的確發現了此過程中蔣長楊微妙的失控和緊張。

寧王不再會對蔣長楊無所防備,蔣長楊會備更多後手,以後的博弈,只怕會更加驚險,雙方勢必將展開更為激烈的智謀與權術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