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時期季孫氏和孟孫氏
春秋時期魯國「三桓」中的季孫宿和仲孫速兩個人,季孫速無嫡子,按「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周禮,季孫宿應該立公鉏,而不應該立悼子。但是季孫宿偏偏喜歡庶幼子悼子。仲孫速也類似,立了嫡子孺子秩,庶子羯不甘心。季孫氏的公鉏和仲孫氏的羯為了繼承本家族的宗主地位,都造了老子的反。
二、為什麼兒子要造老子的反
造反成功就會會成家族的宗主,在這個家族內擁有絕對的利益支配權,而宗主以外的分支,即使是親兄弟也要分宗出去另立門戶,宗主的封邑以及其相關的利益與宗主以外的其他人沒有半毛錢關係。
三、明朝對貪腐的嚴厲程度
兒子造老子的反,無非是「利益」二字。朱明王朝首任CEO規定貪墨超過60兩白銀就殺頭,剝皮楦草。在明朝早中晚期白銀兌換糧食數量不同,社會生產力高時,折現銀兩就少,相當於物價低,社會生產力低時,折現銀兩就多,相當於物價高。總體平均而言,明朝的60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數千斤糧食。這個標準不可謂不嚴,但是依舊沒有禁絕貪墨行為,甚至還出現過帶枷官員審案的奇觀。
四、明朝貪腐無法禁絕的結論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無非就是不管是哪個渠道入仕的人,都為了「夜草」而去的,如果主人斷了「夜草」,即使是再聽話的狗也會和主人反目成仇。特別是明朝首任CEO朱元璋鐵腕治國下,他統治時期浮出水面的貪腐問題往往會高於明朝的其他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