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跨亞非二洲的埃及,一直是北非、中東地區的大國,特別是納賽爾總統時期,埃及的國際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儼然已經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核心。然而就在納賽爾總統的威望如日中天的時候,以色列卻僅用六天就將埃及徹底打敗。這場嚴重影響納賽爾總統的身心健康,並導致其精神崩潰的戰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秣馬厲兵
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對於納賽爾總統而言,埃及雖然在軍事戰略上失敗,但在政治上卻取得了勝利,埃及儼然已經成為阿拉伯世界對抗以色列的核心,還是泛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根據地。之後,納賽爾總統開始在蘇聯的援助下,大力加強埃及的軍事力量。而蘇聯方面也想通過援助埃及,來加強其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蘇聯不僅向埃及提供最新式的坦克、飛機,還在蘇伊士運河周圍建立四個導彈發射場,提供薩姆-2導彈。1965年的時候,蘇聯對埃及的軍事援助高達15億美元,占其全部對外軍事援助的三分之一。經過蘇聯的軍事援助,納賽爾總統認為埃及的軍事力量已經得到了極大地增強,已經具備與以色列較量的能力。
二、兵戎相見
進入20世紀60年代,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關係仍然十分緊張。到了1967年4月的時候,以色列與敘利亞爆發了空戰,頓時讓整個中東戰雲密布。此時的納賽爾總統認為只要埃及把軍隊派到西奈半島的邊境上,就能遏制以色列對敘利亞的威脅,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而以色列方面得知此事後,直接選擇開戰!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軍的180餘架飛機幾乎傾巢而出,向埃及的空軍基地發起了突襲,挑起了這場第三次中東戰爭。埃及雖然有所防範,但仍然被打得措手不及,300餘架飛機被毀,能夠使用的只剩下35架,徹底失去了制空權,而以色列方面只損失了19架。與此同時,以色列的地面部隊也開始行動,進入西奈半島地區。
三、丟盔卸甲
埃及在西奈半島部署了重兵,有四個步兵師、一個裝甲師、一個師的特種機動部隊,另外還有4個獨立步兵旅、4個獨立裝甲旅、一個傘兵旅,人數達到10萬人,坦克為900餘輛。而以色列因多線作戰的緣故,在這裡只投入了4.5萬人。然而戰局卻出現了一邊倒的情況,埃及軍隊被打得潰不成軍,很快就把整個西奈半島丟掉了。
在「六日戰爭」的過程中,埃及軍隊陣亡一萬多人,被俘5500餘人,損失了700多輛坦克,而以色列僅陣亡275人,另外800多人負傷。戰敗的消息傳到開羅,納賽爾總統崩潰了,據其繼任者薩達特回憶,「六月五日的事件,給他一個致命的打擊」,「雖然他仍能活動、行走、傾聽和說話,可是他的臉上、手上,顯然已現出了死亡的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