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食」到「菜戶」,古代太監宮女的別樣愛情故事

在古代宮廷那紅牆黃瓦、巍峨壯麗的表象之下,隱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故事。太監與宮女,作為宮廷中龐大的服務群體,他們的生活本應是單調而乏味的,每日忙碌於伺候皇室成員,在深宮中度過漫長而孤寂的歲月。然而,在這看似冰冷、等級森嚴的宮廷里,卻滋生出了一種特殊的情感關係——「對食」與「菜戶」。這兩種關係,既展現了他們對情感和溫暖的渴望,也反映出宮廷生活的複雜與無奈。今天,就讓我們一同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深入了解古代太監與宮女之間那些鮮為人知的情感糾葛。

漢代:「對食」初現,宮女間的慰藉

「對食」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的史籍記載中。《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里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官婢曹曉、道房、張棄,故趙昭儀御者於客子、王偏、臧兼等,皆曰宮(曹宮)即曉子女,前屬中宮,為學事史,通《詩》,授皇后。房與宮對食。」 這裡的「房與宮對食」,指的就是曹宮和道房兩人有著特殊的親密關係,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宮人自相與為夫婦名對食,甚相妒忌也。」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在漢代,「對食」最初是指宮女之間相互結為類似夫妻的關係,她們在這深宮中,相互陪伴、相互慰藉,以填補情感上的空缺。

在漢代宮廷,宮女們的生活極為壓抑和寂寞。她們大多出身低微,被選入宮中後,便失去了自由,每日的生活就是侍奉皇室成員,稍有差錯,便可能遭受嚴厲的懲罰。而且,皇宮中的女子眾多,能夠得到皇帝寵幸的只是極少數,大多數宮女可能終其一生都難以見到皇帝一面。在這樣的環境下,宮女們內心的孤獨和苦悶無處排解,於是,她們便在彼此之間尋找慰藉,「對食」現象由此而生。她們像夫妻一樣,相互照顧、相互扶持,在這冰冷的宮廷中,給予彼此一絲溫暖。雖然這種關係在當時的社會倫理觀念下,被視為一種畸形的情感,但對於這些宮女來說,卻是她們在艱難生活中的精神支柱。

還有一個關於漢武帝時期陳阿嬌皇后的傳說,也與「對食」現象有關。陳阿嬌皇后曾經無比得寵,「金屋藏嬌」的故事流傳千古。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漢武帝漸漸對她失去了寵愛。失寵後的陳阿嬌皇后,內心痛苦不堪,為了尋求慰藉,她與女扮男裝的女巫「相愛若夫婦」 。雖然這件事在歷史上的真實性難以確切考證,但它從側面反映出了深宮女子在失去皇帝寵愛後,對情感慰藉的極度渴望。即使是身份尊貴的皇后,在面對孤獨和冷落時,也會做出這樣大膽的舉動,更何況是那些地位卑微的普通宮女呢?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對食」現象在漢代宮廷出現的必然性,它是宮女們在無奈之下,對情感和溫暖的一種追求。

唐代至五代:宦官娶妻成風,對食現象延續

到了唐代,宮廷中的宦官勢力逐漸壯大,宦官娶妻的現象蔚然成風。這種現象不僅在不同階層的宦官中都普遍存在,而且所佔比重不低,有的宦官甚至還不止娶一個妻子。在《舊唐書》《新唐書》等典籍中,都有關於唐代宦官娶妻的記載。例如,唐玄宗時期的大宦官高力士,偶然見到刀筆吏呂玄晤的女兒,見其容貌秀美,舉止嫻雅,驚為天人,遂娶之為妻。呂玄晤隨即被擢為少卿,後出任刺史 。肅宗時權閹李輔國娶元擢的女兒為妻,元擢也因此當上了梁州刺史 。這些例子表明,在唐代,宦官娶妻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並且通過婚姻,宦官們還能夠與一些官員家族建立聯繫,從而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

在唐代宮廷中,「對食」現象依然存在。雖然此時關於宮女與宮女之間「對食」的記載相對較少,但從一些詩歌和文獻中,仍能窺見其蹤跡。隋唐五代時期的《宮詞》有云:「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 這大致反映出此時宮中也有對食的現象,而且,從這句詩中可以看出,當時宮女們對於「對食」伴侶的選擇,似乎還有一些有趣的情況,比如會以能與狀元郎(這裡的狀元郎可能是一種泛指,不一定是真正的狀元)結成「對食」關係而感到自豪,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代宮廷生活的豐富性和宮女們對情感生活的追求。

五代時期,同樣存在著宮人「對食」的情況。清朝人吳任臣的《十國春秋》中提到,南漢劉龑(岩)制定律例,要做狀元的,必須先接受宮刑。因此,羅履先的《南漢宮詞》才會提到,以狀元郎為對食伴侶的宮女,常常會以此進行誇耀。這一時期的「對食」現象,與當時的政治環境和社會風氣密切相關,南漢這種奇特的科舉制度,導致了一些特殊的宮廷現象出現,「對食」也成為了宮女們在這種特殊環境下的一種情感寄託方式。

明代:「對食」與「菜戶」盛行,宮廷潛規則形成

明代是「對食」與「菜戶」現象發展的鼎盛時期,這兩種關係在宮廷中極為普遍,甚至成為了一種公開的潛規則。起初,「對食」與「菜戶」有所區別。「對食」可以是宮女與宮女之間,也可以是太監與宮女之間的臨時性結合,主要是為了相互慰藉,一起吃飯、聊天,以解深宮之寂寞;而「菜戶」則是指太監與宮女之間較為穩定的伴侶關係,他們像民間夫妻一樣,共同生活,財產相通,關係更為親密和長久 。

據明朝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六記載,「菜戶」在明代宮中是公然許可的,宮女很少沒有菜戶作配偶,如果沒有就會被人恥笑為廢物。於是宮女們紛紛自定「菜戶」,甚至像夫妻一樣,公然夫唱婦隨。在明代宮廷,太監與宮女結成「菜戶」的過程,頗有講究。首先,需要有熱心的人充當媒妁,為他們牽線搭橋。這些媒人通常是在宮中有些地位和人脈的太監或宮女,他們熟悉宮中的情況,知道哪些太監和宮女有意尋找伴侶,便會從中說合。當雙方都有意向之後,還會舉行一種類似盟誓的儀式,以表示彼此心誠不變,願意相伴一生 。

在宮中,太監與宮女成為「菜戶」後,他們的生活就如同民間夫妻一般。太監對所愛的宮女任勞任怨,聽憑驅使,會主動替宮女採辦衣食、首飾及日用雜物,以表達自己的愛意;宮女也會心疼太監,不讓他干太多的活兒,而是支使別的太監去干。如果其中一方死去,另一方則大多會終身不再選配,就像民間夫妻一樣講究義節 。例如,萬曆年間鄭貴妃宮中的宮女吳氏,曾和宦官宋保相愛,後來又移情於宦官張進朝。宋保不勝憤怒,終至萬念俱灰,出宮削髮為僧,一去不返 。這件事在當時的宮中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讓人們看到了太監們在感情上的執著和痛苦。

明代「對食」與「菜戶」現象的盛行,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太監和宮女都長期被幽禁在宮廷中,不能過正常的家庭生活,他們內心的孤獨和寂寞需要得到排解,而彼此之間的陪伴和關愛,正好滿足了他們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明代宦官的地位逐漸上升,他們在宮廷中的權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大,這也使得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和條件與宮女建立親密關係。而且,皇帝和皇后對這種現象大多採取默許的態度,甚至有時還會主動詢問太監的「菜戶」是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對食」與「菜戶」之風在宮廷中的蔓延 。

然而,這種現象也並非一帆風順,其間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和矛盾。有些太監和宮女之間的關係並不穩定,會出現移情別戀的情況,這就容易引發衝突和爭鬥。例如,明熹宗的乳母客氏,她原來的「菜戶」是兵仗局掌印王國臣(即魏朝),後來魏忠賢與魏朝結盟為兄弟,魏忠賢狡黠,暗自私通客氏。辛酉年(1621年)夏天某夜半時分,在乾清宮西媛閣,魏忠賢和魏朝兩人為了爭奪客氏而爭寵吵鬧,甚至驚動了皇帝 。皇帝得知此事後,詢問客氏的意願,客氏表示不喜歡王國臣,於是魏忠賢矯旨勒令王國臣告病,後又找個理由把他殺掉,得以獨佔客氏為其「菜戶」 。魏忠賢和客氏相互勾結,權傾天下,他們的「對食」關係也成為了他們干預朝政、謀取私利的工具,這也使得「對食」現象與宮廷政治相互交織,變得更加複雜。

此外,宮廷中還有一些太監和宮女,因為「對食」或「菜戶」關係而觸犯了宮廷規矩,遭到嚴厲的懲罰。例如,萬曆朝有個叫蘭香的宮女,只因與對食太監爭執,一氣之下舉報對方偷盜玉璽,最終兩人被雙雙杖斃在午門外 。這件事也給其他太監和宮女敲響了警鐘,讓他們明白,雖然「對食」和「菜戶」現象在宮廷中較為普遍,但也不能肆意妄為,必須遵守宮廷的規矩和禁忌,否則就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清代:對食現象漸衰,終隨王朝覆滅

清代對宦官的管束極為嚴格,在這種情況下,太監與宮女之間的「對食」和「菜戶」現象逐漸減少。清朝統治者吸取了明代宦官專權的教訓,對宦官的權力進行了極大的限制,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宦官的行為。例如,嚴禁宦官干預朝政,不許宦官與外臣結交,對宦官的品級也有嚴格的限制,這些措施使得宦官在宮廷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大幅下降,從而也減少了他們與宮女建立特殊關係的機會 。

然而,即使在如此嚴格的管束下,「對食」現象仍未完全杜絕。清末,慈禧曾將身邊侍寢的榮兒指婚給劉太監 。但總體來說,清代的「對食」現象已經不像明代那樣普遍和公開,它更多地是在暗中進行,成為了一種極少數的個別現象。隨著清王朝的覆滅,太監和宮女這兩個特殊的群體逐漸消失,「對食」與「菜戶」這種畸形的情感關係,也隨之成為了歷史的塵埃,永遠地消失在了歲月的長河中 。

太監與宮女之間的「對食」和「菜戶」現象,貫穿了中國古代宮廷歷史的多個朝代,它是宮廷生活的一個獨特寫照,反映了在封建專制制度下,這些被幽禁在宮廷中的人們對情感和溫暖的渴望,以及他們在無奈處境下的生存選擇。雖然這種關係在當時被視為一種畸形的情感,與傳統的社會倫理觀念相悖,但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它卻是這些太監和宮女們在冰冷的宮廷中,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和追求。通過對這一現象的了解,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認識古代宮廷生活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以及那些被歷史塵封的人物的內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