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何要堅持「第二個結合」?

「兩個結合」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百年奮鬥歷史經驗、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基礎上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與原創性貢獻。其中「第二個結合」,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為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築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偉力,更為我們黨以徹底自我革命精神永葆先進性純潔性、提升執政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與強大思想武器。

「第二個結合」深刻貫穿於黨的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紀律及制度建設各方面全過程,以歷史主動和文化自覺推動新時代黨的建設,推動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在守正創新中實現有機結合,有力滋養共產黨人精神家園、涵養風清氣正政治生態、鍛造民族復興骨幹隊伍,引領百年大黨在革命性鍛造中開闢自我革命新境界、煥發更加強大的生機活力。

夯實政治根基,淬鍊忠誠之魂

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第二個結合」從中華文明中汲取豐厚智慧,賦予黨的政治建設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價值取向,極大鞏固發展了黨的政治優勢。

其一,融通理想信念,把穩政治航向。將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與中華文化中「天下為公」的宏大抱負、「民胞物與」的博愛情懷深度熔鑄,使黨的理想信念既閃耀真理光芒,又飽含民族基因與文化溫度,為堅守初心使命提供強大內生動力和高度政治自覺,確保黨在任何風險挑戰面前都能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

其二,厚植人民立場,築牢執政根基。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與中華文化「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創造性結合,從文明根脈上深刻闡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政治立場與力量源泉,為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提供了強大文化認同和價值支撐,築牢了黨長期執政最可靠的社會基礎與政治合法性根基。

其三,強化集中統一,凝聚奮進偉力。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一原則同中華文明的政治智慧與國家認同有機貫通,從文化根脈上闡釋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不僅有助於全黨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做到「兩個維護」,而且能為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奠定深厚文化認同,極大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為民族復興提供最根本政治保證。

其四,淬鍊政治品格,涵養清明生態。將馬克思主義政黨保持先進性純潔性的內在要求,同中華文化「為政以德」「修齊治平」的政治倫理與修養智慧深度融合,激勵黨員幹部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滋養,錘鍊忠誠乾淨擔當的政治品格,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自覺做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的建設者、維護者。

引領思想航向,築牢信仰之基

思想建設是黨的基礎性建設。「第二個結合」本身就是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的重大成果,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滋養黨的理論創新,顯著拓展了黨的思想建設的文化根基與理論視域。

其一,創新理論形態,彰顯中國氣派。「第二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的結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原創性貢獻。這一思想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同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賦予黨的創新理論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使其展現出更強大的真理力量、文化意蘊與實踐偉力。

其二,築牢信仰根基,賡續精神譜系。將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同中華民族深沉的家國情懷、崇高道德追求有機統一,使理想信念教育兼具理論深度與文化溫度。促進紅色基因與中華文脈深度融合、交相輝映,為共產黨人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提供了更豐厚的文化滋養。

其三,激發創新活力,回答時代課題。面對「兩個大局」,我們黨堅持守正創新,以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激活中華文明智慧,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第二個結合」深化拓展了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新視野,使我們黨掌握了強大的思想和文化主動,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過程人民民主等重大原創性理論成果,有力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優化組織體系,鍛造中堅力量

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黨的優勢所在、力量所在。「第二個結合」將中華優秀傳統組織文化基因與治吏用人智慧融入新時代黨的組織建設,注入深厚底蘊與創新活力。

其一,堅持德才兼備,優化選賢任能。將馬克思主義幹部標準同中華文化「任人唯賢」「德主才輔」「為政在人」等選人用人智慧相結合,豐富了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的文化內涵。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從中華文化中汲取知人善任智慧,樹立和落實正確用人導向,著力培養選拔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

其二,強化組織原則,厚植紀律觀念。將民主集中制、鐵的紀律等根本組織原則,同中華文化尊崇秩序、強調規矩、重視集體的觀念相融通,為黨員幹部遵守組織原則、嚴守紀律規矩提供了文化認同與內在約束,有力促進全黨團結統一。

其三,激發基層動能,傳承治理智慧。借鑒傳統社會治理和組織動員的經驗智慧,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服務宗旨等優良傳統,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推動基層黨建與治理深度融合,把黨的組織優勢持續轉化為治理效能。

其四,發展黨內民主,汲取協商精髓。將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同中華文化「集思廣益」「兼聽則明」「和而不同」等協商議事傳統相結合,健全黨內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使黨的決策更加科學民主,黨內政治生活更加健康活潑。同時秉持「求賢若渴」「廣納賢才」傳統,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供文化支撐。

弘揚優良作風,永葆清廉本色

黨的作風關係人心向背、生死存亡。「第二個結合」激活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與黨的作風建設的內在聯繫,以文化底蘊淬鍊黨性、砥礪作風。

其一,堅守為民情懷,密切黨群聯繫。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中華民本警世智慧深度融合,使「人民至上」成為檢驗作風的根本標尺,激勵全黨恪守服務宗旨,深入基層服務群眾,鞏固發展血肉聯繫。

其二,弘揚清廉之風,建設廉潔文化。將馬克思主義政黨反腐敗立場同中華民族「崇廉尚潔」「激濁揚清」文化傳統結合,深入運用傳統廉政文化資源,加強黨紀國法教育和廉潔文化建設,引導黨員幹部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其三,賡續奮鬥精神,砥礪實幹擔當。將偉大建黨精神和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剛健有為」「艱苦奮鬥」的文化基因結合,教育引導黨員幹部永葆「闖創干」的精神、勁頭、作風,在新征程上踔厲奮發、篤行不怠。

其四,力倡求真務實,糾治「四風」頑疾。將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同中華文化「崇實黜虛」「知行合一」精神特質結合,大力弘揚真抓實幹優良作風,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為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提供文化滋養。

嚴明紀律規矩,涵養敬畏自覺

紀律嚴明是黨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第二個結合」為全面加強黨的紀律建設提供重要文化支撐,賦予紀律建設德法相濟、潤物無聲的文化力量。

其一,強化規矩意識,築牢紀律根基。將馬克思主義政黨紀律剛性要求同中華文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樸素認知與規則意識結合,教育引導黨員幹部增強對黨規黨紀的敬畏之心和行動自覺。

其二,汲取歷史鏡鑒,提升懲戒效能。將黨的紀律執行同中國歷史治亂興衰經驗、反腐倡廉實踐結合,善用「以史為鑒」智慧加強警示教育,增強紀律威懾力、教育力,深化對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規律性認識。

其三,借鑒監督智慧,完善制約機制。將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同中華文化「防微杜漸」「兼聽則明」等治理理念與監督智慧結合,提升監督的文化認同度和治理效能,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其四,涵養道德操守,促進紀法協同。將加強黨性修養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見賢思齊」「慎獨慎微」等修身理論結合,引導黨員幹部涵養高尚道德情操,追求「高線」、守住「底線」,築牢思想道德防線,推動紀律建設自律與他律、剛性約束與文化浸潤的統一。

健全制度體系,提供堅強保障

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第二個結合」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提供深厚文化根基和不竭創新動力。

其一,汲取文化精髓,創新制度設計。在制度設計上堅持既體現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合理內核(如禮法相依、德主刑輔),探索中國特色依規治黨與以德治黨相結合的制度路徑,追求科學性與民族性、時代性與繼承性的統一。

其二,根植中華沃土,推動制度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治理體系奠基於深厚中華文化底蘊,新時代黨的制度建設須立足於此,深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守正創新中持續彰顯並厚植中國獨特製度優勢。

其三,健全法規體系,彰顯中國特色。在健全完善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製為核心的黨內法規體系中,自覺吸收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治國理政、修身齊家等經驗,增強制度生命力、權威性和認同感。

其四,堅持剛柔相濟,提升執行效能。在強調製度剛性約束的同時,注重運用中華文化中情理法相融、寬嚴相濟智慧,使制度執行既保持嚴肅權威,又體現人文關懷,實現政治效果、紀法效果、社會效果的統一。

其五,壓實政治責任,強化擔當作為。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在其位,謀其政,行其權,盡其責」的擔當智慧,強化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管黨治黨的政治自覺,健全責任落實機制,以嚴肅問責推動各級黨組織把抓好黨建落到實處,確保制度體系有效運行。

「第二個結合」深刻揭示了我們黨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文化根基、歷史底蘊和創新活力。新征程上,唯有持續深化對「第二個結合」重大意義的認識與實踐,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將其戰略智慧與精神力量運用於管黨治黨、興黨強黨的全過程各方面,守正創新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方能不斷提升黨的執政能力與領導水平,確保黨在革命性鍛造中始終成為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團結帶領人民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奪取新的更大勝利。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世界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