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手下的四大虎將:兩個副國級,一個正國級,一個國防部長

劉伯承曾留學伏龍芝軍事學院,是正兒八經的高材生,回國後在戰場上屢建奇功,他和鄧小平的「劉鄧大軍」更是讓敵人聞風喪膽,被稱為是「軍神」,建國後,被評為開國元帥。

劉伯承的軍事成就,不僅僅因為他本身的軍事才能,更為重要的是他在培養將帥的過程中也有一定的耐心和方法,比如他手下的五個大將。

陳賡

陳賡將軍在戰場上的英勇善戰聲名遠揚。他畢業於黃埔軍校,與蔣先雲、賀衷寒並稱為「黃埔三傑」。陳賡性格隨和,愛開玩笑,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帶來歡聲笑語,人緣極佳,因此被大家笑稱作「喜果」。

他骨子裡就帶著樂天派的特質,即便身處困境,也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1938年與日軍作戰時,身為師長的劉伯承曾就作戰策略向時任旅長的陳賡詢問,這場仗是堵截著打還是追擊著打,陳賡笑著給出「截著打」的建議。劉伯承採納了這一建議,將日軍分割包圍,採取吃小圍大的戰術,最終成功全殲了那支日軍部隊。

在關乎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陳賡態度堅決。解放戰爭時期,曾在過去向蔣介石替他求情的黃埔同學熊綬春,在戰鬥中死於陳賡之手。

新中國成立後,陳賡率領志願軍奔赴朝鮮戰場,給予美帝侵略者沉重打擊。勝利回國後,陳賡先後擔任軍事工程學院政委兼書記、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等重要職務。1955年大授銜時,陳賡被授予大將軍銜。

楊勇

楊勇作為與楊成武、楊得志齊名的「三楊」之一,以作戰勇猛而聞名。他的父親是全國聞名的形意拳大師,早年曾帶領鄉親組織「洪江會」反抗腐朽的清廷。楊勇自幼跟隨父親習武,聽長輩講述造反的故事,在心底早早種下了革命的種子。

13歲時,他加入童子軍,就此踏上革命道路。14歲正式參軍,18歲成為共產黨員,從普通士兵逐步成長為優秀的指揮員。強渡大渡河四渡赤水平型關大捷等重要戰役,都有他的身影;在收復陽谷南樂濟寧,解放山東、山西、河南的戰鬥中,他總是奮勇向前。

抗美援朝戰爭中,他指揮了具有決戰意義的金城戰役,有力地將妄圖玩弄手段的美國佬壓制在談判桌上。他歷任第二野戰軍5兵團司令、貴州軍區司令員、志願軍參謀長兼副司令員、解放軍高級步兵學校校長等職務。1955年,楊勇被中央軍委授予上將軍銜。

陳錫聯

陳錫聯將軍被人們稱為「小鋼炮」,這不僅因為他身材不高,說話直率,更重要的是他打起仗來,如同紅軍當時最厲害的武器小鋼炮一般,既靈活又勇猛。

1929年,紅軍游擊隊路過他的家鄉,14歲的陳錫聯看到這支穿著並不比自己好多少,但眼中閃爍著別樣光芒的隊伍,喊著「革命,翻身,解放」這些他還不太理解的口號,毅然加入了紅軍。

從班長、排長到連長,陳錫聯因作戰勇猛,且善於總結和吸收經驗,不斷獲得領導的提拔。1935年,年僅20歲的他成為當時紅軍中最年輕的師政委,與此同時,他「小鋼炮」的綽號也廣為人知。上黨戰役邯鄲戰役、挺進大別山;殲滅黃維兵團、擒獲孫殿英、全殲宋希濂部,曾經的「小鋼炮」在一場又一場戰鬥中逐漸成長為解放軍中的一門「重炮」。1955年,年僅40歲的陳錫聯被授予上將軍銜。

秦基偉

「秦大刀」秦基偉的性格和陳賡有幾分相似,他熱衷於一個「玩」字。1927年,黃麻起義爆發,秦基偉帶著一群窮夥伴投身革命隊伍,剛進入隊伍不久,他就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場勝利。

秦基偉愛冒險,不僅敢玩命、舞大刀,後來還逐漸接觸大炮、照相機、無線電等。他曾因玩汽車離崗,被鄧小平和劉伯承狠狠批評,卻也因在上甘嶺戰役中巧妙運用喀秋莎火箭炮而聲名遠揚。

1952年10月,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妄圖在談判桌上奪取主動,單方面撕毀停戰條約,向上甘嶺發動猛烈進攻。面對敵人炮火的狂轟濫炸,秦基偉充分發揮小時候挖坑的本領,帶領戰士們在地下挖出U型洞,展開了長達四十多天的堅守。

1955年,秦基偉被授予中將軍銜,先後擔任雲南軍區副司令、昆明軍區副司令,之後還擔任過成都軍區司令、北京軍區司令等職務。

1988年,他出任中央軍委委員、國防部部長,同時被授予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