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走完長征路的毛主席,瘦得脫相,滿臉憔悴,衣衫襤褸,讓人心疼

文/大壯實驗室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剛走完長征的毛主席

上面這張老照片中的人,是剛走完長征的毛主席,此時的他灰頭土臉面色蠟黃,全身上下都髒兮兮的,褲腿都變了色。

更讓人心疼地是,他整個人瘦得瘦得不成樣子,一身衣服穿在他身上大得不合身,他的眼窩深陷,顯然是長期疲勞所致,臉上的顴骨高高突出,幾乎可以用皮包骨頭來形容。

圖片來源於網路

長征是我國近代軍事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戰略轉移,其中的艱難困苦,沒有親身經歷的人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所有活下來的人都是九死一生。

1936年10月,這場偉大的大遷移終於來到了終點,一個叫將台堡的地方,見證了最後一場重要的會師,當年5月,中央決定成立四方野戰軍,在這一地區開闢新的根據地,鞏固現有的戰略成果,為迎接即將到來的紅二、四軍做好充足的準備。

圖片來源於網路

到了9月,紅一軍接到上級命令,抽調出一部分精銳部隊拱衛蘇區,大部隊則繼續之前的戰略目標,不斷擴大佔領區域,此時的紅四軍已經攻下了岷州等地,繼續冒著連天炮火向北和大部隊會和。

在前進期間,他們又遭遇了國民黨部隊的襲擊,與毛炳文部隊展開了激烈對抗,消滅了不少敵人的有生力量,而紅二軍作為右線部隊,繼續向東前往甘南地區。

圖片來源於網路

次月紅一、四兩支部隊終於見面了,21號紅二軍也來到了寧夏境內,總指揮賀龍難掩內心的激動情緒,在這裡,他們見到了趕來迎接的聶榮臻等紅一軍的高級將領,老戰友相見格外激動,說話的聲音都止不住顫抖起來。

直到第二天紅二軍抵達將台堡,為了歡迎兄弟部隊的到來,紅一軍的主力部隊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參加慶祝的戰士多達11000多萬,現場人山人海,歡呼聲不絕於耳。

圖片來源於網路

紅一軍慷慨地拿出了準備好的糧食和銀元,還有大量珍貴的禦寒物資,盡數交到了紅二軍手裡。賀龍激動得熱淚盈眶,握著紅一軍幹部的手連連道謝。

大部隊會和後,紅一軍領導立刻將這個好消息傳給了毛主席,並詳細彙報了部隊相關的情況,毛主席聽後非常興奮,拿著電報反覆看了好多遍,臉上滿是抑制不住的笑意。

圖片來源於網路

1938年的三軍會師,標誌著長征的正式結束,一場堅苦卓絕的大轉移圓滿落下帷幕,毛主席一顆懸著的心終於穩穩落了地,他知道紅軍挺過了這生死一關,以後無論遇到再大的困難,都能夠化險為夷,這已經是一支百鍊成鋼的部隊了。

這次戰鬥,紅軍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慘痛的,前後一共有30多萬人參加了這次大轉移,其中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戰役共計380次之多。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中央紅軍從出發時接近9萬人,會和時只剩了個零頭,紅二軍也是減員過半,成功抵達根據地會師的人數只有1萬人左右,其他部隊的傷亡情況同樣非常嚴重,打到最後都所剩無幾,從數萬人的部隊銳減到了幾千人。

但如果看一看當時的兩軍實力對比就能發現,紅軍簡直太不容易了!光是部隊,蔣介石派出的圍剿人數就多達300多萬,更別提他們精良的裝備和充足的後勤補給,任何一項都是碾壓紅軍的存在。

圖片來源於網路

據後來資料顯示,參加長征的紅軍都非常年輕,平均年齡才30歲,其中的領導幹部大部分都是二十齣頭,戰士中有不少孩子,最小的一個才9歲。

當時的幾位元帥也都是三十多歲的年紀,其他級別的領導就更年輕了,當時年紀最小的是蕭華,那年他才剛剛成年。

翻看長征的史料,很多軍事專家都覺得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僅是戰略上的以少勝多,他們走過的這些地區,哪怕是沒有追兵,以其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要成功達到目的地也是非常困難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那麼,當年為什麼一定要選擇長征呢?是否有其他更簡單、傷亡更小的方法呢?當時紅軍的根據地遭到了蔣介石的重兵圍剿,前面幾次都取得了勝利,但最後一次卻栽了大跟頭。

一方面是蔣介石不願放棄,一定要把這些有生力量全部剿滅,集結了50多萬大軍氣勢洶洶直撲而來,此時紅軍領內部卻被左傾錯誤籠罩,完全脫離了戰場實際,頻頻做出錯誤決策。

在這種錯誤思想的影響下,紅軍改換了打法,在正面作戰中節節敗退,幾乎潰不成軍,此時擺在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和根據地共存亡,要麼戰略轉移,留得青山在,先跳出包圍圈留下革命的火種。

圖片來源於網路

毫無疑問肯定是選擇後者,而長征的目的,就是擺脫死咬著不放的追兵,讓紅軍獲得一線生機,但要跑出去,正面強攻顯然是不可能,向其他反向跑也是死路一條,最終中央紅軍確定了撤退路線,先向西行。

也許有人要問,當時受到重創是中央紅軍,其他部隊還有戰鬥力,為什麼不能集結起來展開反擊呢?因為中央紅軍是主力部隊,主心骨一退就相當於群龍無首,其他部隊的兵力不夠,根本無法和國民黨抗衡,必須一起轉移。

1934年,這場偉大的征程拉開了序幕,主力集結完畢,開始了艱難突圍,連續闖過敵人的幾道防線後,李德等領導又因為指揮失誤,讓紅軍措施先機,走入了被動挨打的死胡同。

圖片來源於網路

毛主席立刻站出來力挽狂瀾,他表示必須放棄前往湘西會和的企圖,立刻改變前進路線,進入川黔邊區,正是毛主席的這個決定,把紅軍從必死的局面中拉了出來,生生開闢出一條生路。

特別是遵義會議後,毛主席因為卓越的指揮才能和高瞻遠矚的眼光,得到了全軍上下的一致信任,成為了無可爭議的領袖人物,在他的指揮下,長徵才真正走上了正確的道路。

可以說,長征的勝利是毛主席作為軍事家生涯最偉大的成就,這張照片拍攝於長征之前,這時的他還是一個有些青澀的青年幹部,經歷了長征洗禮後,他真正成為了紅軍中的靈魂人物,舉手投足都有了大將的風範。

中國青年報【2019-08-12】《將台堡:紅軍長征史上最後一次會師》

澎湃新聞 【2021-04-08】《關於長征的數據,請國人不要忘記!》

新華社 【2016-08-01】《紅軍為什麼要長征?》

參考信息

中國青年報【2019-08-12】《將台堡:紅軍長征史上最後一次會師》

澎湃新聞 【2021-04-08】《關於長征的數據,請國人不要忘記!》

新華社 【2016-08-01】《紅軍為什麼要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