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頭舉義的袁紹比專權的董卓更惡劣,亂世從袁紹起兵正式開始

《十八路諸侯》第63期

但史書也好,三國演義也好,為什麼要給我們一個錯覺,說關東的叛亂很嚴重,是舉天下人都在反抗董卓呢?三國演義要到明末的時候才成稿,自然談不上對董卓的好惡,為了更吸引眼球,有戲劇效果,將場面有意搞的大一些,是可以理解的。那寫後漢書的范曄呢?范曄之前有很多寫東漢歷史的史書,范曄的觀點一定程度上說明東漢士人對董卓的態度。


圖1、董卓(《虎牢關》)

董卓以及董卓所代表的軍人專政,給東漢士人帶來的顛覆性衝擊我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之前,宦官專權也好、外戚掌權也罷,對士人還是能利用就利用,雖然也打壓部分出頭的士人,但總體而言還是按照士人建立好的規則行事的,還是依照朝廷法制規範在走的。可董卓專權後,所採取的軍人專政那一套,雖然表面上董卓也裝裝樣子,招募士人進入自己的班子,可完全忽視東漢政治運作的基本規律,一切全憑己意。更過分的是,董卓放縱自己的部下,燒殺搶掠,士人家族的利益受到了直接傷害與無視。

可董卓這麼壞,總得起來反抗吧。一個圍繞在袁紹周邊的小圈子,顯得有些有些太過於孤單了,總得有些聲勢,於是我們看到記載在史書上的就是這麼一個結果。但史書畢竟還是要尊重歷史事實,只要仔細研讀,總能發現真相的蛛絲馬跡。

圖2、所謂的義軍(《虎牢關》)

不看董卓的專權,單看袁紹引領的這場討伐董卓的事件。相比之下,袁紹他們乾的事,對中央專權的東漢而言更為惡劣。地方強權討伐中央,在秦帝國建立之後一直到東漢,最出名的一次是西漢初年的七王之亂。七王之亂的結果大家應該知道,就是西漢開始採取各種辦法削弱分封王的權利。

再之後,秦漢郡縣制下,地方再難有實力去對抗中央。中央朝廷從此能夠牢牢的掌控住整個天下。東漢從第三任皇帝開始就沒有活過三十四歲,之後一直不是外戚就是宦官專權,中央朝廷無論多荒唐多無能,但地方只能安靜的任由中央朝廷處置。

圖3、袁紹軍營(《虎牢關》)

可袁紹這次帶頭的討伐,開了一個頭,就是地方勢力可以起來對抗中央政權了。東漢也就是從袁紹所謂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開始,中央政權徹底喪失了對地方的實際控制權。東漢之前行之有效的上傳下達的通道,從這一刻開始逐漸關閉,不久之後徹底失靈。東漢的亂象也就從此開始。

當然有這樣亂象的前提是地方勢力有實力去對抗中央。我們開篇時所說的州牧制度,集軍政民大權於一身的州牧正好有了這樣的實力,尾大不掉,是自然而然的事。當然也不能全怪袁紹,東漢各種問題累積至此,該有的劫難總還是要有的。只不過是袁紹開了個頭罷了。

袁紹被推舉為盟主基本上是眾望所歸,沒有太多人有異議,畢竟袁家四世三公,而且袁紹自己也名冠京城。可還是有人有不同意見的,這個人就是濟北相鮑信。鮑信我們之前說過,就是董卓剛剛掌握朝局的時候,勸袁紹趁董卓立足未穩的時候,利用他剛從泰山招募回來的人馬乾掉董卓的那位。如果回頭看,鮑信提建議的時候,確實是非常好的一個時機,畢竟當時董卓只帶了三千人馬進京。

可袁紹沒有採納。也許正是當時袁紹的表現,讓鮑信看清了袁紹性格里軟弱的一面,所以鮑信並不支持袁紹當盟主。此時,鮑信推崇的這位是,當時手上只有臨時招募起來五千人馬,依附在張邈之下,在所有諸侯里,實力最弱小的曹操

圖4、不起眼的曹操(《虎牢關》)

鮑信對曹操說:「現在謀略超群能夠扭轉大局的人,也許只有你曹操了。假如一個人沒有這樣的才能,就是現在強大,到最後也是要覆滅的。君殆天之所啟。」史書里沒有記載鮑信這樣誇讚曹操的上下文,但可以看得出鮑信對曹操的賞識,從此之後,鮑信以及他弟弟成了曹操堅實的支持者。鮑信所說的那些現在勢力強大者,應該指的就是袁紹吧。

如我們所知,歷史也真如鮑信所言真是的發生了。真的要相信,還是有人能看得到未來的。只能看到未來的人不一定能等到他所於預測的未來,鮑信不久之後,就為了救曹操,而戰死沙場的。

《十八路諸侯》,名字取自於三國演義里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不過我們要介紹的十八路諸侯,不是以袁紹為首討伐董卓軍團裡帶頭的十八個人,而是因為劉焉設立州牧這個建議被漢靈帝採納後,後來割據一方、那些貨正價實的諸侯,當然圍繞這些貨正價實的「十八路諸侯「有著異常精彩紛呈、遠遠比演義更精彩的故事。

《十八路諸侯》跳出傳統儒家倫理,依照真實史料,結合最新歷史研究成果,去重新解讀我們最熟悉的三國歷史。《十八路諸侯》以現代人的歷史視角,從真實人性出發,以真實的情感,去看一看歷史轉折點上,那些我們熟悉的三國人物們是如何在歷史浪潮里翻滾、逐浪。

《十八路諸侯》第63期:哪來的關東各郡,討論董卓的關東聯軍,不過是袁紹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