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著所有人的面,中方把話挑明,特朗普突然改口,信號強烈


據澎湃新聞報道,2025年2月20日,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特朗普關於中美貿易協議的表態,強調「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並重申中方反對美方單邊加征關稅的立場。同一天,世界貿易組織總理事會會議上,中方對美方單邊主義做法發起嚴厲批評,引發國際社會廣泛共鳴。這場從外交辭令到實際行動的密集表態,與特朗普突然釋放的「達成協議可能性很大」的信號形成微妙互動,折射出中美博弈的深層邏輯。

貿易(資料圖)

環球時報援引世貿組織2025年2月18日總理事會會議記錄顯示,中國常駐代表李成鋼在會上直指美方單邊加征關稅的「惡劣影響」,稱其導致全球供應鏈紊亂,甚至威脅多邊貿易體制存亡。歐盟、加拿大、巴西等30餘個經濟體聯袂發聲,形成罕見的國際輿論壓力。歐盟代表若昂·阿吉亞爾·馬查多直言,美國鋼鋁關稅政策「既不合法又得不償失」,紐西蘭與新加坡則警告「強權政治將摧毀國際貿易秩序」。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在2月1日以「芬太尼問題」為由對全部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又在2月10日宣布對自美進口的部分商品實施反制措施。世貿組織總幹事伊維拉警告稱,當前國際貿易正處「轉折點」,呼籲各方避免摩擦升級。中國已就美徵稅措施啟動世貿爭端解決程序,展現出維護規則的堅定姿態。

據美國財政部2025年2月21日披露的數據,中國當月減持美國國債規模達96億美元,持倉總額降至7590億美元,創2009年以來新低。這一動作被外界視為對美方政策的「風險對沖」——在特朗普政府持續加碼鋼鋁關稅、「對等關稅」等單邊措施背景下,中國通過調整外匯儲備結構傳遞明確信號。

美國國會大廈(資料圖)

分析人士指出,中方選擇在美俄峰會前夕採取行動,意在強化對談判籌碼的控制力。陳彬報道中援引王毅外長在慕尼黑安全會議的表態:「若美國執意對華打壓,中方必將奉陪到底。」這與減持美債形成政策組合拳,既降低對美元資產的依賴,又為後續博弈保留戰略空間。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商界已提前行動,派出代表團赴華尋求合作,凸顯經濟界與政治層的溫差。

特朗普在2025年2月20日突然宣稱「中美達成貿易協議可能性很大」,與其此前「全球加稅」政策形成反差。這一表態正值其宣布對鋼鋁產品加征25%關稅(3月12日生效)前夕,時機耐人尋味。有觀察認為,特朗普試圖通過「極限施壓」後的「突然示好」,在中美關係中製造「交易的幻覺」。

然而,中方對此保持清醒認知。郭嘉昆在回應中強調「平等協商」前提,未對協議內容作出任何妥協性暗示。這與阿拉斯加會談時中方提出的「恢復貿易戰前狀態」底線一脈相承。值得注意的是,拜登政府遺留的「科技戰」「金融戰」框架未被美方主動提及,反映出特朗普團隊可能更傾向於聚焦短期利益交換,而非重構長期競爭關係。

從日內瓦到華盛頓,2025年初的國際經貿版圖正經歷劇烈震蕩。除中國外,歐盟、印度等經濟體加速推進區域自貿協定,試圖對沖單邊主義風險。世貿組織新發布的關稅資料庫顯示,全球非關稅壁壘措施在2024年激增17%,其中34%針對中國商品。

在此背景下,中方的策略選擇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通過WTO平台凝聚反霸凌共識,另一方面以減持美債、強化自主產業鏈等手段夯實「反脆弱能力」。正如巴西代表在世貿會議上呼籲的,「二戰後建立的貿易體系需要守護而非摧毀」。而特朗普政府宣稱要建立的「以美國為核心的新體系」,正遭遇來自盟友和新興經濟體的雙重質疑。

印度(資料圖)

2025年的中美博弈已超越單純貿易範疇,演變為規則制定權的全面較量。從日內瓦的聯合反制到紐約資本市場的資產重配,從外交辭令的交鋒到實體經濟的角力,雙方在重塑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愈發凸顯。特朗普的「改口」或許能為緊張局勢帶來短暫喘息,但能否轉化為實質性突破,仍取決於美方能否放下「單邊主義執念」。正如中國外交部反覆強調的——真正的對話,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與平等互利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