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與巴南交界的老鄉場:傳說中古「南州」的州府所在地

重慶的綦江,最早的名字叫南州,那你知道古時南州的「首腦機關」在哪裡嗎?

在重慶的巴南與綦江交界地帶,隱藏著一個歷史很悠久、曾經很繁華的老鄉場,相傳就是綦江古「南州」的州府所在地……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早在宋朝就已很興旺的的老鄉場:綦江正自場,探尋它的歷史變遷足跡,聆聽那些被歲月塵封的老街故事。

(一)為何名叫「正自」?源於四品官員的立言

正自場位於綦江城區的北面約20公里處。再往北就是與巴南的南龍、仁流兩地接壤。因此,這裡自古就位於重慶通往貴州的大道之上。

據《綦江縣誌》等資料記載,正自場始建於明朝,原名鎮子場,在明清時期、民國初年,都屬於「思里」管轄。

那後來為什麼改名叫「正自」呢?這與前面發布過的綦江史上曾經的一名「四品官員」張華庭有關。

清朝末年,在外擔任過府官的正自人張華庭回鄉後,一直在倡導「正人先正己,然後正他人」的為人、為官之道,這一理念曾深度影響了當時綦江的民風、政風。

因此,在民國24年(公元1935年)設置鄉一級行政機構時,考慮到鎮子場與綦江本地的「鎮紫街」同音,所以當時有人提出,借用張華庭「正人先正己,然後正他人」之言,建議將「鎮子場」改名為「正自鄉」,最終得到官方的認可、採納。

這一改名,不僅體現了「正自人」對正直品德的追求,更成為這個地方獨特的文化傳承。

自此,「正自」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後,正自鄉或正自公社,先後隸屬於設在三角塘的第五區、城郊區管轄過,1993年12月「撤區並鄉建鎮」時,與新盛合併至今。

現在這裡是石橋村、陽台村兩個村的辦公服務中心。

(二)宋代就很興旺!傳說中的州府所在地

正自場還是一個歷史悠久、興旺發達的千年老鄉場。

雖然縣誌記載,正自場建於明朝,但它的興盛,卻上可追溯到宋代年間(註:歷史上宋朝到明朝期間,綦江的變遷太過零碎、複雜,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年代,有很多記載無法承接的可能性極大,國戈後續將會對此進行探究)。

綜合近些年的發掘考證,以及當地的有關傳說,正自場大概率就是古時的南州州府所在地,因此,早在宋代,這裡就是非常繁榮興旺之地。

多數綦江人都知道,在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綦江境內曾設置過南州,這是綦江目前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建置。

雖然目前尚無非常確鑿的文史證據證明,古時南州的州治所在地最初就在「正自場」,但目前有三個方面的史跡,能夠推測到正自場昔日的地位和輝煌。

一是近年來在正自場的周圍,先後發現了不少宋代的古墓。能夠保留至今的古墓,其主人絕非尋常人家。

二是從一些古迹來看,這個老鄉場曾經規模較大。近年來,在這裡長約兩公里的區域內,都發現有宋朝時期的地腳石、青磚、瓦塊和古井等建築古迹。比如,在1964年修建正自糧店挖地基時,就挖出了精細的宋朝地腳石、雕刻等文物。

三是在正自場附近有一處叫碑灘灘的地方,曾經立有數十塊頌揚父母官的「功德碑」。這些功德碑,雖然在1960年代的特殊時期被毀,但很可能就是正自場曾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又一佐證。

由此推測,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南州的州府才遷到了綦江河邊,即現在的綦江城區。

(三)鄉村旅遊景點!正自的明天會更好

如今的正自場,雖然鄉政府已經撤銷了30多年,但這裡的發展並沒有落下。

正自場地處天台山支脈溝槽,場鎮周邊地勢平坦,水資源也豐富,自2009年一個投資500萬元的漁業養殖基地開建以來,現已有漁業養殖基地3個,年產值達530多萬元,帶動當地近300戶農戶增收,「正自」已成為綦江的漁業基地。2010年,石橋漁業基地還被評為重慶市的「十大水產標兵」。

因為漁業的興起,這裡還是「垂釣之鄉」,加上夏季荷花盛開的「百畝荷塘」,以及位於場鎮邊上的「大耳朵動物園」,正自片區已逐漸成為綦江鄉村旅遊的一個網紅景點,每年可帶動當地農戶增收80萬元左右。

我們有理由相信,正自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正自場是逢四、七、十趕場。這裡現在仍是綦江巴南之間的一個商貿流通集市,你完全可以選擇在趕場天,去購買當地的農副產品。

關於正自場,您還有些啥記憶呢?歡迎留言分享,並記得點贊、推薦、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知曉這個老鄉場的故事!(更多影像請移步主頁查看短視頻)#綦江##重慶#​#愛上美好重慶#​#老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