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四會縣,以其境內四水(西江、北江、綏江、龍江)匯流故名。為廣東境內建置最早的秦代古縣之一。
二戰末美軍航空測繪四會周邊地形圖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漢軍滅南越,四會縣改屬南海郡。
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四會改屬肇慶府。四會建置以來始終無城。
因測繪人員有事縣誌缺圖
明洪武初,因戰亂四會當地百姓多流亡困苦,先有四會陸氏陸達仁傾家資救民於水火。其家族世居金雞山,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設立千戶所,肇慶衛指揮馮復始立木柵城於此。因木柵城圈佔陸氏族居地,官府遂將橄欖廢倉地補償於陸氏一族。
國民政府陸軍部測繪四會縣城
天順三年(1461年),廣西流寇劫掠至廣東境內,四會縣治當其衝要,受荼毒頗深。肇慶知府黃瑜向廣東巡撫葉盛請示,請於四會築城。
獲准後由布政使司張瑄總領其事,知府黃瑜丈量土地,經歷吳浩、縣丞葉茂協同守備指揮祖瑄等按軍三民七之比分配築城。至天順八年起築,新城以石為基,內夯以土,外包磚塊。城周五百七十六丈八尺,高二丈,歷時三年完工。
50年代四會縣
女牆、垛口、箭台一應俱全。開設城門四座:東門陽和、西門德澤、南門清寧、北門鎮安,四門之外皆廓有瓮城。萬曆四十六年,知縣謝子詔於東南隅靠學宮一側增開文明門,但不久後又被塞廢。
四會古縣城範圍示意
清乾隆二年,復開文明門,並於五座城門上各建城樓。嘉慶十八年夏,大風致兩江水漲,周圍城牆崩塌,城樓皆有損毀。知縣吳自求請借領庫銀,並拆賣城樓舊木材,耗時五年修復一新。
咸豐四年(1854年)六月,天地會首領陳金在范湖率眾起義,三水客家人翁芹芳組織義軍到與四會縣的陳水、蘇程、練四虎、胡得廣、吳萬等義軍會合攻打四會縣城。由於聲勢浩大,四會知縣牟考祥、守備張國芳等棄城逃命。
1941年四會縣圖(右上蓋有民國時期四會縣政府印)
次年清軍克複四會縣城,城池已顯殘破。到咸豐九年時,知縣為防備太平軍籌款五千兩白銀修繕城防。當年六月竣工後,太平軍練四虎(原天地會義軍,歸附於太平天國)擁眾圍城百日,期間以地雷爆破城基崩陷,守軍力守補築,賴以保全。
1942年四會調整邑鄉鎮地域圖
清末至民國,每當綏江、龍江兩江洪水到來,四會縣城的四個城門均會落閘板抵擋洪水,將洪水阻隔於城外。但由於城牆年久失修,日漸殘破,到民國末其防洪功能雖然尚在,但卻已大不如前。解放後,城牆被逐漸拆毀,至今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