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與丈夫結婚24年不圓房,丈夫死後守寡38年直到102歲才說出實情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徐 來

編輯|徐 來

《——【·前言·】——》

1936年,杭州高家小姐高誦芬出嫁。36隻嫁妝條箱、16000包桂花糖,陪伴著她從名門閨閣踏入新的生活。

這場鋪張的婚禮背後,隱藏著家族的興衰,和高誦芬一生的變遷。

杭州名門之女

高誦芬,1918年出生於杭州的高家,家族富裕,家風嚴謹,是典型的名門望族。

自小便被譽為「掌上明珠」,深受父母寵愛。

她的父親高湘,是杭州有名的實業家,在杭城經營著,高義泰布莊和高廣泰錫器店,家中生意涉及面廣,富甲一方。

母親出身書香門第,知書達禮。高誦芬便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著豪門生活的講究與規範,言行舉止皆得體穩重,帶有一份世家小姐的高貴與從容。

高誦芬從小在家中,接受傳統私塾教育,每天在先生的指導下學習古文、詩詞和禮儀,熟讀經書,漸漸形成了內斂溫婉的性格。

父親常教導她:「身為高家之女,需肩負家族名譽」。

母親則以更細緻的心思,安排她的日常生活,從日常衣著到言談舉止,每一個細節都親自過問。

高誦芬也因此成長為一位端莊、內斂而細心的女孩。

1929年,高誦芬年僅11歲,正是少女豆蔻年華,杭城的風土人情,讓她心生嚮往,可父親卻早早替她訂下婚約——那就是杭州金洞橋,徐家的外甥徐定戡。

徐家與高家,一樣是杭城的顯赫之家,兩家長輩交情甚篤,早有意結親。

高誦芬雖尚年幼,她卻聽從父親的安排,面對這門婚事沒有絲毫反駁。

高家傳統觀念深厚,她明白自己的命運,早已與家族的榮耀緊密相連。

婚約既定,父母便開始為她準備婚禮,尤其是嫁妝。

父親對她的寵愛溢於言表,對婚禮的每一個細節都親自把關,親自挑選藤條箱,為她訂購紅木傢具、銅錫餐具等。

從傢具到器物,都體現著父親對她的重視,更象徵著高家的門楣與驕傲。

母親則親手縫製床上用品,繡花被面,樣樣精緻無比。

每一個細節都經過深思熟慮。紅木傢具款式獨特,雕工精湛,其中有三門大櫥、鏡台、五斗櫥、洗臉台、書桌、擱幾、大方桌、茶几、靠背椅、掛衣架、麻將桌等。

每一件傢具不僅雕刻精美,更用上好的木料製作。

母親為她親手縫製的床上用品,包括上等長絨棉的被褥,絲錦被面更是配上了精緻的刺繡。

餐具類也極其考究,從江西專門定製了瓷碗瓷盤,碗筷、酒杯、花果缸、茶壺等器物,甚至還有兩套,特意為未來宴客,準備的古玩瓷器,每一個細節,無不透露著高家的風範。

自訂婚到出嫁的四年中,這份嫁妝逐步準備完畢。

這一切細心安排,不僅表達著父母對她的疼愛,也象徵著父母,對她婚姻的重視。

高誦芬也逐漸意識到,自己即將告別家中的小天地,邁入嶄新的人生。

盛大婚禮,震動杭城

1936年,高誦芬年滿十八,婚禮準備就緒。

高家作為杭州望族,在城中聲名顯赫,婚禮前便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

婚禮當天,整個高宅張燈結綵,賓朋滿堂,前來觀禮的名流富商絡繹不絕,幾乎匯聚了杭城的大半社會名流。

高宅門前紅毯鋪地,花籃擺滿了整個院落,氣派非凡,熱鬧非凡。

婚禮的焦點無疑是那奢華的嫁妝。

整個婚禮中,高誦芬的嫁妝足足有36隻藤條箱。

這36隻條箱依次排列,每隻條箱上都貼有象徵吉祥的紅紙,每一件器物都被仔細封裝。

打開其中的一個箱子,便可以看到其中,裝有紅木傢具和銅錫餐具,這些器物精雕細琢,雕刻工藝極其考究。

據賓客們所見,這些傢具都是,杭州最好的紅木匠人精心打造,外觀大方、雕刻精美,既有實用價值,又是藝術珍品。

嫁妝之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6000包桂花糖。

這種桂花糖選料講究,製作複雜。

高家特意選用優質的黃桂花和冰糖精心調製。

將新鮮桂花去蒂,泡入酸梅水中浸漬,反覆過濾去掉苦澀,再與冰糖粉混合,舂搗成漿糊狀,均勻地印上吉祥的花紋,乾燥後切成小塊包裝,色澤金黃,清香撲鼻。

為確保品質和口感,每一道工序都需耐心細緻。

高家特意為婚禮準備了六種顏色的桂花糖,包括黃桂花糖、白代代花糖、紅玫瑰糖、綠薄荷糖、黑烏梅糖、藍靛青花糖,象徵著六福臨門。

婚禮當天,來賓們紛紛領取一包桂花糖,帶走高家的喜氣和祝福。

婚禮儀式莊重而不失溫馨。

新娘高誦芬身著傳統鳳冠霞帔,舉止端莊。

母親站在一旁,眼中滿是期盼與不舍,不時叮囑幾句生活的細節,父親高湘則站在女兒身旁,臉上難掩激動之色。

他對高誦芬的寵愛無須言表,眼中流露出不舍之情。

眾人紛紛稱讚高家小姐賢淑端莊,出嫁時更是儀態萬千。

高誦芬的嫁妝,和婚禮成為杭城一時佳話,街頭巷尾談論著她出嫁的排場,婚禮之盛、嫁妝之豐,令在場的賓客無不驚嘆。

高誦芬在這樣的儀式中,走向了自己的人生新階段。

高家的門風和家教一絲不苟,而高誦芬則深諳父母的心意。

她對父親承載著,家族榮耀的期望,從未有絲毫懈怠,就在這樣的情感牽絆中,她帶著屬於高家的驕傲,走入了婚姻。

動蕩歲月中的堅韌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戰爭的陰雲迅速籠罩了杭州,日軍步步逼近。

高誦芬和徐定戡的家庭雖顯赫,卻無法抗拒,這場戰爭帶來的衝擊,日軍侵入杭州,局勢動蕩不安,物資極度匱乏,整個家族,也不得不開始為生計操心。

她從未想過,她的婚姻生活會在動蕩中展開

當敵軍逼近杭州時,徐家選擇避禍,舉家遷往上海。

那時的上海已被部分佔領,但租界相對安穩。

高誦芬和徐定戡背井離鄉,告別熟悉的杭州,帶著孩子和家人,輾轉來到了這座陌生的城市。

昔日高家富足奢華的生活,似乎都成為了遙遠的回憶。

那些華貴的嫁妝,也不得不妥善收拾存放,只有極少數隨身攜帶,以備生活之需。

到了上海後,高誦芬一家在法租界安頓下來,生活變得愈發艱難。

戰爭的緣故,生活物資短缺,徐家從前積攢的財富,被逐漸消耗,高誦芬和徐定戡,不得不精打細算,維持日常開支。

高誦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名門小姐,而是每天要為日常的柴米油鹽奔忙。

她開始學著打理家務,學著節儉過日子,甚至親手縫製家人的衣物,日常的瑣碎,和平凡讓她逐漸成長,昔日的嬌貴逐漸被堅韌取代。

上海的日子,高誦芬見證了,這個動蕩時代的無情。

她親眼目睹了,許多杭州熟識的朋友、親人流離失所,生活不保。

每當聽到家鄉,傳來的壞消息,她的心中都充滿了,無盡的擔憂和悲傷。

高誦芬始終沉著、冷靜,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家庭。

自己不僅是徐定戡的妻子,也是孩子們的母親,更是承載家族希望的支柱。

她肩負的,不僅僅是家庭的平穩,更是高、徐兩家對她的信任。

這段戰火中的歲月,使高誦芬逐漸褪去了,名門閨秀的柔弱,變得更加堅韌而果斷

她學會了如何在困境中,維持生活,如何保護家庭。

在生活重擔之下,她的身上透露出一種,冷靜而堅毅的力量。

她和徐定戡共同面對困難,相互扶持,成為彼此的依靠。

抗日戰爭勝利後,高誦芬和徐定戡,一家終於得以返回杭州。

回到家鄉後,他們發現一切已不同往日。

家族的產業,因為戰爭的洗劫所剩無幾,杭州的高家大宅,也不復昔日繁榮。

面對這一切,高誦芬沒有過多悲傷,只有一份淡然。

她對孩子們說:「家產無存並不重要,家人還在,就是最大的幸福」。

回憶與書寫中的人生定格

1949年,新中國成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

她適應著新的生活秩序,親自操持家務,照顧孩子的成長。

深處年代巨變之中,依舊堅持著自己溫婉、堅韌的處世之道。

在她的心中,身為母親、身為妻子的責任,從未因家境的變化而動搖。

1994年,已經76歲的高誦芬,遷居澳大利亞,和家人一起生活。

這位歷經風霜的女子,早已將一生的,苦辣甘甜深埋心底。遠離故

土的生活中,她開始思念那個曾經的家族,思念那些早已逝去的親人和時光。

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決定將那,些塵封的記憶寫成回憶錄,記錄自己和家族的故事。

她取名《山居雜憶》,用最平實的語言,寫下了高家和徐家百年間的悲歡離合。

在書中,她講述了自己從高家小姐,到避難上海,再到回歸杭州的種種經歷。

高誦芬的文字樸素,卻深情動人。

她描述婚禮時的盛況,也提及戰爭中的艱辛,更記錄下她與徐定戡,相濡以沫的感情。

不刻意渲染往昔的榮華,用一種冷靜的眼光,去回憶每一個細節。

她的文字,讓人看到一個傳統女性,在時代風浪中的堅韌,也讓人感受到,那個時代中的,家族責任與溫情。

高誦芬用近一年的時間完成這本書,字裡行間滿是她對人生的感悟。

在她的敘述中,那些繁華的日子逐漸淡去,留下的只有一種,平靜的追憶和釋然的態度。

她寫道:「生在高家,嫁入徐家,我既是高家的女兒,也是徐家的兒媳。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家族的責任和親情從未改變。」

《山居雜憶》出版後,這本書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被譽為近代中國的《百年孤獨》。

書中所描繪的世家命運,恰是許多中國家庭,在時代變遷中的縮影。

她的文字冷靜而堅定,似乎帶著歲月的沉澱,書中的每一段描述,彷彿都是她在歷史中走過的腳步。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