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60年代暢想「2017」:現在已經2024年,有多少已經實現?

未來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古今中外,人類都進行過各式各樣的暢想。

1960年,蘇聯出版了一本連環畫,展現了想像中的2017年——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際,蘇聯人民努力建設國家後的美好生活。

現在已經是2024年,畫冊中的幻想,有多少已經轉化為現實了呢?

2017年的某天清晨,蘇聯中學生伊戈爾被牆上的智能鬧鐘喚醒。得益於科學發展,智能鬧鐘配備有可伸縮的機械手臂,可以定時激活。

起床後,伊戈爾使用自動化水杯和牙刷洗漱完畢,走進廚房,將編輯好的菜單交給「機器廚房管家」,「廚房管家」會根據菜單,自行匹配烹飪,將做好的飯餐送到主人面前。

吃完早飯,來到學校。班級的教室也是頗具科技感的圓桌課堂,老師在中央操縱著智能影像投放設備,給學生們講解。

伴隨著老師的授課,投射的虛擬影像畫面,呈現在同學們眼前。只見城市的摩天大廈鱗次櫛比,各種科幻感的交通工具車水馬龍。展現著十月革命100周年的蘇聯國家建設成就。

畫面一轉,蘇聯的軍事國防工業成就,也展現在學生們面前。連續數個五年計劃的成功,蘇聯的工業發展繼續向好向強,規模巨大,技術先進。

視線又轉到地下,蘇聯發明了由高強度鋼材製造的「鑽地飛船」,可以深入探索地下世界,攫取地底無窮無盡的礦產寶藏。

視線又轉到海洋。蘇聯使用無人機建立起跨海大橋,將白令海峽兩岸的陸地,連接到了一起。

而在白令海峽巨型大壩上,核動力列車在飛馳。大壩阻隔了來自北冰洋的寒流,使得蘇聯遠東地區的氣候得以改善。

首都莫斯科上空,巨大的科學研究飛船隨時待命。這些飛碟負責維護蘇聯各地的智能化設備中繼站,確保體系維持。

蘇聯中亞地區的礦山中,巨型康拜因機械正在工作,旁邊的總控制室負責統籌全局作業。

在蘇聯寒冷地區,通過人工科技製造出度假勝地,保護罩外面冰天雪地、寒風呼嘯,裡面卻是陽光明媚、舒適宜人。

蘇聯研發出接近光速宇宙飛船,飛向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阿爾法半人馬星座,蘇聯人民的目標也是星辰大海。

通過一天的學習,同學們深刻體會了蘇聯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到了晚上放學時間,大家乘坐校車回到家裡。科學發展讓蘇聯拋棄了石油等傳統能源,轉而使用清潔環保的新能源。

吃過晚餐,伊戈爾和爸爸打開大屏幕,與千里之外的媽媽、弟弟、妹妹進行遠程視頻聊天。

蘇聯人在60年代的未來暢想,現在有多少已經實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