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隨筆|消費場景的重要性

書展前幾天落下帷幕,熱氣騰騰的現場已經充分說明書展的成功,而數字更能凸顯書展的熱鬧,尤其是對照起來看:

同樣是7天,同樣主會場入場人次接近30萬,今年的線下圖書銷售總碼洋卻增長了35%!上海的書展消費迎來了顯著的增長。開卷有益,這樣的增長不能不令人欣喜。這充分說明,購書需求、文化消費潛力是真實存在的,問題在於怎樣去發掘。

這不禁讓人想起年中大促時的某東平台。據當時的新聞報道,因為對入駐商家要求的折扣過低,以至於有多家出版社聯合起來抵制平台。抵制完了後來怎樣,似乎沒看到下文。

低價,固然是絕大部分商品銷售的不二法門,但圖書銷售所依賴的大概不僅僅是低價。對圖書而言,附加在紙張、油墨、裝幀等硬體成本上的軟性價值才更加可貴;而要讓這份軟性價值為讀者、用戶所認知,進而心甘情願掏錢買單,就不能只靠購物網站上展示的一個價格數字,而是需要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消費場景。

正是這樣的消費場景,能夠把圖書這種商品的價值充分展示出來,讓讀者得以和作者——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不管是近在眼前還是遠在天邊——發生思想的溝通和情感的交融,並體會到閱讀的愉悅。這樣生髮出來的愉悅,和其他消費品比起來,尤其顯得滋味雋永、回味悠長。

當然,還要提醒一句:購買行為發生了,還只是上半場,對每個讀者而言,下半場的閱讀更重要。買進家裡的書,如果沒讀過的比讀過的多,那就趕緊開卷閱讀吧。

吳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