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結局到底有多慘?6種死亡說法,一個比一個慘

1644年,整個大明王朝被覆滅的陰霾籠罩著,農民軍領袖李自成,以一股不可阻擋的勢頭沖入京城。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這位曾誓言守護大明江山的重臣,經過一番猶豫與掙扎最終打開了正陽門,為農民軍打開了通往皇宮的通道。崇禎帶著太監王承恩煤山瞭望,眼前的景象讓他心如死灰,大臣皆已逃散,他最後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前往煤山自縊,明亡。

西夏王李元昊之後,党項族拓跋氏李自成,騎著高頭大馬,身披戰甲,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進入京城。李自成從起兵到成功僅僅用了三年多的時間,他成功的速度是驚人的,然他失敗的速度也是驚人的。

一、李自成進京後,一系列的作死節奏將自己逼上絕路。

李自成被金錢、美女及勝利的喜悅沖昏了頭腦,他入住紫禁城之後,就封宮女竇美儀為妃,緊接著農民軍就開始大肆索餉斂財,他們拷掠明官,四處抄家,「搜括富室,桁夾助餉」。

據《明季北略》記載:

「李自成入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

李自成進京後,三番兩次招降盤踞在山海關吳三桂,都被吳三桂拒絕,吳三桂反而降清多爾袞。李自成惱羞成怒,向吳三桂部發起猛烈的攻擊。

他怒殺吳三桂家大小34口後,於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兩路撤退。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築,七月渡黃河敗歸西安,不久,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

隨著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李自成看到有很多歸順的原明朝將領投奔了南明,甚至有的降了清,就犯了疑心病 ,他聽了牛金星的讒言,冤殺了深得人心、有遠見卓識的李岩等人。

李岩是李自成的大智囊,就在李自成進京後的關鍵時期,李岩曾向他進諫了四件事,其中有「不要懈怠而敗了軍紀,對於吳三桂等及早採取了牢籠政策」,可是,李自成聽後並沒有付諸行動。李岩的慘死,致使人心離散。

李自成敗退後,多爾袞派出大軍對李自成進行圍追堵截,咬死不放。。他先後派葉臣石廷柱巴哈納馬國柱吳惟華等將領進攻山西,十月攻陷太原,進而包圍陝西,他讓阿濟格帶著吳三桂追擊李自成軍,阿濟格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將領,他深知李自成軍的作戰特點和弱點。多爾袞讓多鐸南下牽制南明。

在清軍的兩面夾擊下,李自成毫無還手之力,一路逃竄。在潼關,李自成被清軍打敗,進入武昌,又被清軍打敗,被迫進入江西,清軍一路追蹤,趕到江西,圍困了李自成的殘軍。李自成窮途末路,準備穿過江西轉入湖南,他一路逃竄,一頭扎進叢林茂密的九宮山

明史》中說:

「我兵兩道追躡,連蹙之鄧州、承天、德安、武昌,窮追至賊老營,大破之者八」

九宮山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通山縣境內,橫亘鄂贛邊陲的幕阜山脈中段,鄂贛兩省交界處。方園二百平方公里,山川相接,層巒疊嶂,自古為兵家要塞。

自從闖王李自成兵敗逃至九宮山,就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他的生死之謎便成為無數後人探尋的焦點。一代梟雄,曾引領農民起義軍橫掃天下,最終卻落得個下落不明的結局。關於李自成的結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常見的有六個說法,一個比一個更慘。

二、關於李自成死亡之謎的六種說法

1、第一種說法是李自成削髮為僧,圓寂而終。

乾隆十五年,清代澧州知州何璘通過實地調查考證,寫下《澧州志林書李自成傳後》,書中認為李自成「獨竄與石門夾山寺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書中還記載了何璘在考察時,曾經碰到過一個服侍過奉天玉和尚的老僧人,老僧向何璘出示了奉天玉和尚的畫像,經過對比,和史書記載的李自成模樣有九分相似。

李自成曾自稱「奉天王」,「奉天玉」是「奉天王」加一點,正是隱喻。此外奉天玉和尚弟子所留下的碑文,也記載了師傅的種種生活習慣,與何璘的說法相互補充,說明了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這些證據更加有力地證實了這個說法,李自成很有可能在兵敗之後就出家了,所以人們就斷定李自成終老在此坐寺廟。

1981年,有人湖南石門夾山寺發現一座古墓,經過考古人員考察,發現墓主人「奉天玉和尚」並不是按照安葬和尚的禮節來安葬的,經過研究發現,這名和尚是按照俗禮下葬的,除了違背僧規外,葬俗也與本地葬俗不同,又通過多方面的物證來證明,認為奉天玉和尚很可能就是李自成。

但是根據奉天玉夾山出家的歷史事實中得知,這名和尚經常與當地官員走動。

如果他真是李自成的話,就李自成那個陝北口音就會將自己暴露的,更何況李自成還有一個與常人不同的特徵,他在第二次圍攻開封的戰鬥中,被箭射中眼睛,也就是說李自成瞎了一隻眼。這麼明顯的特徵,加上外地口音,難保不被人發現。

另外,據夾山寺中的塔銘記載,這奉天玉和尚確實是存在的,但是這個和尚曾經在清朝朝廷中當過官,李自成一直是積極主張抗清的,怎會在清朝官?而且寫這個塔銘的人也是明朝的老臣,作為明朝的官員,怎麼會為一個反抗清朝的人寫銘呢?所以說,李自成出家當和尚這一說法不成立。

2、化裝成和尚,投奔了老家的叔父

這種說法來自於李自成的親族。

在遙遠的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的青城鎮葦茨灣村李文生的家裡,李自成的親族發現了一本抄錄並補修於民國三年(1914年)的《李氏家譜》。

經過一系列考察與研究,通過這本書,揭示了一個全新的歷史結論,關於李自成兵敗後的生活軌跡,以及他晚年可能的歸宿:

李自成兵敗後,化裝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從此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溝里,死後被葬於龍頭堡子山!

不過,後來經學者考證,《李氏家譜》中的「李自成」,除姓名與明末農民領袖李自成相同外,他的籍貫、故里和祖輩、父母及夫人姓名等均不相同,顯然不是大順皇帝李自成,只不過是巧合,二人重名重姓罷了。

3、戰死說

《通山縣誌》中的對程九伯的記載,為後世留下了一段歷史小迷霧。書中所述的「九伯聚眾殺賊首於小源口」,似乎向我們說明「賊首」就是李自成。可當我們再看另一份文獻資料——《程氏宗譜》時,卻發現其中的記載與此存在微妙的差異:「剿闖賊李延於牛跡嶺下」。這兩份史料雖然都描繪了程九伯英勇抗賊的壯舉,但關於被殺的賊首身份,卻出現了分歧。

首先,我們來看《通山縣誌》的記載: 「九伯聚眾殺賊首於小源口」,這裡的「九伯」很可能是對程九伯的尊稱或別稱,而「殺賊首」並未明確指出被殺的賊首是李自成。

再來看《程氏宗譜》的記載: 「剿闖賊李延於牛跡嶺下」,這裡的「剿闖賊」明確指出了被殺的人是——闖賊,即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而「李延」則是被殺的賊首的名字。但是,這裡也存在一個問題:李延是否就是李自成?

通過查閱更多的歷史資料,從《米脂縣誌》和《延安府志》等關於李自成家鄉的史料中,發現關於李自成的乳名和名字有很多,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闖王」,還有「鴻基」、「 黃來兒」,「 棗兒」,但就是沒有「延」字。

後來,一些歷史研究者從陸續出土的大順檔案中,找到了關於大順政權的詳細記錄。其中,李延被記載為大順昭侯,而不是李自成。因而李延並非李自成,而是大順政權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

所以,李自成戰死一說是不成立的。

4、第四種說法,李自成上吊而死

這種說法是根據是清軍統帥阿濟格向朝廷的奏報內容而有的,奏報中說:

「……自成竄走時,攜隨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得脫,遂自縊死。」

李自成敗後,一路退到湖北九宮山,當時身邊只有二十多個騎兵,他們到山中找吃的,被當地村民發現,然後圍困起來,李自不能脫身,隨即自縊而死。

《明史 李自成傳》記載:

自成走咸寧蒲圻,至通城,竄於九宮山。秋九月,自成留李過守寨,自率二十騎略食山中,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縊死。

但是,有更多的人認為,李自歷經無數戰役,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造就了他勇猛果敢的性格,在面對困境時,總能保持冷靜和堅定,絕不會輕易選擇自殺這種逃避這種方式。但是,阿濟格的說法,並非親眼所見,事情的真實性值得懷疑。

另外,從一些歷史記載和文獻資料也證明了李自成絕無自殺之可能。在清朝的官方史書中,對於李自成的死因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是簡單地提到他在兵敗後下落不明,而民間一些對李自成的傳說和野史也沒有提到他自殺的任何情節。

5、第五種說法李自成被誤傷致死

在清初吳偉業的《綏寇紀略》一書中,記載了李自成逃到九宮山後的一段凄慘歷程。

據《綏寇紀略》所述,李自成在率領起義軍轉戰南北、歷經無數艱難險阻走投無路,最終率領二十騎兵來到了九宮山。

李自成,作為一個亡命之徒,在絕境下,產生了對信仰的敬畏之心,決定親自上山拜謁元帝廟。

李自成讓將士們在九宮山的原地等候,獨自一人去了山神廟。他穿過茂密的樹林,跨過險峻的山崖,最終來到了元帝廟前。衣衫襤褸、風塵僕僕的他,跪在元帝像前,虔誠地祈禱著,希望神明能夠保佑他逃過此劫、重振旗鼓。

可是,就在李自成跪拜之際,一場意外卻悄然而至。突然闖進來一夥村民,他們誤以為他是劫盜「疑以為劫盜」,就從他身後用荷鍤擊傷了他的頭部。

李自成當即昏倒在地,無法起身。這時,村民們一擁而上,將他圍了起來。在混亂中,有人用利器擊碎了李自成的頭顱「碎其首」,導致他當場斃命。

當村民們搜刮李自成身上的錢物時,意外地發現了一枚金印。這枚金印的存在,讓村民們意識到他們殺錯了人,他們殺了赫赫有名的闖王李自成。於是驚恐萬分,從山後逃去「大駭,從山後逃去」,留下了李自成的屍體和一片狼藉的現場。

清軍聽說李自成死了,前來認屍體,但屍體已經腐爛,便說:「是誰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李自成的氣數已盡,這腐屍就是他了!」

6、第六種說法搏鬥死說

這一說法來自康熙年間費密撰寫的《荒書》一書,

據此書記載,李自成在率領十八騎穿越九宮山嶺時,遭遇到了當地山民的抵抗。這些山民聞有賊至,群登山擊石,將李自成所率的十八騎打敗。李自成一人和山民程九伯赤手搏鬥,程九伯不是對手,被李自成摔倒在地,李自成騎在程九伯身上,「抽刀欲殺之」。但刀被血漬粘住,又滲人泥漿;一時沒拔出。正在這時,程九伯外甥金某趕到,從背後用鏟猛擊李自成頭部,李自成腦漿迸裂而亡。

書中的描述,似乎為李自成的死因和死地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程九伯的宗譜明確記載「剿闖賊李延於牛脊嶺下」,這與史書中的記載存在明顯的出入。首先,被剿滅的並非李自成,而是名為李延的闖賊;其次,牛脊嶺也並非通山九宮山的範圍。這些差異,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李自成的死因問題。

綜上:

以上六中說法,其中阿濟格在給多爾袞的奏報中說,李自成潰敗逃跑,隨身攜帶步卒二十人,慌不擇路,被村民以為是山賊,就將他們團團圍住,無論如何就不放行,李自成無法逃脫,「遂自縊死」。這是官方權威說法,被諸多史書採用,相比其他五種說法這種說法是目前最可信的一種。

關於李自成逃亡穿越九宮山嶺一事及其死因和死地的爭議,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歷史問題。它涉及到歷史文獻的解讀、歷史事件的還原以及歷史人物的評價等多個方面。雖然我們無法得到一個確鑿的答案來解開這個謎團,但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和研究,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歷史、認識歷史、思考歷史。

無論李自成是怎樣的死法,然而,他所創立的大順王朝,其輝煌歷史是很短暫的,僅僅璀璨了短暫的42天,便被強大的清軍洪流無情顛覆,留給世人無盡的嘆息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