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立刻讓自己的家裡人搜尋箱櫃,最終在一個破舊的木箱里找到了一張發黃的借條。他立刻讓人快馬加鞭將這張借條送到土改工作隊隊長手中。隊長展開了那張泛黃的紙,只見上面寫著墨跡已經變淡的毛筆字跡,而最下面印著「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指揮徐向前」幾個大字。
土改隊員們都驚呆了。一個甘肅省的地主手中,竟然有著開國元帥徐向前親筆寫下的證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要了解這一切,就必須回到1936年紅軍西路軍西征的時候。
徐向前
提到那張借據,不得不提起一位偉大的人物,開國元帥——徐向前。徐向前生於1901年,出生在山西五台,他的父親是清末的一位秀才。在父親的影響下,徐向前從小就接受了私塾式的教育。然而,由於家庭貧困,他只上了兩年學就不得不輟學。
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他開始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書店做學徒。在那裡,他讀到了很多的中國古典小說,這激發了他習武報國的志向。1919年,辛亥革命帶動了各地的「開智」運動,徐向前的家鄉山西,在閻錫山的大力倡導下,開辦了許多平民學校,使得貧困家庭的孩子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徐向前抓住了這個機會,重新踏入了學堂,並且考入了山西國民師範第一期速成班。畢業後,他擔任了一段時間的教師。23歲時,他考入了孫中山先生創辦的黃埔軍校,成為了黃埔軍校第一批學員。
1925年,徐向前正式踏上了軍旅生涯,兩年後,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積极參与了廣州起義。通過多次戰爭的洗禮,徐向前逐漸成長為一名經驗豐富、指揮能力卓越的紅一軍31師副師長。
1931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正式成立,在1935年,在懋功會師時,紅四方面軍的規模遠超過紅一方面軍,這充分展現了徐向前對紅四方面軍的重要貢獻。
然而,正是因為紅四方面軍數量的優勢,引起了張國燾的非分之想。張國燾決定率領部隊南下,與中央的北上意圖相悖。徐向前本來支持中央的決定,但又不忍心看著自己親手培養起來的紅四方面軍分裂。因此,他被迫跟隨張國燾南下。在行進中,他堅決反對內部衝突,並積極促使張國燾改變計劃北上,最終促成了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會寧的會師。
轉移作戰
1936年秋,在甘肅會寧,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中央決定將紅四方面軍的余部悉數抽調,組建了兩萬多人的西路軍。徐向前被任命為總指揮,陳昌浩擔任政委,任務是開闢河西走廊根據地,並向北擴張,直接與蘇聯建立聯繫。
然而,長期盤踞在西北地區的馬家軍成為了西路軍在河西立足的最大障礙。西路軍剛剛組建,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裝備遠不及馬家軍精良。馬家軍的領袖馬立芳是個老謀深算的人物,他通過與國民黨的勾結獲取大量裝備資源,並依靠掌控西北地區資源,所以傲慢跋扈,完全不將共產黨和紅軍放在眼裡。
馬家軍的士兵個個都是西北本地人,身體強壯,熟悉地形,並且還經受過正規訓練。而西路軍大多數是南方來的戰士,對北方的氣候和環境適應性較差。因此,形勢對紅軍非常不利。
1936年11月,西路軍開始全面進攻馬家軍,企圖一舉奪取河西。然而,儘管全力進攻,馬家軍卻還是穩如泰山,還在西路軍主力陷入苦戰時,猛烈反擊了西路軍的側翼。這使得西路軍無法突破馬家軍的防線,被迫陷入戰略防守的境地。
在這場戰役中,上萬名戰士不幸陣亡於馬家軍之手,而被俘虜的戰士則遭受了無盡的苦難。男性戰士被集體槍決,女性則遭受了不堪設想的凌辱。
馬家軍的追擊
到了1937年3月,西路軍被馬家軍打得節節敗退。原本龐大的兩萬人部隊如今只剩下寥寥三千餘人,徐向前和陳昌浩只能率領這支殘部,從石窩山開始撤退。
然而,西路軍的撤退行動立即引起了馬家軍的注意。在馬家軍看來,西路軍此次的撤退行為無疑是膽怯的表現。因此,馬家軍更加囂張,直接派出大軍對西路軍進行追擊。馬家軍派出的人馬數量是西路軍的七倍之多。
徐向前率領部隊與馬家軍進行了長達四十天的繞道迂迴作戰,最終成功突破了馬家軍的封鎖。然而,此時的西路軍已經所剩無幾,僅剩下400餘人。
這條路途穿越峽谷、荒漠,物資匱乏,環境惡劣。同時,還必須時刻警惕著敵人的追擊。行至甘肅永昌近郊時,士兵們早已飢腸轆轆,步履艱難。如果再得不到補給,這支隊伍恐怕只能在西北的死寂之地葬身黃沙之下。
地主的幫助
正當徐向前和他的部隊筋疲力盡之際,他們突然發現了前方的一個小村莊。他們決定進村尋找一點安息之處。在村子裡,他們遇到了一位心地善良的地主。
這位地主看到一群衣衫襤褸、滿臉風塵的戰士,沒有多問,立刻將他們招待進了家中,讓他們歇息片刻。徐向前簡單地向地主說明了他們的困境,而地主聽後二話不說,立即慷慨解囊,提供了糧食、藥品,甚至還提供了幾匹駱駝作為他們的交通工具。
對於當時處於絕境的西路軍來說,這無疑是雪中送炭,挽救了他們的生命,給了他們很大的希望。然而,根據紅軍的規矩,他們不能白白地接受人民的幫助。徐向前為了感謝這位地主的慷慨相助,於是當即寫下了一張欠條,鄭重地承諾,在取得最後勝利後,一定會回報他們今天的恩情。
這位地主並沒有過多考慮,他一邊開心地笑著,一邊收下了借條。他心想,即使借出去的東西不能回來,也算是救了別人一命,對革命也算是做了一點小小的貢獻。
儘管地主階級通常剝削農民,但在革命艱難時刻,許多地主都表現出了善良的一面,盡其所能資助紅軍。許多陷入困境的西路軍戰士都得到了西北地區的農民和地主的幫助,這些幫助使許多人得以活著回到延安。
在村裡補給後,徐向前等人繼續向東逃亡。為了行動隱蔽,徐向前留下了幾名保衛幹部陪同陳昌浩向東行進,自己則獨自返回延安。徐向前的途中充滿了沙漠和戈壁,艱苦的環境讓他的面容顯得枯槁,衣衫破舊,看起來像是老了幾十歲。然而,正是這番頹廢的外表成了他最好的隱匿掩護。
馬家軍對徐向前深恨在心,四處張貼通緝海報,在西北各地高價懸賞。儘管海報上描繪了徐向前的相貌,但經歷了西路軍的艱難遭遇,徐向前早已面目全非,更像是一個當地的乞丐。正是這種變化,讓歷經生死考驗的徐向前成功甩脫了馬家軍的追捕,安全抵達了延安。
四月初,西路軍殘部陸續抵達寧夏、隴東一帶,與延安的紅軍主力匯合。他們看到組織的身影,都激動得淚流滿面。這些戰士大多衣衫襤褸,滿面風塵,饑寒交迫。有的因逃亡中受傷,只能匍匐前行;有的瘸著一條腿,艱難數百里,方才歸隊。
人們驚訝地發現,曾經威風凜凜的西路軍總指揮如今也是黯然失色,與往日判若兩人。周圍的戰士紛紛詢問:「這位老者是何方神聖?」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位老者竟是當年風華絕代的紅軍統帥徐向前,如今年方三十六。
稍事休整,徐向前立即去見了劉伯承等紅軍主要將領,也很快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毛主席簡單問候了一番,沒有深究西路軍的失敗,只是淡然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回來就好!」毛主席的寬容讓徐向前倍感欣慰。
抗戰爆發後,延安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而徐向前則受命擔任129師副師長。西路軍的殘餘部隊也奮起投入抗日第一線,誓言要用生命保衛家園。
隨著時間的推移,終於迎來了1949年,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誕生了。按照黨的政策,全國即將展開土地改革,地主階級的財產將被充公分配,而那些長期壓迫農民的地主也將受到應有的懲罰。
曾經的善良救了自己
曾經救助過西路軍的老地主,如今成為了土改中需要整治的對象之一。他深知形勢所迫,突然想起了徐向前曾經留下的那張老借條,感到這或許是自己唯一逃脫厄運的希望。於是,他匆忙將借條交給了地方政府察看。
地方政府見到借條上是徐向前的親筆簽名,頓時重視起來,連忙請示上級,希望核實其真實性。經過調閱相關史料,訪問當年目擊證人,這段往事終於被確認是真實存在的。
當年,徐向前一行人因饑寒交迫走投無路之際,這位地主不顧個人安危,慷慨相助,得到了徐向前親筆留下的生死承諾。多年過去,借條上的字跡依稀可辨,卻承載了歲月的滄桑。他的善舉讓西路軍絕處逢生,也在中國革命中留下了一些希望。
根據新中國當時的政策,這樣的善行應該受到褒揚。最終,在各級批准下,老地主原本的死刑被特赦為管制。雖然他逃過了一死,但卻被限制自由,不得再剝削農民。他的財產和地產被充公,自己也不得不和農民一樣,親手去勞動。
結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的善惡本性並不是非黑即白。即便是曾經長期壓迫農民的地主,在別人陷入困境時也會伸出援手。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他當年的一次小小善舉,最終改變了老地主的命運。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不要因為善行微小而不去做,也不要因為惡行微小而去做。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無數仁人志士不畏犧牲的奮鬥之上。像徐向前這樣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革命歲月中浴血奮戰,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才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雖然革命道路艱辛曲折,但正是經歷了磨礪和苦難,中華民族才得以最終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對此,屏幕前的你有什麼想說的呢?請把你的想法打在下方留言區吧,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