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城區步行街十字街頭銅錢以上街區解放前被稱為上饒大街


兩條大街


上饒古城從西門出城向西方向有兩條並列的商業大街,其中一條叫西大街(又名西關街,解放後改名信江路),由於該路段較長,所以劃分為信江東路、信江中路和信江西路。而民間百姓習慣把抗建路十字街頭的銅錢以上稱為上饒大街,銅錢以下稱上節街,花亭子以下稱下節街,勝利路到楊家石橋稱三官殿,楊家石橋以下,又稱車站街。

與西大街並列的另一條商業大街是從西門口出發,跨越西壕石橋通過使漆巷轉到河邊,叫河街。河街又分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這條商業大街一直延伸到如今的上饒市第八小學,轉進花亭子,與西大街連接。後來河街開拓成沿河路,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初,又從上饒八小(當年稱天后宮小學)以下一直打通到勝利路渡口,從此,沿河路與勝利路連接,為大軍解放台灣打通了一條汽車路。


三官殿


下節街三官殿地段,是明清就有的一條歷史古街。三官殿這段古街,有古廟,有古橋,有特色的毛渣塘,街道兩邊人行道騎樓,商店一家接一家,讓行人下雨天從楊家石橋一直到渡口都不會淋雨。


三官殿古街發生過很多故事,有身披種種傳說的古廟三官殿,有濟昌鐵工廠;成立了上饒市第一家工會,為工人加工資與資本家進行鬥爭;上饒市解放後的支前站,在三官殿汪家大祠堂架灶,為火車站的解放軍送熱飯、熱菜和開水;

上饒市第一家糧食局的國營機米廠成立於三官殿的後田畈;上饒市茶山寺的染織廠大股東劉瑞景的織布廠在三官殿徐家園;解放初的中南區畜產公司上饒辦事處就在三官殿街邊,這裡是上饒羽絨廠不忘初心的地點;

民國期間上饒城轉運行(或運輸行)共有15家,而三官殿就擁有6家;三官殿的龍舟賽,三官殿的滾龍燈,三官殿的中秋節燒太平窯,三官殿的串堂班等民俗文化紅紅火火一節接一節;三官殿大街美食滿街香,有甜酒釀,有飯麩粿,有清湯擔,有麻子粿……


原創 汪增討 上饒記憶初掀《信州三官殿》地名文化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