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不盡如人意,諸葛亮的用兵之術,是貨真價實還是徒有虛名?

文 | 文曉書生

編輯 | 文曉書生

«——【 ·前言· 】——»

諸葛亮的用兵之術,歷來是古代傳奇與爭議的焦點,《三國演義》中,他被塑造成超凡脫俗的軍事奇才,但歷史記載卻揭示了他連年北伐的不盡如人意。

儘管陳壽、司馬懿等史家對其評價各異,但他作為政治家與軍事家的角色依然備受爭議,另一方面,東吳的諸葛恪,才華橫溢卻最終命喪亂刀,這種命運與諸葛亮截然不同,令人深思。

究竟,諸葛亮的用兵之術是傳奇還是謊言?歷史的真相何在?

«——【 ·諸葛亮用兵真相· 】——»

在歷經千年爭論的辯題中,諸葛亮的軍事天賦究竟是妙用無窮還是力有未逮,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支持者認為諸葛亮善於運籌帷幄,神奇的戰術令人嘆為觀止,而反對者則指出他在實戰中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孔明被塑造成一個神一般的存在,他的戰術高明簡直超越了凡人的認知。他被描繪為掌握著奪天地造化之術,能夠藉助東風、預測未來、洞悉敵情,甚至施展法術,召喚出六甲神兵,運用遁地之法,使敵人措手不及。

如果不是上方谷突降大雨,司馬懿父子或許早已成為歷史的薄記。就連他的對手司馬懿也不得不承認他是「天下奇才」。

當我們轉向歷史記載,《三國志》作者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卻讓人大跌眼鏡,陳壽指出,諸葛亮雖然連續多年率軍作戰,卻始終未能獲得真正的成功,連年動眾卻未能達成其目標。

諸葛亮或許善於治理國家,但在應對臨機變化、指揮軍隊作戰方面並不擅長,就連《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孔明的讚譽,也無法掩蓋他在戰場上的不足。

即便是被稱為「天下奇才」的司馬懿,在《晉書·宣帝紀》中也直言不諱地指出諸葛亮的志向雖大卻缺乏判斷力,謀略雖多卻不能果斷,喜歡戰鬥卻無法靈活應變。

綜合司馬懿的觀點,諸葛亮或許精通練兵和後勤,但在戰場上的表現卻未能達到及格水平。

他的戰術或許在理論上耀眼奪目,但在實踐中卻往往難以轉化為實際戰果,這一論斷,使人不禁對《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產生了更為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 ·用兵之道· 】——»

數千年來,關於諸葛亮的軍事天賦,人們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議。支持者們各執己見,爭論不休,世代相傳。

其中一些學者,如祝秀俠先生,卻以全新的視角——目的論,重新審視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他們認為,若單純以兵法論之,是對諸葛亮的不公平評價。

司馬懿之貶低可謂出於敵意,而陳壽之論,則可能受制於當時政治壓力。然而,諸葛亮作為一位政治家,他的戰爭行為旨在實現政治目標。

因此,評價他的軍事才能,應當從是否達成目標的角度來審視。

諸葛亮不僅僅是一名將領,更是蜀漢政權安危長達十二載的主宰者。對他而言,戰爭只是達成政治目標的手段之一,他的長期目標是興復漢室,重返舊都,而維護蜀漢國防線的安全則是他的近程目標。

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多次北伐,以有限的資源和兵力,主動出擊,令曹魏無力反擊,同時鞏固了北邊的防線。因此,從目的論的角度看,諸葛亮是深諳用兵之道的。

對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人們的觀點迥異。有些學者甚至認為,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可能受到個人情感的影響,而非客觀事實。

他們指出,陳壽或許因個人恩怨而對諸葛亮不公,但這種說法缺乏確鑿證據。

諸葛亮作為一位政治家兼將領,其軍事行動的意圖和目的應當被納入評價的範疇。他所追求的不僅僅是戰爭的勝利,更是國家的長治久安。

因此,對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我們應當以他是否達成了政治目標來評判。

«——【 ·東吳的諸葛先生· 】——»

諸葛家族自古以來便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存在,而諸葛恪,作為這個家族的一支,註定了與眾不同的命運。

他出生於琅琊,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孕育出了無數風流人物,而他,則成為了其中一個熠熠生輝的星星。

小時候,諸葛恪就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智慧和聰慧,如同稚兒中的明燈一般,照亮了他的家族。他的聰穎與他父親諸葛瑾一樣,成為了家族的驕傲與期待。

記載於《三國志》的一則故事道出了他的機智和幽默,那是一次盛大的宴會,孫權,這位東吳的明主,喜歡與群臣戲謔,挖苦他們,甚至於是重臣也不放過。

諸葛瑾便是其中之一,他的長臉形成了孫權開玩笑的對象。孫權一手牽著一隻驢,驢頭上竟寫著「諸葛子瑜」四個大字,整個宴會哄堂大笑,氣氛一時熱鬧非凡。

然而,就在眾人紛紛議論之時,諸葛恪卻沒有絲毫慌亂。他從容不迫地走到驢的身旁,取來一塊筆墨,在「諸葛子瑜」下面補充了兩個字——「之驢」。

這一幕,頓時讓全場為之一靜,接著爆發出一陣陣的驚嘆和掌聲,孫權也不禁被他的機智所感染,當即將這隻驢作為獎勵贈與了諸葛瑾。

這個小小的插曲,似乎平淡無奇,卻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諸葛恪的聰慧與機智,不僅為他贏得了讚譽,更是讓他的名字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成為了古代傳奇故事中的一筆佳話。

«——【 ·諸葛恪的挑戰· 】——»

諸葛恪,那個反應敏捷、口才出眾的天才少年,如同一顆璀璨的明星在東吳政治舞台上閃耀,然而他的出現並沒有讓諸葛瑾高興,相反,瑾常常抱怨,認為諸葛恪並非能夠興旺家門的好孩子。

儘管如此,諸葛恪憑藉自己的才華,在孫權的青睞下一路飛升,先是被任命為撫越將軍,平定了山越之亂,隨後又肩負起東吳東線的國防責任。

隨著孫權病重,諸葛恪被委以重任,成為大將軍兼太子太傅,領導新皇帝的輔政團。

在他執政之初,他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廢除了監察百官的特務,放寬了言論管制,減免了欠稅和關稅,一切以爭取民心為先。

於是,諸葛恪備受百姓的愛戴。每當他出入朝堂,民眾都紛紛湧來,想一睹他的風采。他那威信如日中天,民心所向,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就在一片歡騰之中,諸葛恪的野心開始顯露,他誤以為國內的穩定已經足夠,便著手發動對外戰爭,挑戰魏國的實力。

儘管第一次取得了勝利,但接下來的戰事卻充滿了挑戰,吳軍陷入了疲憊和疫病的泥沼,士氣低落,而他為了支援軍隊後勤,竟然驅使二十萬民工上前線,這激起了民眾的不滿和憤怒。

更糟糕的是,諸葛恪在遭遇失敗後,竟然拒絕承擔責任,反而加強了對百姓的鎮壓,這激起了更大的反抗。

«——【 ·諸葛恪的悲劇· 】——»

吳建興二年的春天,諸葛恪被小皇帝孫亮召入宮中參加一場酒宴,他本以為這是一次尋常的宴會,不料卻是一個隱藏著致命陷阱的圈套。

孫亮雖是小皇帝,但實際權力卻被掌握在他的叔叔孫峻手中,而孫峻正是孫權的侄孫,掌握著極大的權勢和陰謀心。

酒宴進行到了數輪,席間氣氛愉悅,諸葛恪心中也放下了戒備,突然間,孫亮離席而去,而孫峻則以如廁為由,悄悄脫去了身上的外衣禮服,手持利刃,站在眾人面前。

寂靜的宮殿中,他的聲音在空氣中凝結:「皇上有旨,殺諸葛恪!」這句話如同一道驚雷,在眾人耳邊炸響,宮殿內的氣氛瞬間凝固,每個人的眼神都帶著不安和恐懼。

諸葛恪怔住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會在這樣一個莊嚴的場合受到如此兇險的待遇。他身為一位文臣,此刻卻手無寸鐵,面對孫峻手持的利刃,毫無還手之力。

他的眼中閃過一絲無奈和悲憤,但時間已經來不及了,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孫峻揮舞著利刃,那鋒利的刀鋒閃爍著寒光,在空中划出一道道恐怖的弧線。

就在那一刻,諸葛恪明白了,他明明是諸葛亮的侄子,同樣受命輔佐幼主,卻落得了這樣悲慘的下場。與他叔叔諸葛亮「大名垂宇宙」截然不同,他卻被孫峻置於死地。

諸葛瑾曾經預言過他不是「保家之子」,而這樣的結局卻在他面前成了現實,生動地印證了那句話的殘酷。

諸葛恪心中湧起一股無盡的遺憾和不甘,他也許早已料到幕後的權謀和算計,但卻無力改變這一切,無法挽回自己的命運。

當孫峻揮刀的剎那,諸葛恪的生命在宮殿中黯然落幕,而他的死並非孤獨,他的家人也被捲入了這場陰謀之中,慘遭殺害。

在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權謀紛爭,生命如同脆弱的玉瓦,一旦碰觸便會支離破碎。

諸葛恪的命運,成了歷史長河中一個個無法抹去的血色印記,也成了人們永恆的警示。

«——【 ·結語· 】——»

諸葛亮和諸葛恪,一個以智謀著稱,一個才華橫溢,二者命運迥異卻又交織著歷史的滄桑。

諸葛亮的用兵之術,歷來是古代傳奇與爭議的焦點,他的戰術高明被稱頌,卻也受到歷史的質疑。而諸葛恪,則是一位機智過人卻命途多舛的政治家,他的悲劇告誡著權謀的無情和時代的殘酷。

歷史的長河中,人物命運交錯,智慧與命運交織,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我們在審視古人的功過得失時,也應思考歷史背後的真相和人性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