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塵埃——左丘講八卦(:文姜的醜聞

言子游 /編

前情提要

《春秋》和《左傳》兩書,源自魯國的國史,後由孔門傳述,所以它們用魯國國君的在位時間來編次系年,本故事就從魯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講起。

魯桓公是魯惠公的嫡子(正房夫人所生)。13年前,惠公死了。因為桓公還小,就先由他的庶兄隱公來攝政。隱公沒啥野心,一心等弟弟成人了,還政於他,自己退隱,釣釣魚啥的。

但有個壞人公子翚,在三年前勸隱公把弟弟幹掉,名正言順地當國君,被拒了。於是他又反過來勸桓公把哥哥幹掉,成功了。桓公即位。

齊大非偶

桓公即位,一晃三年過去。

他跑到了嬴地去和齊僖公會見,這是為了同齊女訂婚。秋季,桓公就派了頭號心腹公子翚到齊國迎接齊女,這時,事情就有了點不對勁的苗頭。

按照當時的禮制,凡是本國的公室女子出嫁到同等國家,如果是國君的女兒,就應當派下卿護送她。可這次,齊僖公本人竟然親自護送女兒文姜出嫁,一路走到了讙地,這不僅不合於禮,而且令人生疑。

此前,魯桓公在沒有向齊國求婚以前,齊僖公本給想把文姜嫁給鄭國的太子忽。沒想到太子忽卻推辭了。別人問為什麼,太子忽說:「人人都有合適的配偶,齊國強大,不是我的配偶。《詩》說:『求於自己,多受福德。』靠我自己就是了,要大國幹什麼?」話雖如此,是不是聽說這位文姜有什麼劣跡,就不清楚了。

桓公六年,九月二十四日桓公和文姜的兒子姬同出生了,左傳記載了一通莊嚴的太子出生禮儀:父親接見兒子時用牛、羊、豕各一的太宰,用占卜選擇士人背他,用占卜選擇士人的妻子給他餵奶,桓公和文姜、同宗婦人為他取名字。最後定名為「同」。

誰也沒料到事情開始崩壞了。

請兄殺夫

十八年春季,桓公想出去走一走,合計了一下,就打算帶姜氏到齊國去。大夫申繻勸阻說:「女人有夫家,男人有妻室,不可以互相輕慢,這就叫有禮。違反這一點必然壞事。」從字面上看,這話說得有點沒頭沒腦的,去岳家走走怎麼就必然壞事了呢?除非有些事情,大家已經知道了,就是不便跟桓公明說。

桓公當然不聽,按照既定計划出發,去迎接他自己的命運去了。

齊襄公與他在濼地會見後就和文姜到了齊國。

齊襄公和文姜是親兄妹,十五年過去了,算是久別重逢吧。文姜一到齊國,兩人便睡到了一起。桓公這回可不得不發現了,當然責怪文姜,有沒有家暴發生不知道,但文姜把這件事告訴了齊襄公。

按照常理,家醜不可以外揚,何況兄妹通姦。但醜聞並未走向息事寧人。

四月初十日,齊襄公設宴招待魯桓公,魯桓公竟然沒心沒肺地去了。宴後,齊襄公派公子彭生幫助桓公登車,然後桓公就死在了車中。左傳說得含蓄,就交代了這麼一句話。說穿了,是襄公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魯桓公給幹掉了。

當初桓公幹掉隱公是公子翚動的手,如今襄公幹掉桓公是公子彭生動的手。後來有人嘆曰:"天道循環,報應不爽。桓公派公子翚去迎親,就是一個很壞的兆頭呀!"其實這是不相干的話。在這裡想報告讀者的是,「公子」這一稱謂,當時是國君之子的意思,可能是當今國君的兄弟,也可能是叔叔,總之是宗族。

魯國人當然氣炸了,可是沒辦法。齊國勢大,總不見得跟它硬拼。於是告訴齊襄公說:「我們國君畏懼您的威嚴,不敢苟安,來到貴國重修舊好,禮儀完成後卻沒有回國。我國不知道該歸罪於誰,在諸侯中造成了惡劣影響。請求用彭生來清除這種影響。」

齊國便殺死了彭生以塞責。

憋屈的魯

生活還要繼續,魯國由太子同即位,是為庄公,這一年他12歲。

《春秋》沒有記載魯庄公即位,這是由於文姜外出沒有回國的緣故。到了三月,也就是事件過去將近一年,魯桓公夫人索性住回了齊國。從此,《春秋》不稱姜氏而稱夫人,是由於斷絕了母子關係。究竟是庄公自己斷絕的,還是史臣「代替」他斷絕的,讀者自行腦補。

秋季,周天子的女兒要嫁給齊襄公,按照禮制,天子嫁女於諸侯,要由同姓的諸侯主婚。魯國君是周公的後代,和周天子一樣姓姬,符合條件;而齊國公室是姜子牙的後代,姓姜,同姓不通婚,也符合條件。於是魯國接到了天子命令,不顧國君被殺的新仇,為王姬在城外建造了行館。

這事情,根據楊伯峻先生考證,是因為魯國有親齊派在專政,庄公還插不上手。有以下這條為證:「三年春,魯國的公子溺會合齊國軍隊攻打衛國,《春秋》單稱他的名字溺,不稱公子,是表示對他的貶斥。意思是非出國君之命也。」

之後,《春秋》和《左傳》不顧全書篇幅、不考慮寫字的竹簡很精貴,連篇累牘地報導關於文姜的行蹤:

「二年冬,夫人姜氏和齊襄公公然在禚地相會。《春秋》記載這件事,是為揭露他們的姦情。

「三年春,夫人姜氏和齊襄公在祝丘大吃大喝。

「六年冬,齊國打勝了衛國,派人把略奪來衛國的寶器賞給魯國,這是由於文姜的請求。

「七年春,文姜和齊襄公在防地相會,這是出於齊襄公的主意。」

庄公八年夏,魯軍和齊軍包圍郕國。郕國獨獨向齊軍投降。仲慶父請求進攻齊軍。庄公說:「不行,我實在缺乏德行,齊軍有什麼罪?罪是由我引起的。《夏書》說:『皋陶勉力培育德行,德行具備,別人就會降服。』我們姑且致力於修養德行,以等待時機吧!」

一鼓作氣

魯庄公的憋屈,憋了十年——

庄公十年春,齊國的軍隊主動上門來攻打魯國了。沒辦法了,你不打也得打了。庄公準備迎戰,可要怎麼打法呢?

有國人曹劌請求接見。以下出自中學語文課本:

他的同鄉人說:「那些每天都吃肉的人在那裡謀劃,你又去摻和什麼!」曹劌說:「吃肉的人鄙陋,不能作長遠考慮。(魯國滅了,我們可得一起遭殃啊。)」於是入宮進見庄公。

曹劌問庄公:「可有作戰的準備?」庄公說:「我身為國君,有吃有穿,不敢獨自享受,一定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不能周遍,百姓不會服從的。」庄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祝史的禱告一定反映真實情況。」曹劌回答說:「一點誠心也不能代表一切,神明不會降福的。」庄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完全探明底細,但必定合情合理去辦。」曹劌回答說:「這是為百姓儘力的一種表現,憑這個可以打一下。打起來,請讓我跟著去。」

庄公和曹劌同乘一輛兵車,與齊軍在長勺展開戰鬥,庄公準備擊鼓。曹劌說:「還不行。」齊國人打了三通鼓。曹劌說:「可以了。」齊軍大敗,庄公準備追上去。曹劌說:「還不行。」下車,細看齊軍的車轍,然後登上車前橫木遠望,說:「行了。」就追擊齊軍。

戰勝以後,庄公問曹劌取勝的緣故。曹劌回答說:「作戰全憑勇氣。第一通鼓振奮勇氣,第二通鼓勇氣就少了一些,第三通鼓勇氣就沒有了。他們的勇氣沒有了,而我們的勇氣剛剛振奮,所以戰勝了他們。大國的情況難於捉摸,還恐怕有埋伏。我細看他們的車轍已經亂了,遠望他們的旗子已經倒下,所以才追逐他們。」

大結局

雖然難得以弱勝強,庄公算是出了一口惡氣,可殺父之仇,終究沒有報成。

回溯到庄公八年,冬季十二月,齊襄公在姑棼遊玩,在貝丘打獵。看到一頭大野豬,隨從說:「這是公子彭生啊!」齊襄公發怒說:「彭生敢來見我!」就用箭射它。野豬像人一樣站起身啼叫。齊襄公害怕,從車上摔下來,傷了腳,丟了鞋。

回去以後,責令徒人費去找鞋,費找不著,齊襄公就鞭打他,打得皮開血出。費走出去,在宮門口遇到叛賊。叛賊把他劫走並捆起來。費說:「我哪裡會抵抗你們啊!」解開衣服讓他們看自己的背後。叛賊相信了。費表示願意和他們一起行動,請求先進宮去。進去以後把齊襄公隱藏起來,然後出宮同其他宦官和叛賊格鬥,死在宮門裡。——這位費哥的愚忠讓人嘆息。

叛賊進入宮中,在床上殺了孟陽,說:「不是國君,樣子不像。」一眼看到齊襄公的腳露出在門下邊,就把他殺死了。

齊襄公一死,幾個兒子爭奪君位,最後引出一代霸主齊桓公以及管仲之治,此為後話。

一直到庄公二十年春,《春秋》還沒忘記文姜,憤憤地記了一筆:夫人姜氏去了莒國。

她其實還挺逍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