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為國殺敵卻結局落寞,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歷史上的岳元帥分明是一個怒目金剛似的人物。

他被削奪兵權,被誣陷下獄,因「抗命」罪被殺,並非是唯皇上馬首是瞻,並非處事畏首畏尾,而是因為敢于堅持正義,敢於說真話,敢於批評朝政時事,不屑與權奸宵小同流合污,這才得罪趙構——秦檜集團的。

岳飛是不掩飾自己的意見的,有時甚至很自負,根本不是一個謙謙君子。

都督張浚有次以某地人事安排徵詢岳飛意見,張浚每提一名將領,岳飛都認為不適宜。張浚很生氣,諷刺說,我就知道除了你岳太尉,沒有人能夠勝任!

張浚權重位高,而且有多次提攜之恩,但岳飛卻並不照顧面子,仍是要在言語上爭個輸贏。明朝李贄在讀這段史實時也認為岳飛「一再胡說」。圖一時口舌之快,不計後果,岳飛確實太直,胸無城府,很容易得罪人。

岳飛不是圓滑的政治家,而是一位勇氣過人的大將,他在軍事上深通謀略,但做人卻缺少心眼。岳飛的悲劇,當然首先是時代、社會的悲劇,但多少跟性格也有點關係。

由於和張浚鬧意見,岳飛便向皇帝提出辭呈。他守候在母親的墳墓旁盡孝心,不理軍事。朝廷著急了,催促岳飛趕快赴任,岳飛置之不理;部屬跪下來以死相求,他也不為所動。直到第六天,他才回到軍營。

對那位新貴秦檜,岳飛更是不留情面,曾多次為趙鼎罷相鳴不平,公開說秦檜執政只能喪權辱國。一次秦檜代表朝廷與金人簽訂了「和約」,朝臣們都向秦檜祝賀,岳飛也寫了一聯賀詞:「莫守金石之約,難充溝壑之欲。」意思是說,和約並不是像金石一樣牢固,金人的貪慾是沒有止境的,氣得秦檜七竅生煙。

其實以上幾件小事,都可以為岳飛帶來禍患。皇帝天下獨尊,權臣炙手可熱,誰敢與之鬥氣?歷朝歷代多少賢臣名士,稍稍露了點怨聲,就被高高在上的皇帝老兒殺頭或流放。

甚至還有腹誹一說,你對皇帝的意見不表示態度,不發言,那麼你肯定是在心裡誹謗皇帝,這也是犯了大不敬的罪名,應該問斬的。

當時是國難當頭,用人之際,趙構不得不忍一忍,表面上若無其事,其實心裡肯定是不舒服的。張浚這位大都督本來是很欣賞岳飛的,大約此後也對岳飛冷淡了。

岳飛被誣陷,張浚沒有落井下石,但也沒有施以援手。而權奸秦檜,就此把岳飛當作了眼中釘,肉中刺。官場人心難測,有的人你對他很友好,他也會把你當敵人。

紹興年間的另一位大將張俊,就是這一種人。

當岳飛職位比他低,受他節制時,他尚能公正對待,在一次大戰後還向皇帝表奏岳飛軍功第一。一有戰事,他就把岳飛調到自己麾下衝鋒陷陣。

當岳飛也成為一個方面軍的主帥後,張俊的態度就變了,雖然也常在一起並肩抗擊金兵,但卻對岳飛的戰績心生忌妒,並且上表歪曲事實。

岳飛平定洞庭湖「水賊」揚幺,向韓世忠和張俊各送了一條樓船,韓世忠很高興,張俊卻感到不舒服。

張俊本是抗金大將,卻投靠一心主和的權相秦檜。剛開始的時候,秦檜張俊恨岳飛礙手礙腳,但轉而把矛頭對準另一員抗金主將韓世忠。他們認為韓世忠武勇彪悍,敢做敢說,行事不計後果,不大聽招呼,肯定是「和議」的最大障礙。

秦檜秘密逮捕了韓世忠的部下統領胡訪,逼他誣告韓世忠謀反。當時,如果岳飛袖手旁觀,「風波亭」的悲劇主角則是韓世忠了,但他沒有。

秦檜、張俊一夥由此深恨岳飛,他們放開韓世忠,轉而陷害岳飛。秦檜把整韓世忠的手段照樣搬到岳飛身上,也是先逼部將誣告,然後連及主帥。

岳飛被捕下獄及遇害後,富於正義感的韓世忠數次為岳飛鳴冤,甚至當面責問秦檜:「你們說岳飛謀反有什麼真憑實據?」秦檜厚著臉以「莫須有」作答。韓世忠憤怒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歷來是功高震主,功臣良將本來是極聰慧之人,但當局者迷,如韓信攻下三齊之地後,就要求劉邦封他「假齊王」,豈不是捋虎鬚。

岳飛在漢朝是韓信,在明末是袁崇煥,在秦二世時是蒙恬,總是會與帝王的屠刀結緣。韓世忠後來是醒悟了,他交出兵權,買田造屋,悠遊山水,信奉佛老,不與從前的部屬來往,這才躲過了趙構——秦檜集團的殺戮,得以盡享天年。

但是岳飛38歲的生命是不朽的,他在歷史上的彰顯程度是韓世忠無法比擬的。

岳飛在軍事上是全才:他左右手都能拉開「三百石」的強弓;能力戰,曾單騎執丈八鐵槍闖入敵陣,刺殺金兵黑風大王而歸;他精於野戰,靈活運用兵法,善於以少勝多;他有民主作風,每次軍事行動前,都要召集部下統制官開會,集思廣益,共同決策,所以戰無不勝;即使在戰術上也有創新,用砍腿戰術大破金兀朮拐子馬(鐵甲連環馬);他治兵嚴謹,軍紀良好。

岳飛甚至在詩詞、書法方面也有造詣,自成一家。

這樣一位天才的軍事家,本來是上天賜予南宋的救星,是統一中原的希望所在。可惜統治者最需要的是奴才,而不是將才,有傑出才能而又有傲骨的岳飛是不能為趙構——秦檜集團所容的。

岳家軍真的「直搗黃龍府」,救回徽宗欽宗皇帝怎麼辦?岳家軍、韓家軍、楊家軍、張家軍、劉家軍滅了金國,功高權重,難保沒有人要謀反?

本朝太祖趙匡胤就是以出征大將的身份發動陳橋兵變,奇得天下的。皇帝趙構不能沒有自己的小算盤,他權衡來權衡去,只有照秦檜的意見辦,簽訂「和議」最保險。

儘管偏安一隅,儘管要用大量財物進貢金國,但父親和兄長不能來爭奪皇位,臣下手中也沒有重兵,這不就天下太平了么!

處死岳飛,就是向金國表示求和的誠意,趙構斷然與秦檜站到了一起。

其實趙構這個皇帝也是漸漸變壞的。開初他也有中興之志,很想收復中原,因而對岳飛等將領獎勵有加。

岳飛生於農家,沒有任何背景,完全是靠軍功從下級軍官中脫穎而出的,從列校十幾年間升為宣撫使、樞密副使、太子少保,封列侯,是當時最年輕、升得最快的大將軍,這說明趙構是很賞識岳飛的。

趙構還為岳飛手書「精忠岳飛」,托以「中興大業」。大敵當前,他並不信任張俊、揚沂中等將領,只要有岳飛在,趙構才感到放心。

岳飛平定曹成、揚么等多起內亂的六年期間,頻頻得到趙構的獎勵。那時候趙構政權剛剛建立,內憂外患,行無定所,必然要有強大的武裝才能穩固半壁江山,因而朝中是主戰派佔上風,趙構在賢相趙鼎的輔佐下,在艱苦環境中,倒也像個明君。

當岳飛、韓世忠等將領掃平內亂,趙構進駐杭州,坐穩江山,統治集團就開始享樂腐化,就不思進取了。

在這種形勢下,權奸秦檜的投降主義路線就很合趙構的胃口,而天天喊抗戰抗戰的主戰派就很令人討厭了。

隨著秦檜擔任宰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趙構就一天天昏了,沉浸在歌舞昇平中,直把臨安作汴京。

有這樣的皇帝,有這樣的權相,有這樣的高度集權,再有十個岳飛也不能恢復中原。

當岳飛等將領在取得朱仙鎮大捷,金兵全線崩潰,金兵統帥金兀朮準備放棄河北,退回東北之時,一位書生就攔住金兀朮的馬頭說,你們不必倉皇撤退,該後撤的是宋軍。

自古以來朝中有權相,大將在外很少有成功的。這位書生的話是說對了,岳飛一連收到十二道後撤的命令。當他還在力爭時,秦檜先調走了聽話的張俊、揚沂中的軍隊。

後人總是責備岳飛這時不該聽命朝廷,而應繼續進軍,這其實是不負責任的話。沒有友軍,沒有後勤補給,孤軍深入是很危險的;朝廷還會宣布岳飛反叛,調動幾支軍隊來圍剿,張俊等人是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的,岳家軍只有死路一條。

再說,軍隊也還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嚴密的紀律。民國時的大漢奸汪精衛竟評價岳飛是「不要節制的軍閥」,這是不正確的。

1141年,岳飛因莫須有的罪名被害,南宋朝廷與金國簽訂了「和議」,趙構生理上的陽萎轉化為政治上的陽萎,甘願成為金國的兒皇帝。

趙構的衣冠由金國提供,宋廷每年向金國貢幣50萬,一半是白銀,一半用絹匹。金人為了向趙構表示撫慰,送還了他的母親(靖康之難時被俘),但是趙構的父親和哥哥這兩個皇帝卻被囚死在王國城。

中原百姓盼望王師北伐終成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