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大年(春節)的由來

春節俗稱過大年,中國傳統四大節之首(清明、端午、中秋)。春節之名系民國二年命名,至今有112年。民國前春節叫元旦,老百姓稱之為過大年,有四千多年歷史。

由殷商時代祈歲祭祀演變而來。隋代杜台卿《五燭寶鼎》載:「正月為端月,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國,實行公元紀元,定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成立日。尊孫總理遺願,袁大總統施新政立法,從西方引進曆法,於民國三年1月下令,把農曆(陰曆)正月初一元旦改名為春節(並提倡過新年,棄舊年,但是老百姓不買帳,繼續過舊年)。於是,曾經的農曆正月初一元旦被移到了陽曆1月1日。從此以後,就有了新、舊兩個年,即陽曆年元旦,舊曆年春節。1929年,國民政府成立,由於政府內大多要員受西方教育和影響,主張西化,強制廢除農曆,立法告知全國,放假過陽曆新年元旦。下令政府部門、學校不準過春節,在春節不放假,各商鋪不準關門休息,禁止在春節舉行娛樂活動等。由於老百姓抵制和國民黨忙於內鬨,該法令未行通。1937年,盧溝橋爆發七.七事變,全國進入全民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取消過春節的政策措施落了個不了了之下場。從此陽曆年和春節並存延續到今天。

文曹建成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