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北解放區完成土改剿匪後就迅速扭轉了戰局?

——你了解咱們的隊伍嗎?(109)

主 編:崔曉漢

總撰稿:徐焰

顧 問:毛新宇

1946年夏初,東北民主聯軍主力退到松花江北岸,前有強敵,後有土匪蜂起擾亂。當時東北局形容,已經到了「沒有家,沒有房子,好比流浪漢」的嚴重局面。然而,為什麼共產黨人在東北農村實行土改、剿匪後馬上就站住了腳,而且還展開了排山倒海的大反攻呢?

獲得寶貴時間後,「七七決議」指明方向

1946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撤出四平、長春、吉林,山東、山西解放區的反擊和南滿部隊攻佔鞍山等城,對緩解東北局勢起到重大作用。蔣介石雖同意從6月7日起停戰15天,卻提出了一個極其苛刻的劃分東北國共兩軍駐地的「整軍」方案,聲言只有照此辦理,否則停戰期滿後就繼續進攻。在這個方案中,國民黨在東北劃給中共部隊駐紮的只有居民稀少的大興安嶺地區、靠邊境的黑河延邊地區。若接受這一條件,東北民主聯軍將被壓縮在面積很小且無多少人口的荒涼地區,不但不能發展,維持現有30萬部隊生存都辦不到。

對這樣一個提案,蔣介石一度認為依靠美國特使馬歇爾能夠壓迫中共方面接受。據當時東北保安總司令杜聿明後來在回憶錄中稱,攻佔四平、長春後,蔣介石就從南京派人送來這一方案徵求意見,他回答說很好,認為以現有力量從軍事上絕對達不到這一目標。不過杜聿明以懷疑的口氣問:「中共方面能接受這一方案嗎?」來人很有自信地說:「馬歇爾會說服中共接受的。」此人又大談什麼「中共自四平街大敗後,求和甚切」,所以必定會讓步。

蔣介石拉攏美國採取威脅利誘的同時,仍打算將其在東北的軍隊增加一倍,這對已經陷入嚴重困難的東北民主聯軍是非常危險的。從6月間開始,關內解放區奮起反擊國民黨軍,蔣介石原定調到東北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軍以及第八軍、第五十四軍等部都被牽制在華東。至1946年秋,國民黨軍在東北仍只保持七個軍,未能達到增兵至十五個軍的目標。攻入東北的國民黨軍雖多系由美國裝備的最精銳部隊,卻畢竟兵力有限,又沿著鐵路線從山海關一直擺到松花江,兵力分散,處處被動挨打,這是蔣介石在軍事戰略上一個致命失策。國民党進入東北後馬上表現出極其腐敗的面目,在東北群眾中也迅速喪失了民心。

東北基本停戰的狀態,一直持續到1946年的10月。這四個月的停戰時間,對中共東北局的工作極為寶貴。7月7日,中共東北局副書記陳雲起草的《東北局關於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決議》,即著名的「七七決議」,經毛澤東親自修改後下發。決議強調指出:「無論目前或今後一個時期內,創造根據地是我們工作的第一位。」決議還要求東北的廣大幹部「跑出城市,丟掉汽車,脫下皮鞋,換上農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資格,一切可能下鄉的幹部統統到農村去,確定以能否深入農民群眾為考察共產黨員品格的尺度,一切深入農村者給以獎勵,不願到農村去的給以批評。造成共產黨員面對農村,深入農村的熱潮」。

中國共產黨人丟掉一切和平幻想,痛下決心建立根據地後,東北局和各級黨政機關實行了大精簡,各抽出三分之二幹部共1.7萬人,再加上幾萬部隊,在東北解放區各地下鄉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

活捉謝文東、「座山雕」,贏得剿匪勝利

當年東北的特殊情況,決定了地主往往同土匪勾結,不剿匪就不能搞土地改革。近代東北居民主要是關內來的移民,有不少人在沒有官府的管轄的情況下上山為匪,被稱為「鬍子」,地主為保衛家園也普遍買槍。日本佔領後建立偽「滿洲國」,對土匪基本採取招撫方式。日本投降後,蘇軍只佔城市,東北鄉村大都進入無政府狀態,老「鬍子」又拉起隊伍為匪,許多地主和偽滿軍警也建立武裝。在共產黨展開土改之前,北滿農村的田地大都被漢奸、惡霸、特務、地主所霸佔,他們把持農村政權並勾結土匪,以武力控制了廣大農民群眾。國民黨軍進入東北後,蔣介石又拿出收買加委的慣伎,派出大批特派員到北滿收編土匪偽軍。如投降日軍的東北抗聯叛徒謝文東拉起一伙人嘯聚山林,居然得到加「上將」銜的委任狀。

1946年夏末,北滿剿匪鬥爭全面展開,八路軍著名的三五九旅和合江軍區部隊首先進剿謝文東部,民主聯軍新建的坦克部隊和航空兵也出動掩護,一舉直搗老巢將其擊潰。在北滿其他地區,東北民主聯軍也擊潰了各部股匪,隨後還實行了寬大政策,對投降和被俘的普通從匪者遣散回家,發給路費,分給土地,結果很快只剩下小股慣匪還在頑抗。當時謝文東拒絕招降東躲西藏,剿匪部隊不顧疲勞和寒冷窮追不捨,在山林中將其活捉。

在東北剿匪鬥爭,還出現過一位曾經在全中國家喻戶曉的偵察英雄楊子榮。他在牡丹江附近作戰,連續創下杏樹村勸降、殲滅許福、許祿、智擒「姜左撇子」、活捉「座山雕」等英雄業績。被國民黨委任為「東北先遣軍第二縱隊第二支隊」司令、號稱「座山雕」的三代慣匪張樂山,據說清政府、「張大帥」、日本鬼子都奈何他不得。楊子榮卻帶領6人組成的小分隊深入虎穴,鬥智斗勇,沒費一槍一彈將其活捉,留下戰史上的一段佳話。

幾十萬翻身農民參軍,東北戰局就此扭轉

東北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剿匪的勝利又打消老百姓的顧慮,眾多農民參加了農會、婦女會,參加了對地主的清算鬥爭。過去高度集中的土地以及騾馬、牛羊和浮財,此時都分給了「張狗剩」、「趙光腚」等貧苦農民,寫有他們名字的土地界樁釘到了廣闊的黑土地上。昔日的「窮光蛋」在土改時一夜便換了人間,擁有了牛、馬和田地,不少也能娶上媳婦,他們從內心擁護共產黨。這些翻身農民同時非常清楚,如果國民黨打來,逃亡地主組織的「還鄉團」便會回來,土改所得到一切都將喪失,廣大農村馬上掀起了參軍參戰和支前的熱潮。

1946年秋天到1947年,有1000多萬人口的北滿地區完成了土改。隨後,各村的牆壁上到處寫上了大標語:「翻身不忘恩,好漢去當兵!」「保田保家,保衛勝利果實!」幾十萬胸戴大紅花、伴隨著鑼鼓聲參軍的翻身農民,走進了民主聯軍即後來的東北人民解放軍的隊伍。這些兵員覺悟之高、素質之好,又是前一階段所未有的,面對抓壯丁而來的國民黨兵,國共兩支軍隊在戰場對陣時士氣馬上有了天壤之別。擁有了雄厚兵源和鞏固後方的東北民主聯軍,很快便在北滿、南滿發動了大反攻,從根本上扭轉了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