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死後國庫剩2716萬兩,雍正死後還剩3453萬,乾隆去世時剩多少

前言

當年那位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面對著剛剛平定的動蕩局面,他為何還要一門心思設法豐補國庫?

當年那位勤政愛民的雍正皇帝,他苦心治國積累下的萬貫家財,為何還要留給兒子揮霍?如今這位奢侈荒唐的乾隆皇帝,滔天富貴萬民仰望,他又為何要為國庫憂心忡忡?

家學淵源:治國需先豐補國庫

公元1661年,注清世祖順治皇帝駕鶴西去,只留下一個8歲的皇太子康熙。眼看著清王朝一片混亂,各地反清力量蠢蠢欲動,大臣們擁立年幼的康熙即位。

8歲的康熙面對內憂外患重重的局面。南方,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在台灣建立明鄭政權,志在反清復明;西部,三藩之亂的餘孽李定國率軍反叛;西北邊陲,準噶爾部台吉噶爾丹策零叛亂;北部邊界,俄國人屢次越境劫掠。

天資聰慧的康熙深知面臨的困境。他選擇大臣中的佼佼者助他治國,多方聽取庶民疾苦,親臨前線鼓舞士氣。很快,他便以出人意料的勇氣和才幹平定內亂,擊退外敵,樹立威望。

天下太平的背後是萬事待舉。康熙明白想要長治久安必須讓老百姓富足安居。於是他大力發展農業水利,熬鹽造幣以充實國庫積蓄。同時嚴懲貪官污吏,以清朗吏治。果然,在他60年的管理下,清廷財政年年盈餘,國力日漸興旺,到晚年國庫已存銀2716萬兩之多。

王道樂民:勤政仁民的雍正帝

雍正元年,康熙駕崩,太子胤禛登基,是為雍正帝。作為儒學典範的雍正帝勤政愛民,深得民心。他勤奮治理國家,簡樸節儉,身體力行。

雍正減輕地方負擔,嚴懲貪官污吏,致力推行低稅率和平準法,從根本上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在他的努力下,清朝的財政收入大增,手工業顯著發展,庶民們安居樂業。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駕鶴西去,留下一個信箱滿滿的國庫——3453萬兩白銀,較康熙時期又增長了737萬兩。如此巨額積蓄,足以應對朝政各項大事。可以說,在雍正勤政愛民的治理下,清朝的國力達到頂峰。雍正留下的豐厚國庫和鼎盛天下,成為兒子乾隆繼位的最好基石。

揮金如土:奢靡之徒的荒唐悲歌

乾隆登基後,清朝進入全盛時期。多年和平發展使清朝國力空前強盛,年財政收入高達7500萬兩之多。這對一個帝王來說實在是前所未有的財富積累。

然而好景不長。相傳,人的成就往往造就自負。到了中期,乾隆變得奢侈,沉迷於女色,好大喜功。他在位期間愛給古迹隨意蓋「御書」章,自比神聖,在古迹上刻滿自己的題字,彷彿在向百姓宣告自己的偉大與不朽。

乾隆為討好妃嬪,更是大興土木,修建異宮花園。僅度假山莊一項,他便修建了數十座。這些奢靡之極的建設無不需要耗費車軸國庫。但乾隆置若罔聞,仍我行我素、任意揮霍。

百官效仿:層層盤剝的官場亂象

自上而下效仿皇權的百官們也跟著皇帝奢侈起來。他們仗勢欺壓百姓,虛報工程進賬,從中截取「回扣」。還以各種名目新設苛捐雜稅,尋思壓榨百姓來補貼自己的奢靡開支。

這些腐朽貪婪的官僚將最底層的百姓視為搖錢樹,不斷敲打榨取。老百姓們為了應對頻繁增加的苛捐雜稅,被迫高額舉債。而高利貸無孔不入地滲透進村裡,人人為了還債,只能出賣田產房屋,最終家破人亡。

可悲的是,最應該捍衛百姓權益的皇帝,此時正沉溺於後宮佳麗。他對朝中腐敗視若無睹,任由貪官污吏為所欲為,並因此間接助長貪腐之風。這讓老百姓們對他日漸生出怨憤之心。

末路狂奔:國庫瀕臨枯竭的掙扎

這種雙重揮霍讓國庫經不起這樣的摧殘。即便年財政收入依舊可觀,但接連不斷的巨額支出也讓國庫捉襟見肘。乾隆晚年時,政府年收入驟降至6939萬兩,比鼎盛時期整整減少了561萬兩!

乾隆駕崩後,尚有近7000萬兩存銀留給兒子嘉慶。這本是筆巨額財富,可因此前的揮金如土,其實際購買力已大不如前。更嚴重的是,此時的清朝已積重難返,隱患叢生。

果然,嘉慶登基後不久,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前期積累的財富融化速度可怕。官僚機構已經腐朽不堪,貪污成風。稅收銳減,國庫瀕臨破產。到後期,為節省開支,皇帝只能寒酸到打補丁穿舊龍袍。當初鼎盛時的財富榮華,已不復存在。

功敗垂成的荒唐皇帝

爺爺康熙積累下的財富,父親雍正增長擴大的基業,都落在一個不稱職的揮金如土者手中,最終回天乏術。國庫、民心、天下,在乾隆手中蹉跎飄搖,步向敗落。

也許乾隆會為自己找到萬般穿鑿附會的理由。他會說鼎盛功業在在,山河依舊,子民安居樂業,自己便功成身退,高枕無憂。殊不知,他這一生的荒唐浪費,已然埋下朝代毀滅的隱患。在他駕鶴歸西的那一刻,大清的衰敗從此不可逆轉。

風光無限的皇帝,何苦為銀子憂心忡忡?不為持國有術,只為榮華虛浮。功敗垂成,路回情難移。待到斷崖幾近,悔之晚矣!

結語:

府宅如大山,家務雜如絲。家大業大,事務繁雜,宛如龐大的帝國,重如千鈞。在這樣的環境中,即便是家務,也成為一項棘手的工作。與此同時,大清國內部的問題逐漸浮現,官員貪腐、盤剝百姓的情況逐漸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風氣。

富國強兵的理念背後,是需要一個清明的朝政和廉潔的官員團隊。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官場上的貪污漸成風氣,這讓家族的使命變得更加艱巨。官員們應當以身作則,努力營造一個廉潔清明的朝政,以保護家族和整個帝國的繁榮穩定。

正如家務一樣,朝廷的事務也需要精心管理,以確保帝國的長治久安。只有在官員勤政、百姓安居樂業的環境中,大清國家庫才能豐衣足食、國泰民安。這是一項重大的責任,也是家族應當共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