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先鋒戚家軍被朝廷無情拋棄,朝堂鬥爭下的英雄末路



明朝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倭寇橫行,東南沿海地區的民眾生活苦不堪言。對於大明朝廷一直抗擊倭寇但是效果明顯不佳,直到東南沿海福建總督變成了胡宗憲,重點啟用沿海將軍戚繼光,操練專門對付倭寇的戚家軍,這才找准倭寇命門,在沿海地區民眾的廣泛支持下將入侵的倭寇趕出了大明疆域。

為抗擊倭寇事業立下大功的戚繼光和戚家軍也隨之水漲船高,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可惜好景不長,這支功勛軍隊在萬曆年間卻被朝廷拋棄,悄無聲息的消散在了歷史中。

世家出身的名將戚繼光

其實嚴格說起來戚繼光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白手起家的將領,他的祖上戚祥當年跟隨過大明開國皇帝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念其從龍有功,就讓戚祥的兒子開始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的職位。

從此開始,戚家就有了鐵飯碗,但是老話說得好,富不過三代,雖然有這樣一個職位承襲,到了戚繼光父親這一輩已然是過得比較清貧。戚繼光繼承了這個職位以後卻發現真實的官場並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只要自己有能力肯干就行,登州衛已經是沉冗不堪,人浮於事。戚繼光這個初入職場的小領導對於他們來說就像空氣一樣無足輕重。

受到輕視的戚繼光決定給自己增加點分量,於是在嘉靖二十八年的時候戚繼光成為了武舉人。第二年他決定再接再厲,準備再給自己搏一個功名出來。但是沒想到考試還沒結束,考生們直接被拉走參加對韃靼的防禦戰去了。

戚繼光就這樣陰差陽錯的在薊門幹了幾年的邊防兵,後來由於部隊輪防的要求,他又來到了東南沿海地區。在這裡他遇到了自己的伯樂和並肩戰友-胡宗憲和俞大猷。俞大猷對戚繼光的見解和學識非常佩服,也多次向胡宗憲推薦戚繼光。

天時地利人和,戚繼光終於在東南站住了腳,同時他的天賦也得到了徹底兌現,他用胡宗憲給他的三千新兵練出了威名赫赫的戚家軍,和東南沿海其他地區將領一起把為患多年的倭寇趕了出去,還地方以清明。

成也張居正,敗也張居正

戚繼光只是一介武將,而他後來的高升與落魄都跟一個人脫不了干係,這個人比他還有名,那就是萬曆首輔張居正。

戚繼光之前在東南沿海地區,他的頂頭上司是胡宗憲。胡宗憲其人勤政愛民,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胡宗憲的仕途上最大的污點就是他的座師嚴嵩

嚴嵩是明朝著名的奸佞之臣,胡宗憲明知嚴嵩的罪行,但是胡宗憲又是一個傳統的人,他不可能自己的老師落井下石,也正是因為如此,胡宗憲成了嚴黨。再加上在東南地區胡宗憲勞心勞力,心力交瘁,體力不支,最終在獄中自殺,很快就在政治舞台中落下了帷幕。

皇宮內閣的權力鬥爭經過幾番波折,最終張居正成為笑到最後的人,他不僅僅是萬曆皇帝的老師還成為了內閣首輔。

成為首輔大臣的張居正著手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子,此時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愣頭青的戚繼光敏銳發現了這個機會,他這一次積極配合張居正的政治舉措,並且熱切進行走動。

戚繼光有平定倭寇的功勞,而且為人可靠,又對自己積極熱切,張居正也樂的扶持戚繼光成為自己在軍中的得力助手。於是在張居正的扶持下,戚繼光成為了薊州總兵

時也命也,戚繼光在北方對韃靼的防守密不透風,在他的任期內,北方游牧民族竟然沒有侵擾過其轄區。可是能力再強也比不上政治鬥爭,戚繼光的政治盟友張居正死後,戚繼光就被調離了薊州,去了廣東,雖然職位沒變,但戚繼光明白,自己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戚繼光一直託病沒有去廣東上任,最後直接回了老家。萬曆十五年(1587)二月,這位傳奇英雄在家鄉病逝,年六十歲。

戚繼光死了,他一手創立的戚家軍也分崩離析被其他部隊所吸收。直到後來李如松進入朝鮮打日本人的時候徵調了一支人數並不多的部隊,這時人們才又想起當年叱吒東南的戚家軍。

為國家和民族貢獻了血汗和生命的戚家軍就這樣消散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偶爾人們還會想起戚家軍這三個字。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我以我血薦軒轅,城頭變換終究是華夏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