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拉18個太平洋島國開峰會

本報駐美國、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馮亞仁 達 喬 本報記者 丁雅梔 趙 霜 本報特約記者 甄 翔 柳 直

當地時間25日至26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主持召開第二屆美國—太平洋島國峰會,尋求加強在南太地區的影響力。據美媒報道,拜登25日宣布,美國正式承認庫克群島和紐埃這兩個太平洋島國為主權和獨立國家,並將與兩國建立外交關係。值得注意的是,拜登去年9月在首屆美國—太平洋島國峰會上,就已經使出「金援」一招,承諾經濟上協助太平洋島國,今年則強調要向太平洋島國援助基礎設施建設。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認為,這次峰會已經被稱為拜登的失敗,索羅門群島總理索加瓦雷和萬那杜總理基爾曼決定不出席峰會,這給了華盛頓一記「耳光」。有分析認為,美國對太平洋地區的突然熱絡,更多是利用其作為地緣對抗的棋子,此次舉辦峰會便是其中一環。美國和平研究所稱,太平洋島國領導人希望華盛頓作出始終如一的承諾,而不是出於地緣政治競爭的角度爭取地區支持。對這些國家來說,氣候變化對太平洋島民的生計、安全和保障乃至低洼環礁國家的生存構成威脅,才是其首要的安全問題。中國專家表示,美國對太平洋島國的實際重視程度依舊有限,「口惠而實不至」的態度是美方經常上演的戲碼,與美國相比,中國同這些島國交往時的最大不同是給予充分尊重,展開互惠互利的合作。

拜登宣布與兩個島國建交

據美聯社25日報道,拜登當天在聲明中稱,美國正式承認庫克群島和紐埃的主權和獨立,這將有助於推進印太地區的「自由和開放」。報道稱,拜登將在本屆美國—太平洋島國峰會上承諾為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新的資金,包括通過海底電纜改善互聯網連接等。白宮聲明稱,拜登將利用本屆峰會加強與太平洋島國的聯繫,並重點討論應對氣候變化、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公共衛生和打擊非法捕魚等議題。根據日程安排,周一峰會首日,拜登將在白宮與18個國家的代表舉行會談,之後進行工作午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當晚將在國務院設宴款待來賓。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財長耶倫和國際開發署署長鮑爾等官員將出席系列會議。此外,參會代表還將參觀巴爾的摩港的美國海岸警衛隊巡邏艇,聽取關於打擊非法捕魚和其他海事問題的簡報。

「與中國競爭外交魅力」,路透社25日報道稱,美國—太平洋島國峰會旨在阻止中國進一步在華盛頓長期以來視為自己「後院」的戰略地區發揮影響力。當被問及美中之間的競爭關係是不是美國加強同太平洋島國接觸的原因時,相關美國官員表示:「毫無疑問,中國在包括該地區在內的自信和影響力,一直是促使我們保持戰略重點的因素。」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刊文稱,太平洋島國之所以重新受到美國關注,很大一個原因是該地區具有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以及美中競爭的不斷加劇。「在華盛頓,無論在什麼問題上,打『中國牌』都是萬全之策,在太平洋島國問題上也不例外。」

美國擬建交的兩個太平洋島國引發關注。據美媒報道,庫克群島和紐埃分別同紐西蘭保持「自由聯繫」的關係,即兩國政府享有完全的行政權和立法權,防務和外交事務則可由紐西蘭協助。有分析稱,美國冒著得罪盟友的風險,想要換取庫克群島和紐埃對美國印太戰略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1997年同庫克群島建交,兩國領導人於2018年將雙邊關係提升為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07年,中國同紐埃建交,並於2014年建立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目前,中國已成為紐埃第二大貿易夥伴,雙方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今年4月,中國援助紐埃環島公路升級項目開工,受到當地熱烈歡迎。

華盛頓承諾難兌現

近年來,隨著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合作加深,特別是去年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合作框架協議以來,美國一直對所謂「中國在太平洋島國影響力擴大」耿耿於懷,在南太地區動作頻頻。去年6月,美國聯合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建立與太平洋島國的「藍太平洋夥伴」框架;去年8月,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訪問薩摩亞、湯加、索羅門群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去年9月,華盛頓召開首屆美國—太平洋島國峰會,並在會議期間出台一份16頁的「太平洋夥伴關係戰略」;今年2月和5月,美國先後在索羅門群島和湯加開設使館。同樣在5月,拜登原本計劃參加完七國集團廣島峰會後訪問巴布亞紐幾內亞,成為近一個世紀以來首位訪問巴新的美國在任總統,但因美國國內債務上限危機未解,拜登最終取消訪問,改由布林肯代為出訪。

「過去一年,美國在南太地區取得的外交成果喜憂參半」,美國《華爾街日報》25日稱,美國在吉里巴斯開設大使館的嘗試進展甚微,該國政府至今仍拒絕批准。此外,美國與馬紹爾群島之間的《自由聯繫協定》將於9月30日到期,兩國仍在就續期談判。太平洋島國中,帛琉、馬紹爾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通過簽署《自由聯繫協定》同美國確立「聯繫國」關係,美國為這三國提供防禦和經濟援助,這三國則為美國提供戰略海域的專屬通道。馬紹爾群島總統卡布阿9月20日呼籲華盛頓妥善處理美國上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在當地進行核試驗的遺留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的首屆美國—太平洋島國峰會上,美國宣布將對太平洋島國提供超過8.1億美元的額外援助計劃。然而,路透社25日援引澳大利亞洛伊研究所學者梅格·基恩的話稱,雖然自去年峰會以來,美國在該地區開設新的大使館和美國國際開發署辦事處,但國會尚未正式批准這些資金。

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於鐳2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對於太平洋島國的關注和投入雷聲大雨點小,往往口惠而實不至,這是因為美國只是用這些關注和所謂資金支持作為吸引南太島國與美國合作的「誘餌」。這次峰會之前,也有消息稱,美國也想把太平洋島國拉入美日印澳 「四方安全對話」機制中,「我們要重點觀察,如果美國在峰會上提到此事,那麼其對太平洋地區軍事化的野心也就藏不住了。」

南南合作的典範

與美國拉「小圈子」、造「假想敵」的陣營對抗慣用伎倆形成對比,中國始終本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態度,與太平洋島國加強以「共謀發展」為主題的交往與合作,已成為南南合作、互利共贏的典範。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向這些島國實施近500個項目,幫助建設了道路、橋樑、碼頭等重要基礎設施,為它們培養各類人才約1萬人次。中國已向8個建交島國派出醫療隊,惠及數十萬島國民眾。1992年至2021年,中國同建交島國貿易額年均增長13%,擴大了30多倍。

華東師範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陳弘2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與美國同南太國家交往時的最大不同是尊重。只有尊重才能夠相互理解,相互理解才能夠到相互信任,才能夠互惠互利,而美國始終採取傲慢的態度對待南太國家。與此同時,中美在與南太島國開展合作的側重點方面也有所區別。中國與當地開展的合作是互利互惠的,是回應當地民生關切、有助於改善當地經濟民生的。而到目前為止,美國援助南太島國的錢主要花在所謂的制度建設上,包括移植西方政治體制,在當地培育親西方的政治精英,並對當地公務員、非政府組織、媒體進行洗腦式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