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世後,黨內「元老」葉劍英出現一些「異常」舉動,他多次搬家,有時剛安頓好就立馬又換地方,他的秘書回憶說:「有時一晚上能搬三次家。」
葉劍英為什麼頻繁搬家?
一、毛主席臨終囑託
1976年,毛主席的身體已是強弩之末,說話都很困難,彌留之際,黨內的重要同志一個又一個進去看望毛主席,其實就是在做訣別。
葉劍英進去的時候,毛主席眼睛一亮,對他微微招手,但當時葉劍英只顧傷心,而且毛主席動作幅度太小,所以沒人發現。
葉劍英走後,毛主席大概是著急了,用力招手想讓葉劍英回來。好在有個護士注意到主席的動作,連忙去叫葉劍英:「首長,主席招呼你呢!」
葉劍英立馬又來到病床前,但毛主席微微張嘴,想說什麼,卻說不出來,葉劍英注視了很久後,只能離開病房。他想:主席到底想要交代我什麼呢?
不久後,毛主席去世,葉劍英永遠也不知道答案了,但也或許他是知道的。
毛主席十分看重葉劍英,曾稱讚他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葉劍英是擔得起大事的人,所以毛主席臨終之時,最想託付的人是葉劍英,儘管沒能說出口,但葉劍英心裡大概是明白的,他也確實「大事不糊塗」,在中國這個歷史轉折點上,他的頭腦無比清醒。
毛主席去世後,反動勢力蠢蠢欲動,國內的局勢越發動蕩,葉劍英作為黨內的「元老」級人物,自然是他們的重點關注對象。
當時鄧小平、陳雲這些老同志被打壓得厲害,很難站起來,而葉劍英好歹還是中央副主席和中央軍委副主席,歷史再次將他推向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二、葉劍英巧妙周旋
當時華國鋒接任了中央主席之職,他有心打倒「四人幫」,但無奈資歷淺,根基不深,在黨內的威信不夠,他意識到必須和黨內其他正義的老同志團結起來。
這剛好和葉劍英想到了一起。當時葉劍英深感自己責任重大,已經在暗中聯繫一些老同志,和他們交換意見,大多數老同志還是站在他這邊的,這讓葉劍英倍感欣慰。
很快,華國鋒、葉劍英碰了面,達成一致,他們和李先念、汪東興等人成立秘密小組,暗中部署計劃。
和華國鋒等人會面時,葉劍英保持著高度警惕,他會吩咐警衛員把好風,密切關注周圍的動靜,而且每次進出的時候都走不同的門,防止被人盯上。
華國鋒贊道:「還是葉帥您想得周到。」
葉劍英也很重視自己的人身安全,他明白,一旦自己被對方軟禁、控制,那共產黨很難再有轉圜的餘地。
葉劍英採取的一個絕妙之法就是頻繁更換住處,「甩掉」那些有心之人。葉帥當時已經將近80歲高齡,卻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常常剛安頓下來,就又通知秘書:「立馬搬家。」
最誇張的是,秘書說:「有時候一晚要搬三次家。」對此,他們已經習以為常,而且大家都明白葉老的顧慮,所以不會抱怨。
聶榮臻還特地派楊成武囑咐葉劍英:「你要小心一點,防止他們對你下手。」
葉劍英笑著對楊成武說:「你回去告訴聶總,讓他放心,我精著呢,我可是『狡兔三窟』呦!你讓聶總也多小心。」
反動派們同樣步步緊逼。
毛主席去世後不久,反動派頭目之一就搬到了西山,當時葉劍英住在西山,他們的用心顯而易見,就是監視葉劍英。
葉劍英又豈會不知,他明白西山不可久留,但明面上不動聲色,每天依舊過得很「悠閑」,好讓對方放鬆警惕。
幾天後,葉劍英低調地轉移到了玉泉山,在9號樓住下。
等反動派發覺的時候,葉劍英早就已經搬走了。反動派氣勢洶洶地去找汪東興,質問道:「為什麼要讓他搬走?」
汪東興從容地答道:「那裡以前是周總理住的,他生前吩咐過,這棟房子給葉劍英同志住,所以葉老要去那裡住不是很正常嘛。」
對方被堵得啞口無言,只能氣沖沖地走了。
因為他們的謹慎,從「密談」之初到後面把「四人幫」一網打盡,整個過程密不透風,最後才能那麼順利,葉帥當時就是黨內正方勢力的主心骨。
三、不能沒有葉劍英
粉碎「四人幫」後,葉劍英又做了一件改變中國歷史的大事——極力確立和維護鄧小平在黨內的核心地位。
鄧小平在那幾年受到很大衝擊,政途一片黑暗,即便慢慢轉好,也不容易翻身,多虧了葉劍英。
王震說:「當時葉帥屢次登門,一再邀請鄧小平同志出來工作。」
葉劍英對政治沒什麼野心,他一直在為國家著想,鄧小平的復出確實給中國帶來了開創性的變化,葉帥的眼光沒有錯。
葉劍英曾說:「黨內沒有毛主席不行,沒有鄧小平也不行,但沒有我葉劍英是可以的。」
他始終不爭功,不戀權,推功讓賢,將自己放得很低,但人民要說一句:「黨內也不可以沒有葉劍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