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版地圖引來曲解和多國抗議——中國疆域廣大的歷史淵源

敏感文章平台只向粉絲推薦,請點擊右上角「關注」,以防失聯,並能第一時間獲得文章推送。


2023年8月28日,中國測繪法宣傳日暨國家版圖意識宣傳周主場活動在浙江德清舉行,現場正式發布了2023年版標準地圖,並在自然資源部主辦的標準地圖服務網站上線,標準地圖增至共380幅,參考地圖增至1661幅,自助地圖保持在4套,包括中國地圖、世界地圖和專題地圖等。

新版地圖發布後,引起了印度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的抗議或非議。

有很多媒體解讀說,2023新版中國地圖將九段線變成了十段線、與俄羅斯爭議的黑瞎子島全部劃歸中國、爭議的藏南地區劃入中國版圖等等。以下舉幾例大家看看:







其實並不是這樣,這些媒體的解讀很不負責任。以下2023年新版中國地圖。


2023年新版中國地圖


關於南海十段線,中國發布的地圖早就是不是九段線而是十段線了,並不是2023年版才改的。關於藏南地區的劃線方式也和往年一樣,沒有變化。可以參見2022年和2008年版地圖。


2022年發布中國地圖


2008年版中國地圖


關於熊瞎子島,還有部分聲音將焦點放在「俄羅斯領土」上,對中國的領土範圍和主權訴求產生了一些誤解。外媒稱,在過去的100年里,黑瞎子島一直都是中俄爭議領土,但是中國發布的新地圖上,卻並沒有顯示將該島一分為二,擔憂引起新一輪領土爭端,影響中俄關係。

其實查看歷年中國地圖,黑瞎子島的劃線方式沒有變化。


2023版中國地圖,紅線中最右上角為熊瞎子島


2017年中國地圖


2011年中國地圖


鳳凰網報道,西方媒體在報道中,特別炒作「在中方2023版地圖中,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部分領土,也納入了」。對此,俄羅斯外交部予以了回應,發言人扎哈羅娃表示「中俄之間沒有邊界爭議,中方的表述沒有問題」。

黑瞎子島又稱撫遠三角洲,位於中國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撫遠市黑瞎子島鎮,地處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交匯處主航道西南側,是中國最東端的領土,是中國最早見到太陽的地方。面積超過335平方公里,是俄羅斯遠東和中國東北國際運輸的交匯處。



1929年中東路事件後,蘇聯將黑瞎子島全部佔領。早在2004年,中俄雙方就簽署了《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俄羅斯主動將黑瞎子島西半部分,約171平方公里的領土歸還給了中國。2007年11月,陸地按計劃全部勘界完畢,並埋下界碑。接著,中俄雙方一起到島上察看驗收之後,正式確認邊界。2008年10月14日,中國和俄羅斯在黑瞎子島上舉行中俄界碑揭牌儀式,黑瞎子島,一半領土回歸中國,標誌著中俄長達4300多公里的邊界線全部確定。

中俄雙方在島上建設了大橋並通車,實現陸路口岸完全通關。該島上的大橋與俄羅斯遠東公路網路相連接,水路和陸路運輸便利,是黑龍江江海聯運最佳起點,也是中俄合作的重點示範區。

中俄兩國的劃界工作,堪稱全球典範,全長約4300公里的邊境線,平均下來,是全球投入兵力最少的邊界,也是最為安全的邊界。



中國的疆域是中華民族活動區域和管轄區域的歷史見證,中國是如何能夠形成現有廣大疆域的呢?

有人從歷史事件上分析,也得出了對中國較為有利的結論:古代中華民族是從黃河流域中游氏族部落發展起來,通過侵略和戰爭逐漸擴大領土,直到漢唐確定了相當於現在中國的領土範圍,也就也不需要對外侵略了。所以在漢唐之前中國經常對外侵略戰爭,漢唐之後中國愛好和平。

持這種觀點論述的理由是:

古代中國由一個局促在黃河中游的小小氏族部落集團,逐步向外擴大影響。商朝是一個熱愛戰爭,以對外戰爭作為常態的國家或朝代。周朝一開始的境地只有陝西河南這麼大,到了周后期,東到江蘇,西到寧夏,南到洞庭湖,北到朝鮮。這個擴張的過程中雖然會有不少是開荒了無主之地,但是期間的征服戰爭肯定少不了,肯定滅了無數民族。而春秋戰國的五百年,乃是具有本質影響的一段時期。在這五百年中,諸侯均不遺餘力地執行對外擴張政策,並基本奠定了華夏族的疆域範圍。其中秦、晉、燕等諸侯,在分封之初的本意,就包含著周王朝希望它們對外擴張,與戎狄爭奪控制權的意味。

到秦統一天下時,又出兵河套、嶺南,五百年間,華夏族的勢力遂得到極大擴張。至漢武帝開闢西南和河西走廊,基本已奠定漢族在此後二千年內的本土。所以,華夏族基本的疆域仍是依靠一系列的武力擴張或武裝拓殖而來的。

當漢唐基本確定了相當於現在中國的領土範圍後,古代中國很少有對外主動侵略戰爭了,因為成本太高收益不大也沒有必要了。所以從漢唐開始近2000年中國都是愛好和平的。中國有近2000年的愛好和平歷史,相對於西方國家來說已經是愛好和平的了。


這種觀點看似對中國有利,也證明了中國歷史文明優於西方,但卻是很不準確的。

中華民族是從黃河流域中游的氏族部落發展擴張起來的嗎?中國是在漢唐時才擴張到現在中國領土範圍的嗎?近些年的考古和歷史研究發現推翻了這個結論。

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量考古實物資料已證明,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不是一個,而是遍佈於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上、中、下游及遼河流域、珠江流域。這也就是考古學家蘇秉琦在20世紀80年代所提出的,中國史前文化演進不是單線式,而是多元的,或者說是"漫天星斗"式的。

距近至少6500年的良渚文化分布在在錢塘江流域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是直接繼承太湖流域的馬家浜一澤文化與浙東寧紹平原的河姆渡晚期文化發展而成的長江下游土著文化,它的分布範圍不僅限於「良渚」一隅,而是包括錢塘江南北的廣大地區與舟山群島,其影響所及,最遠甚至達到長江北岸的海安與淮河以北的新沂。

良渚已進入國家階段和文明社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等稱之為「東亞最早的國家社會」。良渚文化遺址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良渚文化"已經達到區域王權階段。

良渚文明時期主要向南擴張影響,浙江南部的好川文化、廣東北部的石峽文化等,都深深打上了良渚文明的烙印。良渚北部有強大的大汶口文化,江蘇新沂花廳殉人墓葬的發現,表明良渚人曾北擴至此,並與大汶口人發生戰爭。

良渚文明真正對黃河流域產生大的影響,是其進入晚期以後。大約距今4500年,在晉南臨汾盆地出現陶寺文化,都明顯屬於良渚文化因素。良渚式大城出現的同時,良渚文明那套政治管理模式也相應滲透到中原和北方地區。良渚對中原和北方等地龍山時代的文明化進程有所促進。

更為重要的是,以陶寺文化為基點,良渚文明北向影響到老虎山文化石峁類型,西向影響到甘肅青海、寧夏地區齊家文化良渚玉器對臨近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有更加明顯的影響,並深刻影響到龍山後期江漢平原地區肖家屋脊文化玉器的出現。良渚文化的玉器傳統,還通過陶寺文化、龍山文化、肖家屋脊文化、石峁類型等,傳承到更晚的二里頭文化(中晚期夏文化),以至於商、周文化

考古表明,南方文明、北方中原的文明與良渚文明都有豐富的承繼發展關係。在現今浙江、江蘇區域的4000-6000年前的良渚文明,己經流動影響到了北至今天山西、陝西,南至廣東,西至寧夏、甘肅、青海的廣大區域。這些區域是現今中國人的主要聚居和活動區域。


東北文明起源100萬年前吉林前郭王府遺址,而後4、50萬年前的廟後山文化、2、30萬年前的金牛山、鴿子洞文化,5至1萬年前的青頭山人、榆樹人、安圖人、哈爾濱人、前陽人古人類,9000年前的海拉爾扎拉諾爾人,7000年前瀋陽新樂下層文化,6000至7000年前的吉林大安縣長新南山遺址遼東半島小珠山文化,6000年前的海拉爾西沙崗文化、昂昂溪文化密山新開流文化、饒河小南山文化,5000至6000年前的長春氏族部落、奈曼旗大沁他拉遺址、霍林河下游新石器時代遺址西遼河紅山文化,東北文化薪火相傳,是後來形成的商族、肅慎、東胡、穢貊等東北各民族、部落共同的文明起源。

紅山文化起始於五六千年前,分布於遼西河北北部和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紅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中華第一龍玉豬龍、女神像等,中國古文獻記載的黃帝圖騰(熊、龍、龜、雲、鳥等),均有紅山文化玉器與之對應。紅山文化壇、廟 、冢,代表了已知的中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紅山文化的發現,使西拉沐淪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並列成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是中國古代兩大玉文化中心。


紅山文化C形龍


2014年10月16日,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通過對紅山文化人塑像進行研究和對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居民人骨進行鑒定,初步可以認定分別生活在距今6700年前至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先民為中國人種。

在五、六千年之前,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等中華大地上的多種文化文明之間,已經有了較多的互動交流,更不要說之後的唐堯虞舜夏禹。即在夏朝之前,在中國大地的各種文化文明已經有了較多的流動和交流,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不僅僅是由黃河流域中游的氏族部落發展起來的。


山西陶寺遺址,屬帝堯時代的都邑和墓葬遺址,所獲得大量文物遺存,不僅為我們印證了史籍記載的帝堯歷史是真實可靠的,而且它更證明了,堯、舜、禹系一脈相承的華夏族首領。這是就陶寺遺址的地望、文化特徵、年代的階段性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探討而得出的結論,因此已成為當今史界的共識。


陶寺遺址:帝堯之都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南部的襄汾縣陶寺鄉,從1978年首次發掘至今,陶寺遺址陸續發掘出城牆、宮殿區、大型宗教禮制建築、王陵區、管理手工業作坊區、政府掌控的大型倉儲區和普通居民區。考古實證表明,4000多年前,這裡是一處政治、經濟、軍事和宗教中心。陶寺遺址被稱為最初的「中國」。

堯代帝摯為天子,都平陽 在萬國爭雄的亂世,他團結親族,聯合友邦,征討四夷,統一了華夏諸族,被推舉為部落萬國聯盟首領。


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的堯陵


虞舜時代處於龍山文化中、晚期 , 居五帝之末 , 三代之前 , 承先啟後 , 全面鋪開了中華民族步入文明社會之路 。 虞舜文化 , 源遠流長 , 是中華文明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對於帝舜的歷史卻由於史籍記載的差異 ,致使當代史界也分歧很大, 爭論很多。

尚書》的《堯典》、《舜典》都記載了「肇十有二州」,即冀州并州幽州兗州青州、營州、豫州荊州揚州徐州雍州、梁州。


舜典十二州


根據典籍記載舜帝曾經巡遊到湖南

山海經·海內南經》載:「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

《禮記·檀弓上》載:「舜葬於蒼梧之野。」

《史記》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

湖南省永州市寧遠境內的九嶷山是始祖虞舜的藏精之所。據《九疑山志》記載,最早的舜廟建於夏朝,地點在大陽溪白鶴觀前。


湖南永州寧遠九疑山舜帝陵


史記·夏本紀》中說大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九洲指冀州、沇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州大地。北邊是從冀州開始,也就是從山西、河北出發,南邊到了長江的中下游,東邊到達海邊,西邊到達甘肅青海一帶。這說明夏禹時代管理的地方實在是太大了,已經接近於現在中國的全部核心區域。

禹貢九州圖


大禹與浙江紹興有著十分緊密的關係。

第一,大禹重要活動地在浙江紹興。史書上記載,大禹有五件事都發生在紹興

一是禹禪會稽。紹興前人慣稱會稽。會稽之名出自大禹,其首義不是會計,而是會祭。《史記·封禪書》記載,「禹封泰山,禪會稽。」這是會稽山得以成名且列為中華九山之首的重要歷史事件。這是大禹的一項天才的政治發明,其目的在於通過召集諸侯共同祭祀會稽山,從而建立統一的國家政權。這種政治結盟的形式,後世叫做「宗廟會同」,實為春秋戰國時代「諸侯會盟」之先河。

二是禹疏了溪。大禹改堵為疏,「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治水成功。「禹疏了溪」。了溪,後稱剡溪,為今天曹娥江的上游。相傳為禹治水畢功後所棄饅頭所變,當地百姓呼作「石饅頭」。三是禹會會稽。大禹在會稽山會諸侯,祭諸神,明君位,示一體,創建中國第一王朝。

四是禹娶會稽。大禹與塗山氏的結合,應是在禹「禪會稽」之時之地。

五是禹葬會稽。大禹死後葬在會稽。

第二,紹興有眾多的大禹遺迹。紹興的「大禹陵」,大禹陵景區內許多歷史遺迹、人文景緻,如大禹陵廟、禹祠、窆石以及碑方題刻。此外,紹興還有不少地名與大禹有關,比如夏履橋,相傳大禹治水經過這裡,他的一隻履被洪水沖走,老百姓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在他失履的地方造了一座橋,名曰「夏履橋」,又如,當前紹興市湖塘鎮的刑塘,相傳為大禹斬殺防風氏處。

第三,大禹姒姓後裔主要在紹興。大禹陵的守陵村(禹陵村)有200多人姓姒的村民,而全國姒姓後裔不過幾千人。

以上說明最晚在夏朝以前,中國的領土範圍已經非常廣,近似於現在中國的核心疆域。


浙江紹興大禹陵


所以在堯舜禹及夏朝時,古中國管理的範圍已經是現在中國的核心區域,而在這個古中國的周邊地區,大都是比較荒涼的不毛之地:南越、西藏、蒙古、新疆、東北等地。

這些地方雖然被中原政權稱為蠻夷,並且以華夷之辨待之。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於區辨華夏與蠻夷。古代華夏族群居於中原,為文明中心,因此逐漸產生了以華夏禮義為標準進行族群分辨的觀念,區分人群以禮儀,而不以種族,合於華夏禮俗者並與諸夏親昵者為華夏、中國人,不合者為蠻夷、化外之民。

但是這些地方的人其實也是炎黃子孫的後代。紅山文化先民已經被證明為蒙古人種的祖先。《史記·匈奴列傳》載道「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括地譜》更詳細地解道「其(指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徒(即北原游牧民族),中國謂之匈奴。」

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是肅慎的故鄉。早在舜、禹時代,肅慎人就與中原地區建立了聯繫。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初)肅慎部曾向周朝進獻「楛矢石砮」。《左傳》記載:「肅慎、燕、亳」為周代的「北土」。


根據前述信息可以看出,現今中國南越、西藏、蒙古、新疆、東北這些地方在夏朝甚至五六千年以前,與中原民族就已有大量交往。這些地方也未建立政權國家,實際上這裡的人要麼也是炎黃子孫的一支,要麼深受中華文明的影響。而這些版圖納入現在中國的管理範圍,大都是通過文化融入,而不是通過主動侵略獲得的。

以西北地區為例。春秋戰國時期周平王東遷後,北方戎狄之族多次進犯王畿,焚毀王城,使得周王室和眾多諸侯國深受其害。華夏諸侯開始聯手「尊王攘夷」,齊桓公「九合諸侯」,晉國向周邊戎狄部族「啟土拓疆」,秦國用兵西部「遂霸西戎」。前296年,鮮虞族的中山國被趙國消滅,這場將近四百年的「戎狄之患」最終消弭。秦朝時還大築長城防備匈奴侵犯。

西晉時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北方民族五胡亂華。匈奴、突厥、蒙古多次侵犯襲擾中原王朝政權。漢、隋唐、宋、明、清等採取「懷柔」、「羈縻」、「和親」、「結盟」、「冊封」、「互市」、「反抗戰爭」等多種形式,最終使西北民族納入中華民族,西北地區納入中國版圖。在這個過程中,都是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侵犯中原政權,鮮有中原政權主動侵略西北游牧民族。


綜合歷史來看,從4000年前的夏朝算起,中國的實際管理領土和文化影響已經在現今中國領土範圍內了。中華民族融合、中華文化圈、中國領土範圍的產生不是從漢唐開始的,最晚從夏朝就已經開始了。夏朝己經奠定了中國的領土範圍和中華核心文化圈範圍,形成了現今中國廣大疆域的基礎。



敏感文章平台只向粉絲推薦,請點擊右上角「關注」,以防失聯,並能第一時間獲得文章推送,一起辨析發現真實的歷史文化!

本文版權屬於「明文辨史」所有,歡迎分享、轉載或引用,如果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來源於「明文辨史」!

請在今日頭條首發72小時後轉載或引用,否則可能引發今日頭條平台自動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