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到底因何被殺?是因為謀反嗎?


胡惟庸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他被殺以後,丞相制度被廢,自此皇帝開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臣子們也徹底淪為皇權的附庸。從這一點來看,胡惟庸在明朝初期被處死的幾萬官員中,他是最具有時代意義的一個。

那麼胡惟庸是因何被誅殺的呢?從朱元璋發布的詔諭來看,胡惟庸是因為謀反罪而被處死的。但是如果仔細的推敲,會發現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


首先按照《明史》記載,胡惟庸被誅的過程就極具戲劇化。正史中講,說胡惟庸這廝早就有謀反之心,暗中拉攏心腹暗中的招兵買馬,後來又派心腹分別出海招募倭寇和元朝勢力,打算來一個里外勾結,推翻剛剛建立的明朝。但是這些事都還沒有辦成,正好胡惟庸的兒子坐馬車賓士過市,意外墜死於車下,胡惟庸大怒之下將駕車的人殺死。朱元璋聽說後大怒,命他以命償命。胡惟庸便灰溜溜的請求用金帛補償駕車人家,朱元璋聽說後再次大怒!老子讓你償命,你花錢私了算什麼回事?於是胡惟庸害怕了,便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圖謀起事,準備按照先前的計划行事。但是沒有想到,中間發生了一件小事,打亂了胡惟庸的節奏。

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軍馬。……惟庸益以為事可就,乃遣明州衛指揮林賢下海招倭,與期會。又遣元故臣封績致書稱臣於元嗣君,請兵為外應。事皆未發。會惟庸子馳馬於市,墜死車下,惟庸殺挽車者。帝怒,命償其死。惟庸請以金帛給其家,不許。惟庸懼,乃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謀起事,陰告四方及武臣從己者。——《明史·胡惟庸傳》

那是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國來進貢,胡惟庸等人不報告朱元璋。宦官出來見到了,便進宮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責備中書省的官員。身為中書省的左右丞相,胡惟庸和汪廣洋表面上叩頭謝罪,但暗地裡卻將罪過歸咎於禮部。豈料禮部尚書也不是吃素的,因為中書省是他們的上級。這個事情跟中書省脫不了干係。於是這個責任就跟傳繡球一樣,最後又被踢回了胡惟庸和汪廣洋的中書省。

這種踢皮球的行為若是放在別的朝代,可能糊弄糊弄就矇混過關了。但是咱們明太祖不是一般人啊!朱元璋表示,不把責任人揪出來,這個事情就沒完!於是朱元璋下旨,將中書省和禮部的相關責任人全部罷官關押,逐一的進行審問。結果這一審不得了,一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全給審問出來了。比如胡惟庸的死黨成員,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與胡惟庸一起謀劃造反的中丞塗節就向審訊官交代了一件驚天的大秘密——四年前突然暴斃而亡的劉伯溫居然是被毒死的!

備註:關於劉伯溫的死,普遍懷疑是胡惟庸毒死的。但是也有人認為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被當槍使了。


朱元璋在收到塗節的供述後再次大怒!他知道胡惟庸是個泥鰍,問他沒有用。就派人去問老實一點的副丞相汪廣洋。結果汪廣洋居然回復說自己不知道。朱元璋這次是真的怒了,因為當官的無能他能忍,這是個人能力問題。但是當官的搞小團伙,官官相護,居然連自己都欺騙,這就不能忍了!

於是朱元璋以欺君死罪將副丞相汪廣洋罷官並貶到了海南,於是汪廣洋就這麼悲催的替胡惟庸背了黑鍋。然而朱元璋在事後越想越氣,他覺得汪廣洋太可恨了,發配流放簡直太便宜了這個王八犢子,就又追發了一道聖旨,賜汪廣洋死罪。結果這一道聖旨,又牽出了一件非常搞笑的事。

事情的起因是汪廣洋被賜死,但他有一個姓陳的小妾居然沒有大難臨頭各自飛,反而是勇闖刑部,表示願意陪汪廣洋一起赴死。朱元璋就好奇了,讓人去問陳氏,究竟是何身份呀?為何願意為汪廣洋殉葬呀?陳氏如實答道,說自己是一個革職知縣的女兒,受了汪廣洋的恩惠才做了他的小妾。結果陳氏的這一回答讓朱元璋再再再一次大怒。因為按照《大明律》,革職官員的家產都要充沒入官,官員的妻女也一樣要充公。也就是說像陳氏這樣的女子,只能由朝廷分配給建立明朝的功臣為妻。汪廣洋這樣的文官是沒有資格娶回家的。

於是朱元璋再再再次大怒,他認為中書省已經爛透了,居然連自己的旨意都敢違抗,就下旨讓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三堂會審胡惟庸以及中書省和六部的屬官(除了六部尚書和左右侍郎以外的所有官員)。並且朱元璋還提前打了招呼,會審就是找這些官員的罪證,這些官員每一個都要定罪!

眼看胡惟庸要完,洪武十三年正月,當初揭發劉伯溫案的塗節再次檢舉揭發胡惟庸,把他當年的那些陰謀鬼事都給抖出來了。朱元璋見時機成熟,便把胡惟庸打下大獄,連同二五仔塗節的腦袋一併也給砍了。

十二年九月,占城來貢,惟庸等不以聞。帝怒,敕責省臣,盡囚諸臣,窮詰主者。未幾,賜廣洋死,廣洋妾陳氏從死。帝詢之,乃入官陳知縣女也,大怒曰:「沒官婦女,止給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給?」於是惟庸及六部堂屬咸坐罪。明年正月,塗節遂上變,告惟庸。帝大怒,乃誅惟庸、寧並及節。——《明史·胡惟庸傳》


以上論述便是《明史》中關於胡惟庸被殺的全部內容,先不論明史的真實性,單從內容本身來說,其實胡惟庸很冤啊。因為史書上雖然記載了胡惟庸勾結大臣,貪贓枉法的內容,但是胡惟庸不是武將,他並沒有直接掌握兵權,也就是說,他沒有可以號令的私人武裝力量。沒有兵馬怎麼去造反?後來胡惟庸的兒子墜馬而亡,他一怒之下斬殺了駕馬者,這件事很快被朱元璋知道,下令讓他殺人償命,胡惟庸因此被逼得狗急跳牆,開始聯合心腹大臣和武將密謀造反。然而這個造反計劃謀划了幾個月,最終還是不了了之,沒有得以實施。

到了洪武十三年,塗節向朱元璋告密,朱元璋讓有司立即逮捕還沒有來得及實施計劃的胡惟庸及其同黨。因此嚴格意義來講,胡惟庸並沒有真的舉兵謀反。他的死只能說:朱元璋想讓他死!


因為就在胡惟庸死後,朱元璋下令廢除了丞相和中書省制度,導致六部官員直接由皇帝親自管理。胡惟庸的死,與廢除丞相制度直接掛鉤了。朱元璋這樣做,意圖很明顯,就是要把丞相這個百官之首的職位抹掉,完成皇權的巔峰模式。雖然後來朱棣建立了內閣制度,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的首輔相當於丞相。但是在配置上,內閣首輔跟以前的丞相完全沒得比。而且內閣只有票擬權,最終的披紅和蓋印大權仍然在皇帝的手上。

所以說,朱元璋殺胡惟庸的理由很簡單,概括說就是八個字:位極人臣,權逼皇帝。殺胡惟庸只是一個借口,廢掉丞相制度才是他真正的目的。而殺掉胡惟庸,廢掉丞相制度最好的理由就是胡惟庸謀反,因為這個罪責最大。否則最多只是除掉一個胡惟庸,沒有足夠的借口廢除掉丞相制度。另一個丞相汪廣洋活得極其小心,照樣沒躲過去,他和胡惟庸的死,就像設計好的劇本一樣。

現在看來,胡惟庸只是個小角色,朱元璋才是真正的大Boss。


最後說說胡惟庸該不該死。我認為他死得一點都不冤。首先他確實很貪,按明律和朱元璋對待官員一貫的嚴厲,光以貪污這一條罪名就能殺他十次了;其次,胡惟庸心狠,他和陳寧作為朱元璋對富豪士紳下重手的政策執行者,是典型的酷吏一個號稱胡扒皮,另一個號稱陳鉻鐵,都是狠角色;第三,胡惟庸喜歡攬權,因此得罪了以劉伯溫為首的朝內浙西集團,想殺他的人,估計可以從午門排到御花園了。可以說士紳和軍功兩大集團都想讓他死,他要不死都不能平天下之憤。

個人認為,胡惟庸被殺,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君權與相權的鬥爭,明太祖朱元璋要加強中央集權。

二是胡惟庸跟李善長等淮西集團的結黨,已經對朱元璋及其繼承人太子朱標皇太孫朱允炆造成威脅,太子朱標和浙東集團首領劉伯溫死後,明朝朝廷進一步失衡。


1.君權與相權的鬥爭——李善長及胡惟庸的跋扈和專權。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明朝朝廷中央的結構是以中書省兼領六部九卿,中書省的首腦人物是丞相,一般有左右丞相兩個,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長和第一武將徐達是第一批丞相。

李善長做了左丞相,徐達做了右丞相,左丞相地位高於右丞相。

可是,徐達當了一段時間丞相,就領兵打仗去了,朝廷里就剩一個李善長,從而形成李善長在中樞一家獨大的局勢。

李善長很早就跟著朱元璋在軍中,充當朱元璋的主要謀士,李善長由於能於籌謀劃策,料事如神,朱元璋對他非常信任,甚至在軍中之時,朱元璋就給了李善長專斷之權。

也就是說,李善長可以不向朱元璋請示,就自作主張,調兵遣將,排兵布陣。

這一方面顯示出朱元璋對李善長才能的認可和信任,另一方面也使李善長養成了獨斷和跋扈的個性。

李善長的這種個性,一直延續到明朝建立,他做了大明朝的丞相。

由於明朝是中書省兼領六部九卿。所以,明朝朝廷中樞的大部分決策都在中書省,徐達在外帶兵以後,李善長成了一人獨斷中書省。


一開始的時候,朝廷有什麼事,李善長還向朱元璋這個皇帝報告,後來,李善長的跋扈和專斷的個性進一步顯露,再加上李善長是朝廷中淮西集團的首領,有許多利害關係,所以後來李善長越來越多地自己決斷朝廷大事了。

在這種發展態勢下,朱元璋感覺自己這個皇帝要被架空了。不能再讓李善長繼續跋扈和專斷了。所以,國君和宰相二人開始互相看不慣。

終於有一天,李善長忍不住了,他覺得老朱最近整天找自己的茬,是不是對自己很有意見?想試探一下老朱。

於是,李善長以得病養病為由,給朱元璋上表,要致仕。

本來,朝廷重臣上表致仕,按照老規矩,皇帝要多次挽留的,非得二次三次以後才同意,有的皇帝根本不會讓重臣真的辭職,最後很多大臣致仕失敗,留在朝廷繼續參與國事。

可是,讓李善長意想不到是,他第一次上表,朱元璋就同意了。這下君臣二人都明白怎麼回事了——君權和相權的鬥爭已經擺到了桌面上。

李善長致仕回家養病以後,朝廷中樞沒有人了,得有人接替丞相的位子,繼續處理國家大事。

這時候,朱元璋是很慎重的,他覺得,也許君權和相權的衝突,只是李善長的個人跋扈個性導致的,而不是君權和相權不能共存。

他就自己考慮了幾個人選,問了一下身邊的另一個謀臣,浙東集團首領劉伯溫。

朱元璋考慮的第一個人是楊憲,劉伯溫說楊憲這個人有才幹,但是沒有氣度,不適合做宰相。

朱元璋又問劉伯溫,那麼汪廣洋這個人怎麼樣?劉伯溫回答說,汪廣洋這個人才能平庸,人也淺薄。

朱元璋最後問,那胡惟庸呢?劉伯溫說,胡惟庸這個人,就像小牛犢一樣橫衝亂撞,早晚要把耕地的犁給你搞壞。其實這暗示了,胡惟庸比李善長更加專斷跋扈。

朱元璋說,其實我心裡最適合做宰相的是劉先生您啊!劉伯溫說,我做宰相不行,我病了,做宰相事又那麼多,我受不了這麼多苦。把朱元璋拒了。

朱元璋無法,最後選擇了庸才汪廣洋做了右丞相,左丞相仍然是空著的。

前面說過,明朝左丞相地位高於右丞相,所以朱元璋選擇汪廣洋做右丞相是一種無奈之舉,汪廣洋並非最佳人選。

汪廣洋這個人才幹平庸,好在沒有李善長的專斷跋扈。朱元璋以為君權和相權的衝突可以被制止,朝廷的平衡能維持下去。

然而,讓他想不到的是,汪廣洋太平庸了,一點決斷和自己的主張都沒有,雖然汪廣洋是朝廷里唯一的丞相,但是,卻事事向朱元璋請示,搞得朱元璋不勝其苦。

按照往常李善長在的時候,朱元璋對一些具體的事,可以做甩手掌柜,不管不問,現在卻沒有了這樣的悠閑。

朱元璋發現,自己還真的離不開李善長呢?朝廷里也沒人能代替李善長,可是,又不能把李善長請回來繼續做左丞相,要不然,君權和相權的衝突又會再起。

朱元璋沒辦法,遇到大事,只能往李善長那裡跑,去跟李善長商量,請教。

這時候,李善長也察覺到了朱元璋的煩惱,於是趁機向朱元璋推薦了胡惟庸。於是,朱元璋把胡惟庸提到了右丞相的位子。

胡惟庸跟李善長交情匪淺,也是淮西集團的主要成員。他很有才幹,一到中書省,就把朝廷大事搞得明明白白的,這讓朱元璋非常滿意。

當然,背後都是李善長的操縱。

汪廣洋做丞相,朝廷中文武百官大部分不給他面子,也不聽他的,胡惟庸一上來,文武百官都給胡惟庸面子,對胡惟庸的決策,不但擁護,而且執行很有效率。

皆因,朝中一大半官員都是淮西集團,而李善長正是淮西集團的首領。李善長雖然致仕了,回家養老養病了,但是,他在朝廷百官里的影響力仍然無人可及。

接著,胡惟庸把汪廣洋給擠走了。朝廷中樞變成了胡惟庸一家獨大。

前面劉伯溫說過,胡惟庸就像初生牛犢橫衝直撞,果然應驗,汪廣洋被擠出中書省以後,他的專權跋扈比李善長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又讓朱元璋感到了相權的威脅。為了制衡胡惟庸,朱元璋又把汪廣洋弄了回來繼續做右丞相,而且把胡惟庸提到了左丞相的位子。

朱元璋覺得,汪廣洋雖然才幹平庸,好歹事事稟報,有他在一旁監視胡惟庸,胡惟庸會有所收斂吧。把胡惟庸提到左丞相,比汪廣洋地位高,也方便胡惟庸發揮他的才幹。

朱元璋這次以為自己的舉措會解決君權和相權的問題。結果,他又錯了。因為劉伯溫的死。

劉伯溫是朝廷中,朱元璋制衡淮西集團最重要的棋子,所以他把劉伯溫提到都察院這個重要位置上來。因為都察院由前代的御史台發展而來,管監察百官,可以制衡相權。

可是,劉伯溫病了,胡惟庸就帶著大夫給劉伯溫看病送葯,結果劉伯溫喝了葯就死了。

朱元璋懷疑是胡惟庸把劉伯溫毒死的,想趁機敲打胡惟庸,但是又不能直接撕破臉問胡惟庸。

於是朱元璋想起了汪廣洋,想讓汪廣洋檢舉揭發胡惟庸。誰知道汪廣洋這貨平時恨胡惟庸恨得牙痒痒,揚言這次重回中書省就是來找胡惟庸報仇的,然而機會擺在面前,他卻不敢了。他對朱元璋說,沒有證據顯示劉伯溫是胡惟庸毒死的,這件事不好說吧。把朱元璋氣個半死。

沒辦法,後來朱元璋只能找了兩個御史揭發胡惟庸謀反,然後將之迅速殺死。

接著朱元璋撤銷了中書省,廢除了丞相。

中國歷史上一千多年的君權與相權鬥爭,也告一段落了。


2.洪武朝權力的平衡和結黨——李善長對朝政的暗中操縱

朱元璋南征北戰,平定江南,掃蕩北元,得力最多者,是他的老鄉們,這包括李善長、徐達、湯和、耿君用耿炳文父子、郭興郭英周德興鄭遇春等等朱元璋麾下的一大半文臣武將。

這些人,作為大明朝的功臣,在明朝建立以後,很多人都聚集在了李善長周圍,形成了洪武朝最大的功臣集團「淮西集團」。

這給朱元璋的皇位帶來了極大的威脅。所以,朱元璋要把專斷跋扈的李善長從左丞相這個位子上拉下來,讓他退居幕後,即便朱元璋一時之間還離不開他。

胡惟庸也是淮人,原來只是一個小小的寧國縣令,一直沒有機會進入朱元璋的中樞。

朱元璋建立吳國政權以後,李善長做了相國,胡惟庸這時候以同鄉身份向李善長賄賂黃金二百兩,因此胡惟庸被提拔為太常卿。

明朝建立後,胡惟庸不斷陞官。

接著,胡惟庸為了進一步進入淮西集團的核心,跟李善長家族聯姻,他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李善長的侄子,兩家的關係進一步緊密。胡惟庸也成了淮西集團的主要人物。

李善長做丞相的時候,跋扈專斷,在朝廷里大肆排擠非淮人集團的百官。跟淮西集團制衡的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

由於李善長和胡惟庸先後擔任丞相,淮西集團人員又眾多,只靠一個浙東集團是無法制衡的,這就讓朱元璋感覺到極大的威脅。


朱元璋也曾經嘗試打壓和分化淮西集團,但是都失敗了。最後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朱元璋打壓淮西集團的措施,主要有三個。

一是,通過胡藍黨案,將胡惟庸藍玉等人弄死。

二是,通過一場經營數年的大案,把李善長及一班功臣——主要是淮西集團的——殺死,屠戮。

三是,加強刑法,大力提拔基層的縣令和文官,以抗衡功臣集團。

大力提拔基層的縣令和文官,這也是後來明朝文官集團尾大不掉的肇始。

比如,嘉靖朝的海瑞,張口閉口大明律法,誰都敢得罪,連皇帝他都敢搞。比如,明朝的御史,是歷朝歷代最難纏的,往往有什麼事情,明朝御史們一窩蜂衝上去,不怕死的勁頭讓明代歷代帝王既怕又恨。

朱元璋分化淮人集團的方式很簡單,就是通過繼承人。

朱元璋讓一部分淮人集團的人去輔佐太子朱標,從而讓他們對未來的高官厚祿有期許。

然而,不幸的是,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只好轉變方略,繼續殺戮功臣,從而保證皇太孫朱允炆繼位以後,皇位無虞。

通過上面兩個主要原因,我們可以窺見胡惟庸被殺的真正原因,至於謀反之類的罪名,只是殺人的借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