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東征」第二紀元,「獅心王」理查一世的舞台很大

十字軍在擊敗了法蒂瑪王朝之後,正式成為了耶路撒冷的主人,而最初的十字軍,本就是由博希蒙德、鮑德溫等貴族組成的,在奪取這麼多土地之後,自然要論功行賞。然後在整個地中海東岸,建立起了大大小小很多個國家。最強大的當屬耶路撒冷王國,創立者為法蘭克貴族布永的戈弗雷。其他還有黎巴嫩的黎波里伯國、還有敘利亞的安條克公國等。

耶路撒冷王國在最初的幾位君王布永的戈弗雷、鮑德溫一世等國王的擴張下,逐漸成為了巴勒斯坦地區的一個大國,佔領了地中海沿岸的阿克、西頓和貝魯特等一系列港口。鮑德溫一世去世之後,埃德薩伯爵繼位,稱為鮑德溫二世,他在位時期,和塞爾柱人之間進行了大規模爭奪土地和人口戰爭,耶路撒冷王國大面積擴張,幾乎佔據了絕大部分的巴勒斯坦和部分約旦和黎巴嫩地區。

十字軍列國

鮑德溫二世去世後,耶路撒冷王國交到了其女梅利桑德和其女婿富爾克五世所繼承,耶路撒冷王國在這一時期經濟社會繁榮,社會穩定,來自西歐的朝聖者紛紛湧入耶路撒冷朝聖,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也是十字軍最輝煌的時代。但是富爾克五世卻在一次打獵中意外身亡,塞爾柱人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攻下了古城埃德薩,耶路撒冷王國開始轉衰弱,面臨著塞爾柱人巨大的威脅。

西方教廷為了鞏固勝利果實,隨即開展了新的一輪十字軍東征康拉德二世路易七世率領的十字軍浩浩蕩蕩殺來,準備給塞爾柱人一次沉重的打擊。要知道這兩位領頭人可都是歐洲響噹噹的人物,前者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者是法國國王。相比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所帶領的軍隊自然更加強悍。鑒於第一次東征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十字軍有理由相信,第二次更加強悍的軍隊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康拉德二世和路易七世將東征目標直接定在了阿拉伯人的統治中心城市之一,大馬士革,這個曾經輝煌的阿拉伯帝國都城,對伊斯蘭世界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所謂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當時的塞爾柱人和庫爾德人已經研究了十字軍騎兵的作戰理念,雄心勃勃的康拉德二世和路易七世勢必會無功而返。先是康拉德二世的大軍在小亞細亞被塞爾柱人擊潰,而且地點就在當年十字軍擊潰塞爾柱人的多里萊烏姆古戰場附近,失敗的原因,首先是塞爾柱人騎兵實力增強,其次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雖然騎兵很多,但是卻不善於騎兵作戰,而是善於步兵戰陣。兩路大軍先折了一支,路易七世自然也失去了進攻大馬士革的能力。

而這支部隊雖然比康拉德的軍隊更加精銳,但是一路上也是遇到暴風暴雨,行動很遲緩,軍需也耗用巨大,在前往安條克的途中,因為小亞細亞山路崎嶇,被塞爾柱人利用地形不斷突襲,經歷幾次慘敗後,損失慘重。而且一路的搶掠也遭到了很多小亞細亞東部的希臘人不滿。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了安條克的路易七世已經失去了所有的雄心壯志,也不再幫助安條克國王雷蒙德收復失地,更不在進攻大馬士革,而是在得知康拉德通過海路到了聖城之後,想要去耶路撒冷朝聖。此舉引發了王后埃莉諾的不滿,要知道她和雷蒙德無論是血緣還是其他方面都有很多關聯,也為其後來改嫁亨利二世做了鋪墊,更是引發了英法兩三百年矛盾的導火索,此乃後話。

大馬士革慘敗

隨著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開始,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全面戰爭開始,之後塞爾柱人強攻安條克,連續攻取多座城池,還斬殺了國王雷蒙德。而十字軍也從耶路撒冷出發攻打阿拉伯大城大馬士革,但是路易七世的軍隊在大馬士革城下被擊退,無奈悻悻而歸,第二次東征就此草草收場。

東征的騎士是都回去了,但是耶路撒冷王國卻走不了,除此之外,十字軍永遠失去了戰略要地埃德薩。耶路撒冷王國這邊,梅利桑德退位,其子鮑德溫三世即位,王國在北方打不過塞爾柱人,就拿法蒂瑪王朝開刀,佔領了地中海東岸和紅海沿岸的小部分土地。但是也在同一時期,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贊吉王朝第二代君主努爾丁·馬哈茂德征服了大馬士革,統一了敘利亞,在耶路撒冷王國北部形成了一個巨大且壓迫性極強的穆斯林國家,並且攻入安條克,佔領了安條克大部分土地,屬於十字軍的只有地中海東岸的一條狹窄走廊。

鮑德溫三世去世,其弟阿馬里克一世即位,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時候耶路撒冷王國面臨的,已經不只是北方的威脅,而是一個更加強大的對手在埃及崛起,這個人就是薩拉丁,一個西亞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歷史人物。薩拉丁通過一系列征服,從埃及打到了約旦。而阿馬里克一世在位十餘年去世,年輕的鮑德溫四世繼位,關於這位君王,歷史上出現了兩個方向的記載,一個是記載其懦弱無能,只會龜縮在耶路撒冷享樂。另一個記載是其少年英武,多次擊潰薩拉丁的阿拉伯大軍。

鮑德溫四世

但是無論是哪個記載,都無法避免,耶路撒冷王國的衰落,這位年輕的君主身患麻風病,英年早逝。鮑德溫四世去世後,王位交給了年輕的鮑德溫五世,國內各貴族矛盾重重,給了薩拉丁機會,於是薩拉丁率領軍隊向著聖城耶路撒冷而來,耶路撒冷王國的貴族們,不甘心數十年的成果毀於一旦,驕傲的與薩拉丁的大軍進行了一場大決戰,也就是十字軍歷史上最慘重的一次失敗,哈丁戰役

此戰,十字軍幾乎全軍覆沒,埃及蘇丹薩拉丁大勝十字軍,俘虜耶路撒冷王蓋伊和他的弟弟阿馬里克、沙蒂永的雷納爾德、托倫的漢弗雷、聖殿騎士團團長里德福特的傑勒德,另外醫院騎士團團長羅傑·德·莫林斯、阿克主教戰死。隨後耶路撒冷淪陷,自此之後耶路撒冷王國雄風不再。

哈丁戰役慘敗

耶路撒冷的陷落,讓天主教皇大為震怒,於是重新召集大軍開啟了新一輪的聖戰,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正式開始,我們偉大的主角,理查一世終於要登場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由德英法三國十字軍組成,英王理查一世,這個理查一世身份很特殊,是亨利二世的兒子,其母親是誰呢?就是前文提過的路易七世的王后改嫁給亨利二世的埃莉諾。法王腓力二世,他是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之子,母親為香檳的阿黛勒。怎麼說呢,理查一世和腓力二世的父輩互為情敵,就這麼個組合,怎麼可能會坦誠相待的好好合作。

然而,其實出發最初,這兩位都不算是最強悍的兩支部隊,最讓薩拉丁感到害怕的其實是來自德意志的腓特烈一世,這位皇帝一生身經百戰,無論是在義大利還是德意志,都取得了很不錯的戰果,是神聖羅馬帝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位皇帝。但是這位皇帝在東征時已是暮年,在與拜占庭帝國有了些衝突,然後再遠征敘利亞時,不幸出意外墜馬溺水而亡,神羅的十字軍頃刻間瓦解,部分回國,部分死於瘟疫,一小部分加入了英格蘭軍隊。

薩拉丁

無獨有偶,腓力二世和理查一世的矛盾同樣不可調和,從西西里島塞普勒斯,一路行來諸多不易,在佔據阿卡之後,腓力二世毅然決定返回,於1191年便帶領法國軍隊走了。眼看十字軍似乎又要重現第二次東征的無功而返之際,十字軍中最不被看好的英格蘭君主理查一世告訴所有人,什麼才是真正的王者。

理查一世,一個野心家,戰略軍事家,其高大英俊,騎術、劍術俱精,喜愛詩歌,勇敢善戰,只是沒什麼政治才能,否則很有可能會成為歐陸霸主。在攻取阿卡之後不久,薩拉丁的伊斯蘭大軍就圍困了十字軍,理查一世率軍打破包圍圈,向著巴勒斯坦而去,目標很明確,就是聖城耶路撒冷。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薩拉丁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所以集結大軍對十字軍圍追堵截,雙方主力在阿蘇夫遭遇,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就此拉開序幕。理查一世借鑒了哈丁戰役十字軍冒進的教訓,一路沿著水源,並且用俘虜的艦隊為右翼,沿著海岸線不遠向前推進,並沒有給薩拉丁奇襲的機會。有紀律的十字軍,以重甲騎兵和步兵協同作戰,戰鬥力算是那個時代的天花板,遠非突厥和阿拉伯人的輕騎兵可以相提並論的。所以薩拉丁的軍隊雖然人數佔據絕對優勢,但是卻很難啃下十字軍這塊硬骨頭。

穆斯林軍隊以自身靈活性在阿蘇夫向十字軍衝擊,十字軍則結成空心陣死守陣地。等穆斯林軍隊沖累了,人困馬乏,速度下降之後,再與其進行近身肉搏,以發揮十字軍的優勢。十字軍在防守下薩拉丁騎兵的不斷衝擊之後,也開始讓重甲騎兵向著穆斯林騎兵陣營衝過去,疲憊的穆斯林騎兵自然擋不住重騎兵生力軍的衝擊。然後理查一世帶領十字軍奮力反擊,一戰下來,十字軍以少於千人的損失,取得了穆斯林戰死了32位埃米爾和7000名士兵的收穫,此戰之後,薩拉丁無力再與理查一世對峙,只能率軍南撤,與自己的輜重和糧草大軍會和。

獅心王理查一世

但是之後,雙方在雅法等地拉鋸數年,趕上瘟疫爆發,互有勝負之後,理查一世和薩拉丁議和,但是耶路撒冷始終在穆斯林手中,但是因為理查一世的善戰,議和條件中允許基督教徒自由出入耶路撒冷朝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雅法和約》。

之後,耶路撒冷王國在巴勒斯坦沿海繼續存在,而耶路撒冷仍然在十字軍最遙遠又最近的距離中。理查一世因為身體和國內政治原因,不得不返航,而薩拉丁也將重心轉移到內部庫爾德人和塞爾柱突厥人之間的矛盾解決事項上。理查一世所代表的第三次東征,也為之後的十字軍東征提供了更多思路,比如相比繞過群山連綿的小亞細亞,其實海路的便捷更加適合十字軍。曾屢次阻礙東征進程的拜占庭與羅姆蘇丹,也就不再能成為重要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