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中國人民銀行收到一老人來信,領導震驚:速查絕密1號檔案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淡定咖啡

編輯|阿榮

1983年,中國人民銀行收到了一封來自山西的匿名信。

看完了信件內容,收信人員竟不敢做主處理,趕緊向領導彙報。

領導看了這份信,同樣大驚,下令:「去查絕1號檔案」

查過檔案,還派人專門去尋訪那位寫信的老人。

寫信的人是誰?信上寫了什麼內容,竟引得中國人民銀行的領導如此大費周章?

字痴學子,報國陷害

1904年,馬文蔚出生在山西省陽曲縣裡的一個教書先生的家裡,排行老三。

男孩大多天性頑皮,但是馬文蔚只要一看到廟宇和牌匾上的字,就立馬安靜下來,站在凝神端望,用手在空中比劃,細細揣摩。

時間長了,村裡人都知道馬家老三是個字痴,在有碑文的地方一定有他的身影。

馬文蔚愛讀書,肯鑽研,家中的藏書都被他翻遍了,這樣一來,他的學習成績也很好。

後來,馬文蔚同時被三所學校錄取,這三所學校是:省立一中、省立第一師範、太原國民師範。

馬文蔚選擇了公費的太原國民師範。

在讀師範的這五年中,馬文蔚不僅成績優秀,而且在對於數據的敏銳分析上極有天賦,給當時的校長趙丕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師範畢業後,馬文蔚原本去了一所附小教書,但是師範校長趙丕康愛惜他的才華,勸說他去讀大學。

在趙校長的建議和推薦下,馬文蔚去南京中央大學攻讀經濟系的課程,和徐向前、薄一波、王世英成了校友。

從南京中央大學畢業後,馬文蔚在閻錫山的駐南京辦事處謀到一個職位,擔任秘書,後又到國民黨的造幣廠做過副主任。

由於馬文蔚突出的工作成績,馬文蔚被調到國民政府中任職。

他先後在國民政府的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央銀行、中國農民銀行的四聯總處擔任金融觀察員,期間輾轉在國內的各個城市之間,從上海到香港,然後到漢口,最後來到重慶。

馬文蔚在給南京國民政府工作期間,做出了大量含金量極高的報告,他的報告里不僅含有專業的知識,還有在各地進行調查時,積累的詳實的數據,深入淺出,極具研究價值,受到了金融家孔祥熙的關注。

1942年,在孔祥熙的關照下,馬文蔚到信託局當甄核主任。

可是他才幹了幾個月,就被孔祥熙手下「銘賢派」的誣陷,失去了工作,因為馬文蔚太不會變通了。

後來,孔祥熙通過調查,了解到誤解了馬文蔚,就找到馬文蔚,對馬文蔚說:

「馬先生,我錯怪你了,這真是個誤會,政府里很需要您這樣的棟樑之才,不知道先生可以不可以再回來,我可以安排先生到中央銀行當個處長。」

馬文蔚聽後哈哈一笑說:「院長,承蒙抬愛,我可是再也不敢在你手下做事了。」

一介白衣的馬文蔚竟敢頂撞孔祥熙,拒絕高薪的誘惑,在「陪都」重慶一度成為趣聞佳話,廣為流傳。

馬文蔚身為財務人員,但為了可以恪守職業道德而不願同流合污的性格,引起了我黨在重慶做秘密工作的南漢宸的注意。

遇見行長,參與新幣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6月,馬文蔚拿著介紹信,來到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來報到。

南漢宸一看是薄一波的介紹信,而且來的是是馬文蔚,立馬就讓工作人員告訴他第二天來上班。

因為馬文蔚有豐富的業務經驗,被安排在中國人民銀行做參事和金融研究員,他的辦公室就在中國人民銀行第一任行長南漢宸的辦公室的對面。

建國後,國家一直在籌劃發行第二套人民幣

第一套人民幣上面的字是董必武和郭沫若題寫的,因此國家一直在考慮要不要重新更換貨幣上的字,但是換什麼樣的字體,一直都在斟酌挑選中。

南漢宸在重慶市時,就了解到知道馬文蔚愛好書法,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他的字體既有隸屬之韻,又有魏碑的剛勁有力,於是南漢宸就把馬文蔚叫到了他的辦公室。

那是1950年的4月,在南漢宸的辦公室里,南漢宸拿出一支毛筆遞給馬文蔚,馬文蔚一看見看見南漢宸手中的毛筆,眼裡馬上露出了驚喜的眼神。

南漢宸對馬文蔚說:「馬同志,聽說你的毛筆字寫得不錯,我這裡有一支筆,你看看這筆的質量如何?」

馬文蔚接過筆,仔仔細細地盯著這支筆,從筆頭一直看到筆桿,嘴裡不停說道,「好筆,這真是一支好筆,這一定是宮廷里的筆!」

南漢宸哈哈大笑,說:「講的對,這確實是故宮裡的毛筆,要不要用這支筆寫幾個字,試試手感如何?」

馬文蔚當然求之不得,看了南漢宸一眼,說,「好,馬上寫。」

然後,馬文蔚用眼睛看了一下南漢宸,意思是寫啥,南漢宸指了指桌子上的那幾個字,馬文蔚看了一眼,不一會兒就寫好了。

南漢宸看來看,用鋼筆紙上寫了幾個大寫的圓、角、分、壹、貳、叄、 伍、拾,然後說:「再寫這些字。」

聽到這話,馬文蔚抿著嘴笑了笑,於是認真地寫了起來。

可是連續寫了好幾個,馬文蔚都不是太滿意,於是馬文蔚就和南漢宸說,下班後回家再寫幾次,挑幾個滿意的給他。

回家後,馬文蔚將家中的虎皮宣紙裁成幾個方塊,分別又將白天寫過的那幾個字,又寫了幾遍,最後挑了一些,交給了南漢宸。

南漢宸在收下了馬文蔚的字後,再也沒提這回事。

事關國家機密,作為在金融機構工作的人員,兩個人都懂自己的職業操守,誰也不會再去深究字的去向,這件事好像就被忘記了。

浩劫受冤,寫信澄清

後來的幾年裡,馬文蔚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調動,先後在1951年,到廣西桂林金屬管理局當計劃主任,後又中國人民銀行陝西分行任計劃科的科員。

直到1955年,第二套人民幣發行時,當馬文蔚在新版人民幣上看到熟悉的字體時,馬文蔚的嘴角開心地上揚了一下。

多年的工作習慣,讓馬文蔚保持了一向低調的風格,馬文蔚沒有聲張,只是回家後悄悄的加了一個菜。

1957年,反右運動擴大化,馬文蔚因為率直的性格,直言不諱的提出了單位工作中的問題,被打成了右派,責令遣送原籍。

1958年,馬文蔚攜妻帶女,頭上壓著一頂「右派」帽子,回到老家山西省陽曲縣黃寨村,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改造。

在此後的20年里,馬文蔚完全失去了經濟來源,在農村裡就靠給村民們看病換取些糧食度日。

1978文革結束後,馬文蔚終於得到平反。

平反後的馬文蔚還是住在鄉下,日子依舊清貧。

直到有一天,馬文蔚看到了山西日報的一片報道,馬文蔚情不自禁的皺了一下眉頭,女兒馬眉接過報紙一看,原來寫的是有關人民幣票面上,漢字原創作者的介紹。

馬眉了解他的父親馬文蔚的個性,父親做事一向嚴謹,不容半點虛假,心裡覺得父親馬文蔚一定知道這裡邊的內情。

在女兒馬眉地追問下,馬文蔚和女兒說了他和南漢宸之間的故事。

當時有關「中國人民銀行」這幾個字的書寫者是誰,有好幾個版本。

有的說是中國人民銀行的第一任行長南漢宸寫的,還有的說是冀朝鼎寫的,還有的說是陳達邦寫的,一段時間裡出現了三位書寫者,虛虛實實,難以分辨。

馬眉聽完馬文蔚的介紹,說,既然報道有誤,就要糾正。

但是馬文蔚說,這事都過去三十年了,是誰寫得並不重要,就隨便報紙說吧。

但是馬眉覺得要既然是報道就不能失實,要對歷史負責。

在馬眉的堅持下,父女聯筆給中國銀行的行長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他知道人民幣上中文字的真正作者是誰,並留下了聯繫方式。

還原事實,清名傳揚

央行的行長收到群眾的來信後,馬上派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工作人員到陽曲縣調查後,報告情況屬實。

但是為了謹慎起見,央行還是派人到中國人民銀行印製檔案管理室,將絕1號檔案調出,發現檔案里只有幾張人民幣上漢字的原版,沒卻有關於字跡的出處記載。

鑒於當事人南漢宸行長在1967年已經去世,失去了人證,決定再去實地走訪一下,再次確認究竟是否屬實。

於是在收到信件半個月後,金融研究所的陳溶同志和高級工藝美術師張作棟受央行的委派,來到陽曲縣,再次找到當時已經是70多歲的馬文蔚,邀請老人到銀行的辦公室親筆書寫。

儘管馬文蔚年年事已高,手已發抖,但還是寫出來那大家都以熟悉的19個字。

當老人現場寫的字和檔案袋裡字比對後,央行的工作人員非常的激動,一號絕密檔案的資料終於完整了。

而馬文蔚在看到保留在檔案袋裡字時,激動地手都有點微微顫抖,口裡不停地說:「是它,是它,三十年了。」

1984年9月,央行發文申明,人民幣上的「中國人民銀行」這幾個字是馬文蔚所寫,並且肯定了馬文蔚先生對銀行建設作出的貢獻。

申明中還指出,這些字是在1950年,在南漢宸行長的委託下,寫下了「中國人民銀行等十九個字」,中國人民銀行還給馬文蔚頒發了獎狀。

同年,在《北京日報上》再次申明了「中國人民銀行」的原創是馬文蔚先生。

馬文蔚對於給他的高度評價,非常謙虛的說,其實都是南漢宸行長的功勞,我只是有幸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流通貨幣的設計。

在後來發行的第四套和第五套人命幣中,繼續沿用了馬文蔚的字體,只是將「國」和「銀」兩個字有繁體字改成了簡體字。

原來準備請馬文蔚先生在寫兩個簡化版的「國」和「銀」字,但是馬文蔚先生已經80多歲的高齡,手抖不能書寫了。

最後就保留了「國」的「口」和「銀」的左邊部首,裡邊的盡量模仿馬文蔚先生的風格,換成了的簡體,但是字體的風格沒有改變,大寫的「」字也換成看簡化字,「角」也從繁體字變成現在大家都熟悉的簡化字。

馬文蔚的「中國人民銀行」這幾個字,如今已成為地方銀行機構的門口標誌。伴隨著中國貨幣在世界上的流通,中國的書法也傳到了世界各地。

1988年3月29日,馬文蔚先生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一程。

如今在山西的陽曲縣,可以看到政府為馬文蔚先生塑造的雕像,以紀念這位為共和國的金融事業默默付出的前輩。

老一輩克己低調的品格,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